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现实境遇与因应策略

2022-12-21孙龙图尹碧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归化球迷身份

郑 锋,侯 露,孙龙图,尹碧昌

(中南大学 体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83)

振兴和发展足球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以下简称《足球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以振兴中国足球。为加速提升足球实力,中国足协逐步开放了归化政策。2019年1月,归化运动员李可入籍成功,成为我国第一位足球归化运动员。同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发布《中国足球协会入籍球员管理暂行规定》,对归化运动员的相关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规则框架。2019年8月18日,原巴西运动员埃尔克森入选国足集训名单,成为我国第一位无血缘归化运动员。此后,阿洛伊西奥、阿兰、费南多、高拉特等球员相继入籍中国成为国足队员。以归化运动员提升竞技体育实力,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一项制度改革,国际上各类体育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归化运动员的参赛资格。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体育是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归化运动员现象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归化运动员作为入籍我国的“新人”,由于血缘、文化等差异,相对于本土球员来说他们又是“外来者”,公众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层面认同归化运动员仍需假以时日。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是需要从理论、政策与实践多方面去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视角阐释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理论内涵,结合“虎扑”“懂球帝”“百度贴吧”等论坛中球迷群体对足球归化运动员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揭示其现实境遇,提出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构建的因应策略,为优化和改进体育归化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1 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理论阐释

近年来,足球归化运动员问题在足球运动实践、体育政策实施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这可能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球员的全球流动对国际竞技体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引进足球归化运动员涉及的新问题、新挑战值得我们深入认识与探究。身份认同是足球归化运动员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理论探讨与政策调适等方式促进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的普遍认同。

1.1 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心理学阐释

身份认同所关注的主体内在一致性或稳定性,在哲学领域源于对主体“同一性”问题的哲学思辨与探究,继而被心理学家用来揭示社会影响下个体在时空变化中的“自我”发展过程,即个体在社会力量的形塑中如何确定处于发展中的自己是同一人。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包含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两个方面。就个体而言,足球归化运动员需要不断调适自我发展的认知,需要应对在完成社会任务时保持自我同一性的个体风格。这对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转变后在自我定位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且需要一个重新整合与认知的过程才能实现。在群体层面,足球归化运动员需要经过社会归类或社会比较进行身份确认,以实现从“他者”向“我群”的归属,达到“求同”与“存异”的心理适应。

1.2 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社会学阐释

在符号互动理论的假设下,社会学家将身份认同视为在某一社会情境中的角色认同,表现为对社会网络中所对应的角色期待的内化过程。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群体存在着特定的符号边界,个体的角色转化为群体内在认同是“人类试图将投入与身份标准匹配”的过程[1]。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需要在特定群体所构成的社会架构中获得认同,因此“他者”的重要性得以彰显,即个体需要得到群体中重要他人的认可。在群体中获得成员资格是产生群体认同的动力与行动依据,由此产生了致力于研究社会群体或类别的成员身份的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社会如何以群体为中介赋予个体自我概念,关注群体认同形成与转化的动力机制。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足球归化运动员需要在现有社会结构下回应身份归属问题,进而反作用于社会秩序,实现新的社会整合。足球归化运动员的社会学身份基于其运动员身份的功能定位,需要通过足球运动员的角色完成其权利、责任与义务,在群体的公共生活中实现其价值。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需要渗透或超越群体边界,即退出原群体,然后加入新群体。身份认同在足球归化运动员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群体认同或文化认同自然而然地赋予他们自身身份的意义感与归属感。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不断得到加强,从而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归属感与身份意识。

