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武德构建之思

2022-12-21李守培郭玉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武德伦理道德传统武术

李守培,郭玉成

(1.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 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体育历史研究院,上海 20043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1]。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至今,伴随国家的大力推动与社会需求的内在呼应,其行业化、部门化、区域化的学术研究与凝练实践不断展开,但武术领域就此作出的深入思考尚少,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的要求有差距,也限制了武术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本应焕发的道德规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累积了丰厚的伦理道德资源,承载着习武者的精神追求,在调节伦理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培养道德信念、构建道德理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伦理道德总随时代而变,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的丰厚伦理道德资源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构建新时代武德,总体缓解甚至部分对治当代中国乃至整个人类心灵结构的失序、精神世界的紊乱、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内心深处的焦虑,需要我们展开多种思考与尝试。从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特性出发,新时代武德构建之思理应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的剖析与融合,同时考虑如何去扩展武德的世界意义,弘扬武术的深层价值。

1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剖析

面对部分国人曾发生的信仰危机、价值迷失、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体系,“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和公民伦理[4]层面凝聚国家价值理想、构建社会制度规范、树立公民人格指向,为建设何种国家、构建何样社会、培育何类公民提供伦理遵循与道德标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在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伦理道德的价值规定纳入同一体系,实现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相互贯通,以及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和公民伦理的良性互动。

同时应注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5]。与多数研究甚至宣传的理解有所不同,这24 个字并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概括。所谓“基本内容”“基本遵循”,是基本的理念基础,“基本”当中还应该有“核心”或“关键”范畴,所谓“倡导”也并不就是“结论”“定论”[6]。这种开放性表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预留了很大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空间,相关研究就此展开。

1.1 形成基础剖析

形成基础总体决定具体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5000年中华文明、近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历程、100 多年民族复兴运动、70 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40 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以及全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所影响。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基础则主要来源于传统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民国前以中华文明为背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在人际层面主要受中国古代特殊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宗法制度、不同时期相关学术思潮、统治者伦理教化、习武群体生存与发展需要所影响;在身心层面主要受中国传统注重内倾的文化特色、武学境界不断提升的内在诉求、武术训练养生旨趣的日益强化、中国人个体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所影响;在天人层面主要受乡土社会对天浓厚的敬畏与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不隔”的传统、顺天应道和自然有度的养生大则、宋明时期格物穷理的主流学术思潮所影响[7]。显然,如此形成的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必然包含一些与当代不相适应的元素,如重男轻女和师为徒纲的思想。因此,构建新时代武德,理应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形成宏大的历史时空观,突出中国性,展现世界性,弘扬时代性。

1.2 性质剖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人民,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对中国传统优秀伦理道德观念的继承,尤其对西方国家价值观中某些有益成分的融摄,又凸显了它的中国特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特征,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明显不同。它不主张将个人凌驾于国家、集体、社会之上,而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但也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并从社会定位个体,推动个体更好适应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会环境。这种伦理选择着重社会内部各种价值观念的和谐统一,注重“社会整体的主流价值观的指导,要求核心价值观体系内部结构严谨、相互适应、相互支撑”[8],既与中国意识形态相适应,也与中国传统伦理相协调。

传统武术受封建社会主流价值思想影响,其习练者“把自我实现的过程视为个体认同社会、皈依群体的过程”[9],对于社会和集体极为看重,视群体价值为自我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形成了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要源于封建社会的群体本位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在突出国家和集体利益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相通性,但在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上却有很大不同。传统武术实践通过个性化的身体体验,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习练者的个性发展,但受制于上述群体本位价值取向的影响,传统武术的伦理道德观念总体上仍是漠视个体发展和压抑个性伸张的。因此,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封建主义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社会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这种性质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可能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面向全体人民,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只能服务于少数人。如此,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若要与当代社会相协调,就必须进行性质转化,在传统道德条目的基础上,提炼新的道德条目并展开现代性阐释,去除封建主义特点,突出社会主义特色;否则,由此带来的价值失重必将在习武者群体中造成更为严重的失序和紊乱,更不利于武术的当代发展。

