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政务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2022-12-21鲍田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对各类健康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健康类政务新媒体背靠官方机构、依托网络平台发布内容,为受众提供科学权威的健康科普,是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健康类政务新媒体“深圳卫健委”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从传播主体、内容特点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总结“深圳卫健委”的传播策略。研究发现,“深圳卫健委”的内容制作团队年轻、专业,以亲民、有趣的方式传播健康知识;信息内容质量高、权威科学,并灵活运用网络语言和配图增强内容吸引力;根据受众属性制定传播策略,积极与受众互动、重视受众反馈。但是,研究也发现其部分内容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并且内容的原创性有待提升、传播矩阵建设不够完善。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媒体在进行健康知识科普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同类型媒体的健康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健康类政务新媒体;健康传播;传播策略;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114-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健康传播也因此成为新闻传播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新媒体时代,网络是人们获得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许多健康类政务媒体也纷纷触网转型,创新传播形式。但是,很多政务类新媒体并没有根据新媒体特性进行内容创新,导致转型效果平平、传播效果不理想。而“深圳卫健委”所发布的健康科普内容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不仅获得了广泛关注,而且备受好评,屡屡“破圈”,是政务类新媒体健康传播的样本。因此,本文对“深圳卫健委”传播策略进行研究总结,以期为同类型媒体的健康传播提供经验与建议。
二、新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
(一)健康传播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凡是涉及健康内容的信息传播,都可以被认为是健康传播[1]。
自古以来,健康就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在古代,人们普遍缺少健康知识,为了远离疾病与灾厄,帝王为了实现长生不老的美梦而寻找仙丹,普通人则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虽然历史中也有关于健康信息的记载,比如五禽戏、民间谚语等,但囿于时代限制,古代的健康传播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8世纪,健康传播开始在美国萌芽。天花疫苗接种运动和健康饮食运动被认为是最早的健康传播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斯坦福心脏病防治计划”(Stanford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Program,简称SHDPP)被视作健康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21世纪以来,健康传播得到了更为系统、专业化的发展。
1987年,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的举行标志着“健康传播”的概念开始在我国萌芽[3]。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在经历了“传播学者的缺位”和“快速拓展”两个阶段后,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目前进入了“学科交叉碰撞期”,特点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议题不断丰富多元[4]。
(二)新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0亿[5],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健康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深圳卫健委”是健康类政务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在多个媒体平台都有不俗的影响力,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三、“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
(一)发展概述
“深圳卫健委”是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号,其简介为“最靠谱的科普,最有趣的灵魂”。“深圳卫健委”发布的内容生动活泼,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仅微信平台粉丝已超千万人,平均每篇推文的阅读量达到10万人次。不仅如此,“深圳卫健委”还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开通了相关账号,形成传播矩阵,是健康类政务新媒体的优秀范本。
(二)传播策略
1.创作团队专业、年轻,有“网感”
许多健康类政务新媒体转型艰难、频频遇冷的原因在于,所发布内容不符合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内容过于晦涩、吸引力不强,且没有形成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官方媒体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深圳卫健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主动抛却冰冷严肃的官方面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
“深圳卫健委”的内容由一个年轻团队制作,这些80后、90后不仅具有医疗或媒体方面的专业背景,而且作为新生代,他们更有“网感”、更清楚信息传播的“流量密码”,因此制作的内容更符合受众的喜好,也能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为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团队里的一名成员想出标语“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这则标语改编自当时的网络热门歌曲《学猫叫》,洗脑的旋律让原本严肃的标语变得欢乐活泼。于是,这条看似不够严肃、有些无厘头的标语引起了市民们的关注,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式传播,很快登上微博热搜、走红网络,获得上亿的浏览量。在日常的推文和视频中,常常出现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增添了内容的活泼性,形成爆款作品。官方媒体的严肃性与发布内容的趣味性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感”极大地吸引了受众。
2.趣味传播,联系热点,内容为王
新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触海量信息,人们从追逐信息到被信息所包围。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想要吸引受众,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还要在传播形式上形成独特风格。
通过分析“深圳卫健委”在多个平台发布的内容,可以发现趣味化传播是其传播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对话式语言、表情包式封面与配图,为推送内容增添了趣味性,使之更生动活泼,能够激起读者好奇心,吸引关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文章或视频的标题、封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的点击率,中规中矩的标题和程式化的封面已经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虽然浏览量与传播效果不能直接画等号,但是如果没有引起关注,信息的有效传播更无从谈起。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深圳卫健委”在标题的拟定和封面的选择上都下足了功夫。在标题中常结合网络流行语,使用问句、感叹句,如《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大脑会发生什么可怕变化?》《深圳女孩48秒就能睡着!“老天拧坏了我的睡眠开关”》等。“深圳卫健委”还在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摘要处积极与读者对话,在3月13日的推文摘要中写下“加油!深仔!”“相信深圳”的语句,在疫情期間为市民们加油打气。在封面的选择上,“深圳卫健委”常采用幽默有趣的表情包式封面,图片加文字的简单组合或调侃或卖萌,让人们忍俊不禁。
