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联合压痛点旁浮针扫散疗法对急性腰扭伤腰椎功能及活动度的影响

2022-12-20龚广峰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浮针压痛活动度

张 军,龚广峰,高 冉

(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河南周口 466000)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受外力影响或活动不当等因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患者多表现为腰部肌肉痉挛、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医筋骨平衡理论认为,急性腰扭伤多为筋骨间平衡受损,经血瘀滞脉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治疗应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以达骨正筋柔的平衡状态[1]。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是现代医家在《十四经考》中获取灵感,后经反复实践、完善后形成的诊疗技术,在对腰肌劳损、慢性腰痛、急性腰扭伤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实践中发现,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腰椎功能的康复效果却仍存在一定局限性[2]。浮针疗法是在患侧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操作的疗法,对疼痛的治疗有着较好的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浮针扫散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的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选取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98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49例,其中男/女(28/21)例;年龄20~54岁,平均(33.58±2.76)岁;病程1~6d,平均(2.73±0.42)d。观察组49例,其中男/女(30/19)例;年龄21~55岁,平均(34.02±2.81)岁,发病后1~5d,平均(2.65±0.39)d。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腰扭伤[4]诊断标准;(2)近期未服用止痛药物治疗;(3)患者知情并签定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腰腹部严重皮肤疾病或皮肤破损的患者等;(2)伴有脊柱神经病变或腰椎滑脱等疾病的患者;(3)合并骨折等病症者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操作为:(1)患者坐位,操作者在提拿患者关元或中脘穴附近足少阴经或任脉部位,同时嘱患者以最大角度做前屈动作,反复3次,然后嘱患者做左右旋转至最大角度,反复操作,每个动作3次。(2)对腰肌损伤的患者,可用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按揉患者腰椎双侧。双拇指压住三焦俞、胃俞向上推,结合左右弹拨手法,然后按住关元俞、大肠俞向下推,伸展肌肉纤维,每个动作重复3次,以上干预1次/d,持续干预7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筋骨平衡理论为基础的压痛点浮针扫散疗法,具体操作为:在腰部寻找1~2个压痛点,常规消毒后,在压痛点左或右约3cm处进针,针体方向与脊柱后正中线垂直,针尖朝压痛点,以平刺的方式快速进针,进针后进行扫散治疗3min,完成扫散后取出针芯,留置导管并固定导管,留置6~8h后取出,3d后进行下一次治疗,治疗7d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腰椎活动度: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腰椎的左旋、右旋、前屈、后伸角度进行评估。

(2)主要疼痛症状:在治疗前后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2组患者肿胀、瘀斑、压痛、疼痛进行评估,评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2组患者视觉疼痛程度,评分范围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

(3)腰椎功能: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进行评分,评分范围0~45分,评分越高,提示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估2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评分范围0~24分,评分越高提示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越重。

(4)临床疗效:治疗后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脊柱活动度改善≥90%,VAS评分减少≥90%为治愈;脊柱活动度改善60%~89%,VAS评分减少幅度60%~89%为显效;脊柱活动度改善30%~59%,VSA评分减少30%~59%为有效,脊柱活动度改善<30%,VAS评分减少<30%为无效。

1.4 统计学工具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数据分析采用χ2校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数据分析采用t校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要疼痛症状

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瘀斑、压痛、疼痛、肿胀积分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疼痛症状对比(,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疼痛症状对比(,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压痛 肿胀 瘀斑 疼痛 V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97±0.58 1.53±0.42* 3.11±0.96 1.71±0.47* 3.05±0.78 1.31±0.56* 3.15±1.06 1.61±0.42* 7.89±1.03 4.24±1.12*观察组 2.95±0.53 0.81±0.29*△ 3.13±0.93 0.83±0.24*△ 2.98±0.75 0.69±0.21*△ 3.12±1.07 0.83±0.28*△ 7.92±1.05 2.13±0.52*△

2.2 腰椎活动度

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左旋角度及右旋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对比()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对比()