1.3 内涵剖析

由于形成基础和性质不同,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较大区别,虽然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性提炼,但各拳种、流派、师门对从学者均有一定要求。如戳脚翻子门的《五不传诫言》:“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无礼无信者不传,好勇性贪者不传,人不谨慎者不传。”[10]部分武术谚语、拳论等亦对此有反映,如“打得宽不如交得宽”,尽管也蕴含具有一定当代价值的内容,如重义轻利,但其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与当时社会关系相适应,而与当代社会可能并不协调,故需作出当代化阐释,才能更好地在当代传承。同时,还有一些折射封建等级思维、纲常伦理思想和人身依附意识的观念,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与当代社会很不协调甚至完全背离,则需深入分析其形成缘由,在扬弃中完成当代的转化与发展。

基于此,新时代武德的提炼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足历史遗产、着眼当代发展、融会世界文明,展现历史深度、突出现实厚度、张扬理论高度。但张扬理论高度并非提倡希圣希贤之类过于高远的伦理道德标准,而重在强调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因为当代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种对所有对象同等要求的底线伦理,那些更高标准的道德追求将成为个体自身的精神信仰或人生宗旨,而非规范伦理学的责任所在。另从公德与私德的区别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 个价值条目属于个人私德的只有两项,即诚信、友善,这与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的价值体系重视个人道德的特点差别很大[11]。而当前国家倡导的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以及中华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按其内容则主要在私德层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补充。同样地,传统武术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主要在私德层面,其新时代发展同样应主要着眼于私德层面,以弘扬其优秀传统,并发展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补充。

1.4 逻辑剖析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提出以来,学界普遍赞同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间关系的规范,但对是否应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截然分开表述并未达成共识。不同意见集中指出,“三个倡导”中的个别概念并不仅仅是对某一层面提出的要求,而同时指向三个层面,如“诚信”不仅指向个人,也指向政府、企业和社群。但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态形成之前,“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遵循,不仅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还体现出中共中央立足现实,在三个层面各有侧重的价值引导倾向。

传统武术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主要涉及个人私德层面,所以无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进行分层。但从历史实际来看,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协调人际、修养身心和默契天道的技艺,其伦理道德观念其实是从人际、身心、天人三个维度展开的,且三种伦理道德互为支撑、内在相通。这启示新时代武德的构建可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逻辑,根据中国武术的实际情况,从人际、身心、天人的不同层面去把握武术本质及时代需求,进而凝练出对于不同层面具有普遍规范性且精炼简明、易记易传的武德条目。而且所有武德条目最好均能贯通“人际、身心、天人”的三重维度,尽量减少不同维度分开表述可能产生的分歧。

1.5 形式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思想界即已发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探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后,社会各界掀起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以各种表述方式概括、凝练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胜枚举。但从“表述形式”来看,则主要包含两种考虑:一是总字数的多少,如2 个字的表述“仁爱”,6 个字的表述“仁爱、民主、自由”等;二是几字式表达,如一字式的“仁、义、礼、智”,二字式的“仁爱、民主”,四字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共中央以二字式的“三个倡导”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引发学界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仍不断呈现。从表述形式上看,这些研究仍主要涉及以上两方面。

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有门规、戒约、歌诀、谚语、拳论、发愿、发誓等多种形式,字数少则三五个,多则数十甚至数百字。如永春白鹤拳古谱有“五戒”:一戒淫欲,二戒酒兴,三戒欺侮老人,四戒欺侮小儿,五戒欺侮妇女;“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还有“懔十戒”等[12]。可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相比,传统武术伦理道德观念的各种约律表述过于驳杂,即使同一拳种,仍具有各种不同表述形式,很难让人完全记住。但具体到某一条约律,则可能更为精简、对仗、朗朗上口。故而,构建新时代武德,应从总字数、几字式和是否朗朗上口等方面精选表述形式。

