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封闭管理的舆情应对策略探析
2022-12-21吴磊
摘要:了解和掌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封闭管理的舆情特征,对高等教育系统加强舆情监测监管,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负面舆情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对A省2022年3—5月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28个微博超话,进行内容分析和话题评论情感分类,并探究该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舆情产生主体、扩散方式及网络群体情绪极化的情况。文章认为,部分微博大V通过设置相关话题,对学生群体产生较大影响,是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舆情的主要源头;由于自身网络影响力有限,A省高校应避免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单打独斗,迫切需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建立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加强对高校舆情应对工作的指导等方式,调动多元利益主体更有效地处置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舆情,从而探索出省校协同的舆情应对新路径。
关键词:疫情防控;校园封闭式管理;舆情应对;舆论引导;议程设置;微博大V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8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三全育人高校思政工作能力提升项目“安徽省教育新媒体联盟与舆情分析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010105031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按照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都需根据属地政策调整校园管理措施,校园封闭式管理便是其中之一。
出于疫情防控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需要,校园适时实行封闭式管理,是必要且被证明有效的举措。但这也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封闭的情境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并且可能引发网络聚集,产生网络舆情。
本文以A省2022年3—5月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微博舆情为例,探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封闭管理的舆情应对策略。
一、A省2022年3—5月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微博舆情
2022年3月以来,A省高校大学生在微博热议校园封闭式管理。经数据爬取、统计分析,截至2022年5月4日,共有28个关于A省高校封闭管理的微博话题,话题讨论内容共22747条,阅读量超1.2亿次,其中微博大V设置话题阅读量占93%,校园媒体设置话题阅读量占6%。可见,微博大V在关于高校封闭管理的话题设置上占有绝对优势,校园媒体对学生的引导能力较弱。封闭管理期间,高校的日常工作瑕疵被社交媒体放大,学生在相关话题下聚集,网络言论呈现出情绪极化倾向。
二、高校封闭管理带来的变化
(一)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张丽宏等(2003)对“非典”及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校园封闭管理密切相关,应进行干预[1]。
张莉(2022)认为,校园封闭式管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的负面作用较为明显[2]。
笔者研究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28个微博话题发现,有506条信息的发布者表示,高校封闭管理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学生生活起居和社交模式的变化
张海霞、张蓉等(2022)针对学生点外卖行为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点外卖行为较为普遍。随着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外卖无法进入校园,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餐饮消费习惯;校园内部网格化管理,缩小了学生的活动半径,部分高校不允许宿舍间串门,不允许堂食,线下课程全部转为线上课程,毕业生实习和找工作受到影响,引发学生强烈不满;线下社交活动减少,导致学生在网络聚集,微博、知乎、贴吧等成为其发表言论、宣泄情绪的聚集地。
(三)高校工作模式的变化
高校封闭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校园的封闭,學校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校园安全管理升级,后勤保障和学生管理压力陡增,宣传引导工作需更加聚焦。分析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微博舆情发现,校园后勤保障和校园安全管理是舆情高发点。
三、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舆情特征
肖建昌(2010)认为,高校舆情是指一定时期内,高校学生对校内外一切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3]。
陈燕(2017)认为,高校舆情是指一定时期内,对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的群体性思想、意见和建议的反映[4]。
伍明(2013)认为,高校舆情应包含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对高校事件的态度和情绪[5]。
上述观点一定程度体现了高校舆情的核心主体是高校学生群体,但也反映出高校舆情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多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群体包括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社会媒体等。
研究发现,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舆情具有如下特征。
(一)微博大V自发形成传播矩阵,为舆情推波助澜
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微博上涌现了各类大V。这些大V以爆料起家,通过设置引流话题,吸引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与信任,并与部分在校大学生建立起“学生信息供给—大V网络爆料—话题设置扩大影响—学生积极响应”的共生关系。其内容发布具有更新频度高、涉及面广、负面信息多等特征。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多个微博大V之间进行话题共享和流量互导。通过多层次的网络传播,不仅增强了话题的生命力,而且扩大了影响力。虽然微博大V关于高校的爆料的真实性有待验证,但对于有着较强个人利益诉求且信息判断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具有较大影响力,其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二)超级大V持续影响大学生群体
2021年2月,微博某超级大V(粉丝数量达1.01亿)设置话题“教育部反对高校一刀切封闭管理”,成为在校大学生反对高校封闭管理的高频度引用依据。该话题衍生出多个子话题,涉及广东、山东、陕西等20个省市的高校。截至目前,话题阅读量已达3.4亿次。
通过对该话题进行数据爬取、去重,获得有效信息5046条。经自然语言分析,负面情绪表达占48.69%,中性情绪表达占51.09%,正面情绪表达仅占0.22%,话题情绪极化倾向明显。
(三)舆情的周期性明显
李凤成等(2009)根据对大学生网络言论的长期观察,认为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6]。
通过监测A省2022年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的网络舆情发现,微博上最早的高校封闭管理话题创建于2022年3月14日。伴随假期的到来,相关话题数量和阅读量均呈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4月30日,共出现相关话题28个。五一劳动节前,新增相关话题6个,阅读量达1500万次,较清明节前的相关话题阅读量有明显回落。
四、对A省高校封闭管理舆情的认识
(一)正确看待大学生的网络言论
一要看到封闭的情境容易引发情绪问题。在情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群体焦虑在所难免,校园封闭式管理带来的是学生群体对新情境的被动适应。
二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其信息获取和情感表达都非常依赖互联网,在网络空间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要看到部分大学生是强利益诉求和弱信息辨别能力的矛盾结合体,易盲从诱导信息,产生情绪极化。