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左旋角度(°) 右旋角度(°) 前屈角度(°) 后伸(°)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8.17±1.43 20.39±4.36* 9.76±1.58 21.24±4.33* 58.37±11.64 73.28±12.77* 10.38±2.37 19.37±3.25*观察组 8.22±1.39 25.74±3.97*△ 9.68±1.53 25.83±3.87*△ 57.86±11.32 85.34±11.83*△ 10.42±2.35 24.48±3.16*△

2.3 腰椎功能

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ODI评分及RM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对比(,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对比(,分)

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RMDQ OD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5.22±2.48 5.32±2.25* 31.62±5.18 14.76±4.38*观察组 14.96±2.53 3.72±1.43*△ 30.97±5.22 11.76±3.82*△

2.4 临床疗效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9例,观察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2例,观察组患者总有效95.92%高于对照组8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将急性腰扭伤归入“腰痛”、“伤筋”等范畴,筋骨平衡理论认为,筋与骨关系密切,筋为脊柱的动力性平衡,骨为脊柱的静力性稳定,筋骨的动态平衡可维持脊柱的正常功能,如《素问·痿论篇》记载“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外力因素引起的腰部筋肉损伤可影响血气运行,造成脉络受损,气血瘀滞,进而导致腰筋僵硬,筋滞骨错,故治疗应疏经通络、理气活血,调筋理骨[5]。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是通过对患处穴位提拿、按揉等手法促进疾病恢复的诊疗方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的作用[6]。压痛点旁浮针扫散疗法是针对压痛点旁皮下筋膜组织扫散治疗后留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镇痛快速等特点[7]。

急性腰扭伤后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可造成局部软组织水肿、渗血、肌肉痉挛,引起强烈疼痛,导致患者腰椎活动度严重受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7d后,疼痛、压痛、瘀斑、肿胀积分及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腰椎左旋、右旋角度和前屈、后伸角度均较对照组增高,提示基于筋骨平衡理论的压痛点旁浮针扫散疗法可有效减轻急性腰扭伤患者主要疼痛症状,提高腰椎活动度,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通过对患者腰椎双侧肌肉的按揉及穴位的按压,可起到舒经活络的作用,刺激大肠俞具有疏通经脉、宣导阳气的作用,刺激关元俞具有激发经气、活血散瘀、固本培元之效,通过穴位的刺激及对腰椎双侧肌肉的按揉,可达到解除肌肉痉挛、加快炎性渗出物吸收、降低肿胀情况、改善患侧血液循环的功效,从而促使腰部主要疼痛减轻,进而提高腰椎活动度[8]。浮针进针点为压痛点旁,针尖朝压痛点刺入后针尖刺入浅筋膜内,结合扫散手法治疗可扩大针刺影响面积,增强对软组织的牵拉刺激,改变疏松结缔组织空间构型,促进血液的运行和代谢,从而快速达到减轻疼痛、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9]。

当急性腰扭伤发生时,腰部肌肉的痉挛及疼痛等因素可导致患者腰部动力学失衡,从而影响腰椎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7d后,RMDQ评分及OD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提示以筋骨平衡理论为基础的压痛点旁浮针扫散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增强治疗效果。其原因可能是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通过按揉提拿手法缓解腰部肌肉软组织痉挛状态,调节肌肉力学平衡,结合提拿穴位时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最大角度的动作辅助治疗,可纠正腰椎关节功能紊乱,调节腰椎动力平衡,从而有利于增强腰椎功能的稳定性[10]。浮针疗法可通过针体在患处皮下的扇形运动增加治疗面积,从而激发肌肉纤维传递生物电信号,促使细胞电压门控通道状态改变,解除筋膜内高压状态,从而改善患处血液循环,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结合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能在改善腰椎功能的同时促进腰椎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进一步增强治疗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采用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治疗[11]。但本研究尚存较多不足之处,如ODI评分、RMDQ评分及主要疼痛症状等指标易受主观影响,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后续应丰富客观指标,为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提供更详细的参考。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提拿腹肌屈伸旋转术联合基于筋骨平衡理论的压痛点旁浮针扫散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腰部主要疼痛症状,提高腰椎活动度,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浮针压痛活动度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