1.3 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政治学阐释

经过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诠释,身份认同从个体经由他者获得群体认同的进路逐渐明晰,进而为身份认同理论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和拓展铺平了道路。“我们的自我理解与他者理解我们的方式,被各种社会背景或社会实践所决定并限制,其中包括我们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身份。”[2]“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指向政治支配与服从的等级形成基础以及既定的社会分类体制。身份认同在政治学领域表现为个体对所属政治单位(国家、民族、社区)、地理区域或政治团体所产生的政治意义认同。政治学的身份认同关注的是个体、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张“每个个体都有他所属的社群与团体,个体的自我认同不可任意选择,而是被赋予的[3]”。身份认同作为政治学概念主要体现为族群文化身份认同,这是社会群体通过群体间竞争追求合法性地位的原生政治力量。这种源于血缘的、根深蒂固的族群文化身份与公民身份、宗教信仰等相混杂,极易引起认同冲突,从而形成治理难题。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身份的混乱,排他性认同与包容性认同成为两种普遍性的解决方案。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需要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足球归化运动员“加入新群体并获得群体成员资格”自然而然地与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联结起来,从而进入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足球归化运动员因其文化、血缘、宗教或公民身份等因素所形成的整体性标识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内聚性,在新的政治与社会共同体中可能会产生混合的身份认同,这与全球化时代移民群体的混合身份认同是一致的。因此,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构建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需要重新确定公民身份,并努力实现族群认同,从而争取国家承认的“政治身份”。我们可以调整归化政策,但构建足球归化运动员在政治上的身份认同需要更具包容性与公正性的解决之道。

身份认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身份认同理论的系统理解,进而提高身份认同理论的解释力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在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探析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现实问题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2 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面临的现实境遇

2.1 文化身份与血缘关系的纠葛

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融入首先面临的是文化差异及其带来的冲击。从文化构成的角度讲,每个民族的文化由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符号构成,最终形成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区域[4]。文化区域内的个体被视作“我族”,“我族”之内的个体有着以文化维系的凝聚力。从现实角度来看,足球归化运动员是“他族”,因为他们大多不在中国出生与成长,不属于中国的文化区域。他们对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还有待加强,很多人还不会书写汉字且汉语表达水平欠佳。足球归化运动员在其文化身份与中国人的身份及其文化影响方面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在当下网络社会,球迷对于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问题有着非常激烈的争论,其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是一个争论热点,很多球迷对归化运动员在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缺失的情况下是否还是中国人的问题存有疑虑。在网络上,球迷对于华裔归化运动员更为宽容,很多球迷表示“支持有血缘归化,反对无血缘归化”。可以看出,球迷更认同李可、侯永永等有血缘关系的球员,正是因为其先天肤色、血缘上与本土国人之间的亲近感冲淡了文化之间的鸿沟。注重家族、血缘的传统意识使球迷更欢迎有血缘关系的归化运动员。传统中国无论是文化的、政治的,乃至于体育领域身份的认同,都以血缘伦理的自然性为依据[5]。当下,尽管华裔归化运动员仍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他们在血缘上的先天联系可超越文化差异的疏离感,从而更易于获得身份认同。

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入籍行为是对自身所属文化区域的超越。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对文化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中,各民族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局限,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在政治主权上的有形疆界而逐渐拓展到全世界。狭隘的民族文化认同会对中国足球归化政策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勇于打破、敢于打破文化之间的藩篱,才能敞开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成绩的大门。

2.2 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利益的辨别

伦理共同体是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内涵之一,表现为重义轻利、先利后义等中国独有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认知,形成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评价和行为取向,进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集体记忆[6]。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球迷心中,足球运动员参与足球比赛被赋予了更多象征功能的政治符号,他们既是中国人的代表,也是争取国家荣誉的“战士”,更是与球迷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参与体育活动是构建球迷和球员对自身作为国家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知、塑造身份意识的重要场域。球迷更期望竞技成绩是由他们所认可的共同体成员取得的,本土球员给了球迷更强的身份认同感。随着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加入,球迷在观赛的过程中身陷伦理困境:“需要巴西人和非洲人拿到成绩,与中国人有什么关系?”一直以来,很多球迷还很难以接受需要归化运动员来发展中国足球的现实。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加入本质上削弱了中国足球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这种身份特殊性恰恰与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有密切联系。

