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视角分析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
2022-12-18郑卓然
郑卓然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明星不再像以往那样遥不可及,大量社交媒体的涌现给予了明星和受众双向互动的平台,同时明星人设的营销也屡见不鲜。
“人设”即人物设定,最初源于二次元文化,指的是动漫、文学作品创作中作者为某一人物设定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相关资料。而“明星人设”是指明星通过大众媒介渠道,长期宣传营造并传达给公众的整体形象。一旦明星违背自身人设所制定的轨道,就会导致“人设崩塌”。
互联网时代下,受众一改往日被动接受明星相关信息的局面,能动地参与进明星人设的塑造,在明星人设构建、维持与修正、崩塌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受其影响。本文从受众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明星人设案例,分析受众在明星人设的构建至崩塌中所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受众所受到的影响,同时提出受众应如何建立正确的认知,减少明星人设崩塌对自己的心理冲击。
一、受众在明星人设构建至崩塌中的能动参与
“人设”一词虽是近几年兴起,但“明星人设”这一现象却从明星制之初就已存在。早期各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对于受众起到的作用往往一带而过,直到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编码·解码”理论,认为受众对电视文本的解释受到其社会地位和立场的影响,开辟了受众研究的先河。在此之后,亨利·詹金斯提出了“参与式文化”,认为受众角色定位一改往日单纯接收者的形象,慢慢转变为信息生产者,促进再生产活动,该理论使受众这一角色更加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在娱乐产业日益火爆,粉丝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国学者基于此前受众研究也得出了许多相关成果。学者刘诣、汤国英在《生产、维持和崩塌: 明星人设的三重逻辑》中指出明星人设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是明星、娱乐资本、社会大众和粉丝多方力量共同互动的结果,因此存在“人设崩塌”的风险,而明星人设的树立需要考虑粉丝群体喜好与粉丝预期相吻合的前提。学者刘怡认为网感化语境下明星人设传播过程中,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受众群成为了明星人设塑造中的能动构成,明星的人设需要根据受众的期待进行调整,受众群体在明星人设构建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本文将在此类研究基础上,从受众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明星人设案例,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受众在明星人设的构建至崩塌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受的影响。
(一)明星人设的构建阶段
消费社会中,人们愈发注重商品的与众不同,追求“差异化”的消费传播。而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明星身为特殊的象征符号,“人设”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个人标签,一个独特的人设能使明星在最快时间内从一众明星中脱颖而出,获得大量受众关注,例如“锦鲤”杨超越、“吃货”迪丽热巴、“雨神”萧敬腾等。因此大量明星在树立人设时注重差异化定位,以提高自我辨识度的方法来吸引受众。
与此同时,在参与式文化的影响下,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对明星人设构建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为吸引更多的粉丝群体,获取商业利益,明星人设建构时往往会迎合受众的意愿。受众将明星视为自我梦想的影射,在其身上寄托了对于自身的美好憧憬,因此一部分明星在建构人设时会打造一个现实中少有的梦幻形象。例如欧阳娜娜打造的“天才大提琴少女”人设一度火遍全网,使“哪个女孩不想活成欧阳娜娜”此类话题红极一时。以及近年来选秀节目的大火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选手们依靠观众投票助力其成团出道,因此在构建人设时需要更加迎合受众的喜好。
(二)明星人设的维持与修正阶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社交媒体为明星和受众提供了更多双向交流的平台,明星表演的“前台”和“后台”界限逐渐模糊,受众的主观能动性日渐增强,使明星和受众之间逐渐变为一种双向依存的关系。明星根据受众期待打造人设,为受众提供“消费产品”,受众作为接收者,如果明星的人设维持不符合意愿,便会脱粉转为路人。
在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明星先于初期树立人设满足受众的期待,吸引感兴趣的受众关注,进而将其转化为粉丝。随后通过“前台”和“后台”的综合管理,不断将这一人设强化表达以进行人设维持。在维持人设期间,受众会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表达自身观点与意愿,明星依靠受众的回应与反馈进行自身人设的巩固或修正。与此同时,受众对于明星的人设也会进行二次宣传,进一步巩固该人设。
(三)明星人设的崩塌阶段
“人设崩塌”一般指人物形象没有扮演好,现今多用于明星传达给大众的整体形象与大众对明星的形象认知间存在矛盾关系,由此导致明星形象定位失败。例如翟天临知网事件,靳东诺贝尔数学奖事件,二人皆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设,却因某件事颠覆了在受众眼中原本积极的形象。