此外,紧跟社会热点发布内容也是“深圳卫健委”的传播特色之一。如今,网络用语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络世界,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许多网络热议事件的讨论范围也从线上发展至线下,因此“蹭热点”也是实现信息有效传播的方式。“深圳卫健委”在推送中常加入网络流行语、社会热点事件。比如,《比人教版教材还辣眼睛!这个潮流单品圈粉无数年轻人,却会害人命!》《这30个深圳医生的硬核人生,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等,人教版教材、精神内耗都是近期网络中的热议话题,人们对这些议题本身比较熟悉,将此作为标题推送文章可以吸引受众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深圳卫健委”并没有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质量,“深圳卫健委”不仅是有趣的灵魂,更是可靠的健康知识传播者。发布内容全面,从政策解读到社区通知,从生理疾病到心理问题,极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通过文字、图片、漫画、视频、实验等多种方式,用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数据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知识科普。
3.以受众为本位,服务受众
深圳是一座年轻有活力的城市,据统计,深圳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比全国平均年龄年轻6.3岁。面对这些思维活跃、渴望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深圳卫健委”并没有进行说教式科普,而是不断创新健康信息的传播形式,努力增强信息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深圳居民健康白皮书》的呈现为例,政府发布的白皮书厚厚一沓,虽然罗列了许多数据,但是市民对此不甚关注。于是,“深圳卫健委”结合互联网思维,将健康白皮书以“用户画像”的形式呈现,发布文章《深圳人健康“画像”:32.5岁,可盐可甜,腻歪!最全数据直接下载》,以表格、漫画等方式呈现白皮书内容,让更多市民关注到健康问题。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深圳卫健委”积极听取受众的反馈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创作。比如,5月30日,“深圳卫健委”发布了一条关于电子烟的推文,网友们在评论区展开了热议,于是第二天公众号又发布了一条内容更全面的推文,从多个角度说明了电子烟的危害性。
作为健康类政务新媒体,“深圳卫健委”践行了上传下达的职责,一方面向受众提供健康知识科普以及政策文件解读,另一方面发挥传声筒的作用,把受众的需求传递给上级政府。2022年初,一名即将生产的孕妇因为核酸检测结果迟迟不出、无法入院而在公众号的评论区向卫健委求助。几分钟后,“深圳卫健委”的工作人员就在后台回复“电话发我”。相关信息很快传达到上级部门,问题在几个小时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孕妇也安全生产了。“深圳卫健委”短短四个字的“霸道总裁式”回复受到了网友的点赞和热议,体现了生命第一的原则,也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增强了人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存在的问题
1.过度娱乐可能模糊重点
趣味性标题、互动式语言以及表意丰富的表情包的确能够吸引流量、获得关注,但如果一味地迎合受众、只顾流量,有趣将沦为媚俗。“深圳卫健委”的确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但是部分视频、文章的内容存在低俗化倾向,并不适于所有年龄段的受众阅读,不利于健康科普。并且推文中表情包、网络段子的高频出现,可能导致受众只关注这些有趣的内容,而忽略真正有用的科普信息,容易模糊寓教于乐和娱乐至死之间的界线。
2.内容原创性有待提升,传播矩阵建设仍需加强
“深圳卫健委”每天的微信推送次数明显多于其他健康类政务新媒体,平均一天3~5次推送。在高频率的推送下,想要保证每篇文章都具有高质量着实不易。因此,为了同时保证推文的质量与数量,制作团队选择转发其他账号的科普内容,或者在他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由于很多内容并非原创,加之把关不严,导致伪科学信息的传播,与健康科普的目的背道而驰。
此外,对比不同平台中“深圳卫健委”在粉丝数量、发布内容质量、发布频率等方面的差别,不难发现,微信公众号仍然是“深圳卫健委”的主阵地。虽然抖音、微博平台的粉丝数量均已突破百万,但是不论是更新速度还是内容编排,都远远不如微信平台。特别是在微博平台,许多内容只是对微信推文的重复,并没有根据微博平台的用户特性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四、健康类政务新媒体应如何进行健康科普
(一)巧用策略,吸引关注,有效科普
媒体和受众之间“你说我听”的模式早已成为历史,如果媒体仍然保持这种传统思维,只顾传播、不问效果,最终只能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深圳卫健委”通过突破形象、创新内容形式增强了傳播效果,获得了成功。对于其他媒体来说,在形象的自塑方面不一定要追求反差感,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立稳“人设”。不论是严肃权威还是诙谐轻松,一定要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一种鲜明形象,因为媒体只有形成独特的风格才能被受众记住。在内容的编排形式上,一方面要与媒体的自我定位相符,另一方面应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健康知识。因为医学健康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本就是枯燥难懂的,如果媒体一味地陈列专业名词、术语,只会拉远健康知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二)专注内容生产,积极创新
健康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多而不精的问题。许多自媒体账号为了一时的流量,随意拼凑甚至凭空捏造信息,导致很多夸大、虚假的健康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对受众造成误导,不利于健康信息的普及。健康类政务新媒体背靠官方机构,具有更可靠的信源,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为受众提供专业、科学、权威、可靠的健康知识。
同时,应借助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创新,探索健康科普的新路径。除了传统的图文、视频形式之外,应结合现代技术,如VR、数据可视化等,全方位、直观化地呈现健康议题,使健康科普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
(三)以受众为本,增强联系,注重反馈
在健康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重要,明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也同样重要。因为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群体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偏好的信息类型也不同。因此,媒体应首先明确受众特性,精准制定传播策略。重视与群众的联系,通过评论区积极与受众互动,增强受众的交互感和参与感。贴近群众,了解受众普遍关心的健康议题,参考受众的反馈呈现信息内容。
五、结语
媒介形式的更迭,对媒体的健康科普提出了更多要求,也赋予了健康传播更多可能性。媒体必须立足现实,形成鲜明特色;提供高质量信息,同时不断创新,增强内容吸引力;以受众为本,增强互动。
参考文献:
[1] 罗杰斯.今天的健康传播领域:一份最新的报告[J].健康传播杂志,1996,1(1):15-23.
[2] 罗杰斯.当今健康传播的领域[J].美国行为学家,1994,38(2):208-214.
[3] 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一种历史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64-70.
[4] 孙少晶,陈怡蓓.学科轨迹和议题谱系:中国健康传播研究三十年[J].新闻大学,2018(3):84-97.
[5]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9-14.
作者简介 鲍田雨,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健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