经济收益是体现职业球员“价值何以可能”的重要标准。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的“理性人”,讲求报酬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个人行动的动力是所得到的报酬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在体育领域,运动员职业生涯同其他工作相比时间更为短暂,因此在一些国家开出的丰厚条件下,很多外籍运动员成为这些国家的归化运动员[7]。国外运动员入籍中国,是一种民族之间交流、整合的现象,此现象背后产生的动因是经济、社会的“利”。足球归化运动员入籍涉及运动员本身与中国社会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的复杂利益交换。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来看,个人由于期待内在的或外在的报酬而被吸引到交换中。我国迫切需要提升足球专项的成绩是一种社会性的内在需要,而归化运动员入籍难免会受金钱与报酬等因素的影响。在网络上,有网民认为归化运动员只追逐经济利益等外在报酬,并不是真正热爱中国。通过国家与球员的利益交换,运动员个体得到了出场机会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效能感,而我国也可以借机提升足球这一弱势体育项目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体育话语权,是一种双赢的选择[8]。也有网民认为不应盲目否定球员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应以他们追逐个人利益的手段是否合法或公平为判断依据。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是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并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全球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劳动市场”,而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合法、正规的情况下,劳动力选择前往报酬优厚的工作环境无可厚非,不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贬斥。

足球归化运动员对“利”的追求是否符合“义”的道德标准,是争论的核心问题。关于足球归化运动员的义利之争在网络社会中尤为激烈。不少网民认为,经济利益而非爱国主义的行为动机有违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标准,因此可不接纳归化运动员。但体育全球化语境下人员流动规则的“义”不仅对运动员来讲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一种资源的合理流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只有加强国际交流与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强大。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吸纳外国足球优秀人才,将归化运动员看作共同体中的一员,才能更好地提升足球竞技水平。

2.3 正功能与负功能的评判

实施归化政策发展足球是中国足球事业的重大结构调整。任何政策在制定之初都不可能将实施后的效果考虑得尽善尽美,因此在归化政策实施初期还很难判断它是促进或是阻碍中国足球发展。从社会功能理论来看,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起促进和帮助作用的是正功能,而导致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破裂的则是负功能。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加入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舆论热潮,通过对球迷网络评论的整理发现,球迷对归化运动员既存在着“正功能”的期盼,也有对其可能带来“负功能”的担忧。引入归化运动员是为了提高当前的中国足球竞技水平,早日在国际赛场取得优异成绩。球迷普遍认可归化运动员是为了提升足球水平,改变当前足球事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一种积极尝试。法国、日本、卡塔尔等国家在归化运动员的使用上有着较为成功的先例,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球迷对归化运动员的认同感。也有很多球迷把归化运动员当作从根本上解决足球发展人才匮乏的方案之一,可以看出球迷对待归化运动员的态度趋于理性。通过血统、文化等经验式、人情式的身份构建方式正在逐渐让位于自觉的、理性化的身份建构方式。归化运动员能否得到认同,正在被“作了多少贡献”的功能论所代替。

任何一个社会事件都不绝对会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也会存在功能失调的负面影响。有球迷认为归化政策是急功近利,这不仅会阻碍我国足球发展体系的建设,也使其面临变成“洋球队”的发展陷阱;靠着归化运动员一路过关斩将并不能证明我国的足球体系与其他国家缩小了差距,反而说明了我国足球运动员选材面非常狭窄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如有球迷质疑:“用钱买来的世界杯资格有说服力吗?”目前,我国足球人才后继乏力的窘境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归化运动员年龄也呈现出大龄化特征,艾克森、阿兰等球员年龄已超过30 岁,职业生涯已经进入末期。归化运动员会挤占本土球员的上场时间,年轻球员的成长可能会受到严峻挑战,部分球迷担心中国足球会落入“归化依赖”的尴尬境地。球迷对归化政策后果的悲观性认知变成了对球员本人的否定与不认可。可以看出,对于归化运动员“负功能”的忧虑是球迷否定足球归化政策的重要原因。

实施归化政策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归化运动员的“正功能”,发挥归化运动员的潜能与价值。从竞技足球运动发展来看,应将归化运动员的能力作为提升竞技成绩的动力机制。从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规划来看,还可以发挥其带动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功能,以“治标”反哺“治本”,以此促进中国足球事业的良序发展。对足球归化运动员不同功能的认知与评价源于对归化政策实施效果的展望,归化运动员是否会长期存在也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这些争论的实质则都是为了促进中国足球事业的长远发展。