2 构建新时代武德的思考

2.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地、发展地理解中国武术伦理道德观念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并在“三个倡导”的基础上凝练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或者赋予这些价值观念以新的科学内涵和表述方式。由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地、发展地理解中国武术的伦理道德观念,理应成为构建新时代武德的基本前提和认知。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中国武术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例如,武术习练者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人际伦理道德观念,在身心修炼中形成了身心伦理道德观念,在师法自然中形成了天人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是伴随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换言之,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进而酝酿形成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以此为背景,武术在不同的时代会形成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宋代以降,传统武术受宋明理学影响,不仅加深了对身心和天人伦理的认知,催生出许多新的武术修炼理法和修习路径,还形成良知良能等伦理新话语、新思想。

人类构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也就构造了怎样的灵魂结构及其运行方式[13]。主要发生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武术,其伦理道德观念主要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具备典型的封建主义性质,这整体上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抵牾。由此,在新时代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的、发展的观点改造传统武术的伦理道德观念,构建与当前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有利于推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伦理观,也即新时代武德。因为“是否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要求,从而最终有助于人的彻底解放,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14],是衡量道德形态是否先进、合理的标准。当然,新时代武德也绝非一成不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发生较大变化,中国武术的伦理观念与道德标准也必将在习练者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彰显中国性、世界性、时代性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彰显出深厚的中国性,又融会世界优秀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内在相通,展现出浓郁的世界性,还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积极回应我国当前价值领域的根本问题,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彰显中国性,才能突出文化主体;展现世界性,才能占据道德高点;体现时代性,才能形成价值引领。可见,中国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准。也只有遵循这一标准,中国价值才能更好凝聚中国力量、显现世界意义、解决时代困惑。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彰显中国性、世界性和时代性,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构建新时代武德的重要启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要求新时代武德不仅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相违背,还要从武术行业特点出发,用武术特色话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有所侧重地创新性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性,突出中国特色,要认真反思武术几千年来的根本价值指向,从历史发展和精神传统中寻找其真正生命力所在。展现世界性,要以高度自主精神,积极借鉴和融会世界文明有益元素,在持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追问传统武术伦理道德的世界价值。体现时代性,要强化时代意识、聚焦时代问题,尤其要着眼于我国社会当下价值领域中的根本矛盾,洞见社会日益凸显的价值冲突,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武术优秀伦理道德观念的生命力,为解决中国社会乃至全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矛盾,提供价值标准和道德指引。

总之,放眼武术领域,“我们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尝试,来从理论上探讨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同时又充分地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15],构建一个能够作为习武者新的社会道德根基的伦理道德体系。但无论如何构建,这一体系必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彰显中国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惟其如此,这一体系才既是标准“当代”的,又是典型“中国”的,堪称中国武术道德的新时代形态。

2.3 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路,深入揭示中国武术的价值本质与追求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维度探求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价值追求,从现实维度发现当前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时代困惑与社会理想,进而在现实维度对历史维度的荡涤和激发中融会出真正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我是谁”这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与追求的重大问题,对于重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国国家精神形象”[16]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新时代武德,亦应深入认知中国武术的价值本质与追求,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的现实语境中,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回答“我是谁”这一中国武术的终极哲学追问。如此,便不得不回望历史,在由历史堆叠形成的民族传统中详加探寻。“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相对稳定的群体的历史经验,虽然就其整体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深刻的历史烙印,但其中所包含的精华部分,却往往能够超越历史时空的界限”[17],成为一种文明智慧和力量的积累,为新时代武德的构建找准根源、明晰应然,使其不因丢失历史发展根据、脱离民族精神的依托而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加。换言之,传统维系了不同历史阶段间的连续性与相通性,构成了“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18],因而新时代武德的构建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而只能充分吸收传统的营养,对传统展开创造性改造。

创造性改造的突破点是着眼于当下的现实,从现实出发重新理解传统,发现传统中与当代相适应的可以成为武术在当代发展的价值本质与追求的元素。就此而言,本文认为中国武术的价值本质与追求可用“尽性立命”4 字做概括。在个体性自我意识被普遍压抑的传统中国,武术的价值本质与追求以明清时期从技法探讨向劲力研究的转向为标志,非常鲜明地体现为“尽性立命”。这是因为如果在技法探讨层面上,对于不同技法的倾向和选择体现了习武者的个性,那么在劲力研究层面上,强调“意到、气到、劲到”的劲力运用过程,则更加深入地展现了习武者的个性。由此,不论社会环境如何,习武者总能在武术训练的自我体认中、在不断明心见性的自我提升中成为生命的主导者,获得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完成尽性立命的人生追求。