(二)高度重视高校封闭管理话题的风险性
一是话题设置具有强针对性和层次性。多个微博大V先后在清明节、五一劳动节设置“A省这个地方的大学生心态崩了”“A省大学清明放假”“A省大学五一放假”等话题,以诱发学生网络聚集。随后,相关话题衍生出多个子话题。
二是话题设置主体具有广泛影响力。微博大V粉丝数量众多,其议程设置能力具有压倒性优势,而A省校园媒体对相关话题的引导能力不足,舆情应对处置模式在当时的形势下显得势单力薄。
三是线上的“以言代行”可能演变成线下的“以行代言”。通过对各省市高校封闭管理舆情的观察,发现学生的线上聚集可能引发其线下的不当行为,给校园安全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带来较大风险。
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封闭管理的舆情应对策略
高校舆情是高校危机的表現形式之一,舆情应对是一项整体性工作,涉及多个利益主体。
胡象明等(2010)认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多元角色的互动,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与回应性[7]。
米切尔(Mitchell,1997)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方洁(2014)结合米切尔的分类模型,对微博舆情利益相关者进行了阐述。她认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是舆情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其行动可能直接左右舆情的产生与消灭;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在没有发生重大舆情之前,仅仅关注舆情动态;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往往被动受到舆情的影响,对整个舆情发展的影响力较低[8]。
从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舆情发展态势看,微博大V和高校学生是高校封闭管理舆情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高校是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因此,A省高等教育系统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的舆情引导方面相对被动。
米切尔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模型的意义在于其是动态的,权力性、合法性、紧急性等属性的获得或失去,均会使利益相关者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理想状态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是高校封闭管理工作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媒体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微博大V是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发现舆情苗头后,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多主体互动的舆情治理模式,化解高校封闭管理舆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促成社会各方达成共识
高校封闭管理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常态化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对自媒体账号设置的不当话题的监管,并通过主流媒体宣传达成社会共识;应指导、督促高校及时发布和解释相关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各级沟通,促成高校师生快速达成共识;应加强与微博大V的沟通,监督自媒体账号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置话题,加强自我约束,发挥自身影响力,积极支持与配合高校封闭管理工作。
(二)建立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机制
从A省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舆情看,微博大V设置的话题并不是针对某一所高校,而是针对A省所有高校。高校在相关话题引导方面能力较弱,亟须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机制。
舆情应对处置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舆情“发现—下派—响应—处置—反馈—评价”的工作闭环,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处室直接参与指导重大舆情的处置,提高舆情处置效率,提升舆情处置能力,防止次生舆情发生。
舆论引导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聚合校园媒体,建立新闻宣传“策划—任务下派—反馈—激励”的工作闭环,调动全省高校的宣传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舆论声量。
(三)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
引发A省高校封闭管理舆情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微博大V的言论失范。对此,除了相关部门通过法律等硬性手段对微博大V进行规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还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度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从学工队伍、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者、在校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培训、激励、监管、评估的培育机制,逐步扩大队伍规模,形成“校园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的多层次舆论引导格局。
(四)指导高校部署封闭管理期间的舆情应对工作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指导高校在封闭管理期间构建应急体系,安排专人加强舆情监测与引导,做好工作预案;关注高校封闭管理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心关爱,及时干预、及时治疗;做好后勤保障,稳定校园物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举办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以校园文化疏解学生紧张、抑郁、对抗的情绪;建立定期复盘工作机制,就学生思想动态等信息进行通报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快速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校园治理能力与水平。
六、结语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封闭管理舆情应对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主动探索建立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机制,补齐当前工作短板,为高校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通过校园媒体融合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构建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指导高校强化政策解读意识,建立与学生良性沟通的渠道,提升高校封闭管理期间的思政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宏,赵阿勐,崔光成,等.“非典”及封校期间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385-387.
[2] 张莉.疫情下封闭管理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123-127.
[3] 肖建昌,张义明,陈燕.高校舆情引导机制探析[J].新闻知识,2010(10):57-59.
[4] 陈燕.近十年高校舆情及舆情引导研究综述[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4):85-90,96.
[5] 伍明.高校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6] 李凤成,吴琼.论大学生网络言论:产生时期、特点与功能[J].新闻世界,2009(3):86-87.
[7] 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1):11-15.
[8] 方洁.微博舆情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及行为动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吴磊,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政、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