2.4 民族自尊与社会包容的抵牾

认同是一种寻求归属、追问身份的心理活动。身份的转换与认同会受到特定情境和文化特质的制约,因此个体对于他者身份的认同也具有主体性和建构性的特征。群体内成员通过社会认知、比较、拒斥等多重社会心理过程或机制,能够通过特定的叙事逻辑、话语和符号指称去建构和强化“我们的”与“他们的”群体符号边界[9]。本土运动员与归化运动员在群体符号边界上存在着文化、血缘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大众与球迷群体很自然地将本土运动员和归化运动员进行区别看待。在现实情境中,以文化、血统来区分群体归属是当前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既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有制度与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足球世界杯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它存在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足球本身。世界杯不仅是两支足球队在绿茵场上的拼杀,还被视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体育比赛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国际体育比赛可以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无形中会加剧这种具有“符号性”的群体认同。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在较量中胜出的一方才能获得自尊满足的需要。中国队屡次在足球赛场上失利严重挫伤了球迷的自尊感。自尊心的欠缺导致球迷对于中国足球产生了一种“中国人踢不好足球”的刻板认知。随着外援在中超联赛赛场上屡有亮眼发挥,再次固化或加强了对中国足球成绩不佳的失落感。群体偏见不利于球迷与球员之间的双向理解与沟通,反而会让归化运动员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社会应该尝试以更积极的眼光看待球员的归化现象。

对待足球归化运动员是认同抑或拒斥,其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体育只是民族交流所渗透的领域之一。以包容心态看待归化运动员是大势所趋,应正视当前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差距,不要把足球与民族自尊心做过多的捆绑。打破偏见、广纳贤才是促进足球事业正向发展的必要因素,必须正视归化运动员在促进我国足球良性发展的正面效应,而并非是出于自卑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2.5 实质合理与形式合理的张力

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法理上聚焦于归化运动员“程序性”是否正当。运动员加入其他国籍的行为要受到法律上严格的规定,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相关法律,国籍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确定有关运动员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关系的连接根据[10]。形式合理是关于不同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逻辑判断,具有可以预见的特点和精确计算的属性,这是形式合理性的一个基本属性[11]。如今法律规定着社会各方面准则,对于国籍以及归化运动员也有明确的规定;国际足联也于2020年出台了最新的归化运动员许可政策,使得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入籍符合相关国籍法和国际足联的政策要求规范,进而确立了归化政策的合理性。因此,社会大众与球迷群体所认可和服从国际足联在其足球领域被广泛认可的最高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也作用于其给世界足球秩序带来的稳定性。

实质合理性非常看重事物的本质,注重其实质是否符合伦理与判断者的价值观。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而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不过实质合理性从整体上说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出现在某些方面确实不符合实质合理性,致使在伦理、文化等方面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足球归化运动员在一些球迷看来只有“中国人”概念的形式而无其实质内容,可见球迷对归化运动员的抵触在所难免。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情感这种非理性的存在往往要让位给规则、法律、实际需要等客观实在,这就需要做到形式合理性。随着竞技体育在社会中的象征地位越来越高,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体育也不再局限于身体上的运动,而是掺杂了更多社会性因素。为了规范、整合相关体育秩序,情感与价值观等实质合理性因素要让位于理性的符号控制系统即法律等形式合理性因素。采取“归化”这一发展方向的出发点也要完善我国足球人才的“造血体系”,这种出发点也符合球迷期望足球事业发展的价值观。因此一切要以发展为导向,从程序合法性的角度去判定归化运动员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态度。

3 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构建的因应策略

3.1 加强文化认同,以自信开放的态度认可足球归化运动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构建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核心与关键。归化运动员原属于异质文化区域的一员,身份的转变使得他们需要从一套文化体系中退出,并进入另一套文化体系。归化运动员被引进后要长期在我国生活、发展,这难免不让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不会讲汉语、写汉字的“新型中国人”。如何规避或缓解现实矛盾的冲突,实现文化融合与社会认同是我国实施归化政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加快对足球归化运动员的文化建设,需要找准核心契合点。在足球归化运动员的文化融入实践中,可以为归化运动员配备专业的汉语老师,将球队语言统一为汉语;鼓励归化运动员用汉语接受采访,用汉语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鼓励归化运动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在文化实践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积极引导足球归化运动员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构建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树立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让足球归化运动员在认可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可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社会大众也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认同理念,主动摒弃以固有的文化、血统等身份标识而将归化运动员区别对待的观念,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对待足球归化运动员。