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一度过多倾向于物质的考量,而忘记了人性”[19]这一根本的精神存在,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一度猖獗。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有效引领了多数中国人的价值认识,如何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则需要各种行业伦理的接引。就此而言,中国武术“尽性立命”的价值本质与追求不仅张扬了当代习武者人性的价值与尊严,深刻回应了“我是谁”的哲学追问,也深度吻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由”的倡导,以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地对“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向往,高扬人的人格主体意识,强调人的自觉与自立。

2.4 贯通“人际、身心、天人”的三重维度,形成中国特色的表达逻辑

一个理论体系采用何种逻辑表达,体现了该体系的科学性、彻底性和说服力。从史实来看,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数千年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关联重大。其中,“四德五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至远。以形成较早的“四德”为例,尽管只有“仁、义、礼、智”4 字,但其在逻辑上是分层的。按照陈来[20]的观点,就作为个人道德的德目来说,仁是温厚慈爱,义是坚持道义,礼是守礼敬让,智是明智能辨;就社会价值而言,仁是仁政惠民,义是正义原则,礼是文化秩序,智是实践智慧。可见,“四德”具有很强的融通性,在不同层面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贯通,展现了理论的彻底性。这种逻辑特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具有启示意义,对于新时代武德的构建也具有很高示范价值。

从国情、世情和时情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在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种群体和各个阶层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因而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加以区分,具有合理性。中国武术主要面对的是习武者群体,主要涉及个体私德,属于行业伦理,如果生硬地沿袭“三个倡导”的表述逻辑,则多有不妥。新时代武德理应体现中国特色和武术特性,可考虑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和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贯通“人际、身心、天人”的三重维度,形成独具特色的表达逻辑。例如,可选用“敬、义、勇、恒、和”5 字作为新时代武德的核心观念,对该5 字的阐释需贯通“人际、身心、天人”的三重维度。以“和”为例,在人际层面上,尽力完成对冲突的超越,不断趋近和而不同的理想境域;在身心层面上,以“六合”等理论为指导,着力提升技击能力、表达深层自我;在天人层面上,于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趋近道德自我的最高境界。

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绵延千年的文化传统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有追求融通的品质,一贯倾向于强调天、人、身、心的不可分割性,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有无一,内外合”(《正蒙》)这种打通万有、和融莹彻、充塞流行的高远境界为追求,如此伦理就意味着天、地、人统一的合理秩序[21]。按照钱穆[22]先生的观点,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即是性道合一。性禀自天而蕴于内,道行于人而形之外。天人合一、性道合一,也就是内外合一、心物合一。天人相通,内外相通,此始是大道,亦可称为“达道”。道行而成,形于外,回到人心,则谓之德。德是行道而有得于己之谓,故可合称“道德”。天赋称性,由性发为行,由行而有得于己谓之德,故可合称“德性”。就是说,人际、身心、天人层面的伦理道德是内在相通、互为支撑的。对于这三种伦理道德,季羡林先生也指出,其“正是最高的伦理道德,其余那些无数的繁琐的道德教条都是从属于这个最高道德标准的。因为它们处理得好,人类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阔步前进,个人生活才能快乐幸福”[23]。另一方面,从武术实践的具体特性来看,中国武术的修习之道始终围绕人与人、身与心、天与人的三重关系展开。所谓“拳以德立,无德无拳”,人际伦理是习武者终其一生都需谨慎处理的一种人伦关系,否则便可能学无所得、受到孤立甚至面临人生劫难。习武者修习武术技术,本质上是在调整身心状态[24],使身心关系从最初的“散乱”逐步向身心和合、内外如一的有序状态趋近,其间蕴含着身心伦理[25]如何处理的问题。修习武技日久,对身心伦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感受之后,习武者会格外关注天人伦理,借由“象天法地、圆空法生”的训练之途,在对于天道的默契与悟会中,以天人伦理强化身心伦理、指导人际伦理。