互联网时代下,明星所处的“前台”和“后台”之间界限不断模糊,明星用个人大部分隐私的暴露换取了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四面八方的视线凝视之下,“人设崩塌”这一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受众被明星的人设所吸引,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能够从符合自己意愿的人设上获取满足感和归属感,明星维持人设为受众提供此类情绪价值的同时,依靠受众的关注获取经济利益,形成互惠互利的双向联系。但在明星“人设崩塌”后,将明星视为自我梦想的影射和情感的寄托的受众,难免会有梦想破灭的失望情绪和受到欺骗的愤怒感。在对明星的信任与感情被不断出现的事实真相粉碎后,受众从一开始的不愿相信“人设崩塌”到后期的幡然醒悟,二者互惠互利的双向联系就此结束,粉转路、粉转黑以及脱粉回踩的现象不断上演,脱粉后的粉丝甚至会爆出该明星更多的黑料,原本的人设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给其余树立类似人设的明星敲响了警钟。
二、受众受明星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受众能够实现自我情感的满足
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投射作用”,个体会依据其需要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而受众对明星人设的追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星打造出的人设使受众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实现自我情感的满足。受众将明星视为自我梦想的影射,在其身上寄托了对于自身的美好憧憬,看到该人设明星得到赞誉和成就时,受众往往会得到强大的满足感。受众在明星身上寻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认同,用明星人设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来补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遗憾。
2.受众得到积极人设的正确引导
明星对于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积极的人设就相当于一个好的榜样。为了维持形象,明星在台前幕后的言行举止都会围绕这一积极人设出发,起到正面示范作用。例如树立“努力”人设的张艺兴将严于律己、刻苦上进的精神传递给受众,激励了大批粉丝向偶像学习,受众在得到美好人设正确引导的同时,也实现了感官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二)消极影响
1.明星错误的人设营销使受众价值观受到影响
明星人设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人设不仅能为明星的事业助力,还能对受众起到引导作用,但部分明星的实力与内涵难以撑起自身的人设,既丧失了引导力,又给辨别能力薄弱的青少年受众带来了错误的认知。除此之外,一些明星在依靠人设营销得到大量经济利益后,非但不去精进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求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反而靠着原有人设一再炒作。长此以往,难免给一些明星团队造成明星的黑料甚至违法犯罪都可以依靠人设营销来洗白的错觉,劣迹明星铺天盖地的营销扰乱了社会风气,使公众的价值观受到影响。
2.明星人设崩塌使受众产生自我怀疑
明星构建的人设为受众提供了满足感和归属感,在明星人设崩塌后,这种情感共鸣被打破,将明星视为自我梦想影射和情感寄托的受众在失望和愤怒的同时,对自身产生了怀疑和自我否定,甚至发展为对社会规范的质疑。例如在郑爽代孕事件爆发,其“清纯小仙女”的人设崩塌后,大量受众感到了不真实感和荒诞感,其粉丝更是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情绪,甚至有过激者不断对官方通告发出质疑,扰乱了社会秩序。
三、受众应如何减少明星人设崩塌对自己的心理冲击
(一)正确看待明星人设,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明星人设营销时,受众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理性地分析看待明星的人设,区分人设和现实的区别,避免盲目追捧导致自身在明星人设崩塌后产生荒诞感和焦虑感。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明星这一职业。
(二)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增强媒介素养
受众在明星人设崩塌后的愤怒情绪不仅是因为梦想寄托破灭、感觉受到了欺骗,还源于对自身认知能力不足而感到的惭愧。因此受众在面对明星人设时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个人构念,提高明辨是非的水准,进行理性的判断。与此同时,受众需要提高媒介素养,增强面对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这个信息时代走出“信息茧房”,理性地面对世界。
结语
理查德·戴尔在其著作《明星》中指出,在消费文化的环境中,明星本质上是一种“人格消费”。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能动地参与进明星人设的塑造,在明星人设的构建至崩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明星维持人设为受众提供此类情绪价值的同时,依靠受众的关注获取经济利益,形成互惠互利的双向联系。受众在这一双向联系中能够实现自我情感的满足,得到积极人设的正确引导。但也会因为明星错误的人设营销使自身价值观受到影响,在明星人设崩塌后对自身产生怀疑,甚至发展为对社会规范的质疑。故此受众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增强媒介素养,以此减少明星人设崩塌对自己的心理冲击,理性地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