3.2 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切身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2]我国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引进及其身份认同的提升,需要树立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同,引导足球归化运动员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努力提升中国足球竞技水平,以体育强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加强归化运动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体现的是民族大义,同时也要充分保障足球归化运动员作为职业运动员的切身利益,做到义利兼顾。足球归化运动员入籍的动因与俱乐部为其提供丰厚的薪水不无关系,这在网络舆论上掀起了不小的争论。因此,俱乐部要尊重与归化运动员签署的劳动合同,充分保障归化运动员的劳动权益与经济利益,不应让球迷的舆论左右归化运动员自身的利益。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以高薪为代价引进外援可能会在足球俱乐部经营管理等方面引发“阵痛”[13]。中国足协在制定政策及其导向方面、俱乐部的内涵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文化培育等方面要改进和提高。中国足协在国内本土运动员与归化运动员的政策上要“一碗水端平”,将归化运动员积极纳入到本土运动员的保障体系之中,不让归化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和完善俱乐部引入归化运动员的工作,充分发挥优秀球员的价值与功能,共同努力提升足球的整体竞技水平。

3.3 以足球发展蓝图为导向,充分发挥足球归化运动员的社会价值

足球归化政策实施后,国家积极引进足球归化运动员的主要目的是振兴中国足球。近年来,中国足球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突破足球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归化运动员是得到社会公认的优秀足球人才,虽然他们具有“即插即用”的功能,但是在短期内还难以见到成效。因此,需要正确认识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功能,充分发挥好他们的“加速器”效能。足球归化政策是当前足球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并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这项政策的实施与后续归化运动员的引进都要遵循我国体育事业的实际情况与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加强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使其职业发展与中国足球事业发展相契合,在提升足球竞技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归化工作的开展要根据《足球发展规划》这一蓝图展开,推动归化政策与国家队建设、足球职业联赛、青训体系、校园足球工作的协调发展,充分实现足球归化运动员的社会与个人价值。

3.4 强化社会认同,优化足球归化运动员的社会沟通机制

归化运动员的引进及其在足球项目上的表现均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归化运动员正面临着原有的社会认同被打破、新的社会认同尚待建立的社会现实。因此需要引导他们加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支持。在自媒体时代,归化运动员可以通过各类网络平台与球迷群体或社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促进足球的健康发展。归化运动员和社会之间沟通理解不畅会加大球员与社会大众之间的隔阂,从而影响足球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建设,因此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球员与球迷的交流理解机制。作为球迷或社会大众,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归化运动员,理性看待被归化运动员的个人选择,认识到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提升国家竞技体育水平、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不应以归化运动员为道德的抨击对象,要从自身出发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14]。在制定归化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球迷以及大众更多看到归化运动员带来的积极作用,树立球迷对归化运动员的信任感与信心,克服体育的本质属性与狭隘的民族观念之间的张力,避免在球员归化认知过程中将两者杂糅[15];而且要针对人身攻击,网络辱骂、诋毁归化运动员的消极行为进行及时制止或严厉打击。

3.5 健全足球归化政策,完善足球归化运动员的制度建设

当前是我国引入归化运动员的起步阶段,相关政策与规章制度尚不成熟。尽管足协颁布实施的《中国足球协会入籍球员管理暂行规定》在制度上对足球归化运动员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制度还存在着某些争论,例如对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薪酬限制问题是否合理仍有待商榷。因此,还必须加大足球归化运动员管理的制度化和系统化建设。只有明确规定各个主体的职责和权限,才能保障足球改革顺利向前推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归化运动员的身份合法性、程序正当性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国际足联章程》《中国足球协会章程》等成熟的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关于归化运动员的管理制度。在大批外籍运动员即将或已经入籍的事实下,更应该对相关的程序以及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使得后续足球归化运动员的管理变得有法可依、有矩可循,从而推动足球归化政策的规范、有序发展。

4 结语

当前身份认同是足球归化运动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统合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对足球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的构建提出积极有效的策略,并为其他项目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提供参考,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充满动能的“加速器”。当然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认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必然会经历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浅到深,不断加强身份认同程度的过程。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随着《足球发展规划》宏伟蓝图的展开,如何有效推进归化政策,如何通过转变足球归化运动员身份,构建高质量的身份认同,最大程度地释放其蕴含的活力与潜能,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与时代课题。

猜你喜欢

归化球迷身份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中国球迷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球迷俱乐部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