从“人际、身心、天人”维度理解新时代武德,“可真正把握武术精神”[26],走出自我中心,在大化流行那普遍联系之网中重新发现真正的自我,根本上是“寻找自身生命在大千世界之大化流行中的恰当位置,力图搞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为自己的行为定位和定向”[27],折射出新时代武德的价值本质与追求。这对在天人分离、身心割裂中造就的现代文明当前“崇高与鄙俗同在、文明与野蛮共存的分裂时代”[28],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及其引导功能正面临的被消解和冲击等严峻挑战”而言[29],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5 以“一字”与“二字”的二级递进形式,构建辞约义丰的表达体系

“三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采用了12 个词组24 个字的表述形式,但从调查结果看,民众普遍反映其具体内容过于复杂,字数太多,不便记忆和传诵。如一项对苏、闽、鲁、皖、京、晋、桂、滇、藏等9 省(市、自治区)5 162 个样本的研究报告显示,民众能完全记住“三个倡导”的仅22.14%;对于“是否有必要继续深度凝练言简意赅、易记易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认为“非常必要”者占28.3%,认为“必要”者占45.4%,两者总数达73.7%[30]。而从传统中国的各种价值观表述形式来看,能够产生广泛、深入、持久影响的表述,均极为精炼、简明,如孔子提出的“智、仁、勇”三达德,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以及明清时期几乎人尽皆知的“忠、孝、节、义”的道德标准等。这些德目的共同特点是均为一字式,且字数均在2 ~6 字之间。“现代心理学和记忆科学研究认为,文字要让人过目不忘,字数应在2 ~6 字之间,一般不能超过6 个字。”[6]另外,这些价值观均未做面面俱到的奢望,而是纲举目张,强调核心价值观念,突出根本价值追求。这是因为面面俱到的价值罗列可能是价值体系的任务所在,但绝不是注重价值引领功能的核心价值观目标。这对新时代武德的构建形成重要启示。

本文倾向于以“一字”与“二字”的二级递进形式,构建辞约义丰的表达体系。具体来讲,该体系包含具有递进关系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一字式”的几个字,从易记易传的角度出发,最好不要超过5个字,如研究认为可选用“敬、义、勇、恒、和”5 字,作为新时代武德的核心观念,从关键处引领习武者的价值取向;第二层次为从第一层次衍生出的“二字式”的几个词组,如与上述5 字相对应,可设定为“诚敬、信义、智勇、专恒、正和”5 个词组,作为新时代武德的核心观念体系,从整体上规范习武者的伦理行为。显然,该形式实现了新时代武德核心观念与核心观念体系的有机融合。其中,第二层次添加的几个字不仅本身具有丰富内涵,也对第一层次中相应的几个字形成深化或限定的效果,同时,第二层次的几个词组本身也显示出新的价值意蕴。如“诚”本身既具丰富内涵,与“敬”连用,进一步强化了“敬”的意涵,同时“诚敬”一词又散发出新的价值意蕴。整体来讲,如此构建形成的新时代武德,可谓辞约义丰。另外,由于第一层次的几个字易记易传,第二层次以第一层次为核心扩展为词组,很容易通过联想被记住,所以整个武德体系也易记易传。

3 结语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国家价值理想,构建着社会制度规范,树立着公民人格指向,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重建提供了基本遵循。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由此,本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形成基础、性质、内涵、逻辑、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武术的伦理道德观念展开剖析,进而提炼形成构建新时代武德的新思考,期待新时代武德能够贯通“人际、身心、天人”的三重维度,以辞约义丰的表达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表达逻辑,深入揭示中国武术的价值本质与追求,彰显中国性、世界性和时代性,为新时代中国武术及习武者的发展提供道德支撑,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地实化、细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自觉提供路径,使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更为牢固。

猜你喜欢

武德伦理道德传统武术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