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学之逆向升华
2022-12-17◇王飞
◇王 飞
一、逆向审美的产生背景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审美范式,这使得书法艺术审美趋同。而在具有相似美学风格的作品不断累积的同时,书法的审美也逐渐开始在逆向中升华,走上了反叛路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艺术都踏着传统的步调,以顺向审美为美学的基调,而物极必反的规律又使反叛意识极强的书法家突破牢笼成为必然。这些书法家们开始突破日益僵化的范式,走向了另一条审美道路,在书法的逆向审美中寻求线条、章法、结体的突破,主张通过“拙”“笨”“朴”“怪”等表现形式来表达书法的另一种美,书法艺术中出现了“化丑为美”的风格突破和个性展示。书法的逆向审美发展,本质是在挖掘深层次的、别样的美,通过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掌握其内在本质,满足人们对书法的审美需求。
二、逆向美学的当代思潮
在当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很多书法家接纳了一定的西方思想,将书法带进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时代。一部分书法家以书法的艺术性为突破口,致力于探索和研究书法的变革,借助西方的美学观点和理念,积极打造新审美和新境界,以抒情达意为书法的重要功能,拉开了书法逆向审美发展的序幕。明清时期就有以展现自我为旗帜的书法格调,开“彰显个性,标新立异”之风,而傅山关于书法的“四宁四毋”等理论一定程度上为书法美学的逆向升华提供了理论支撑。
长久以来,书法都处于顺向美发展的潮流中,顺应发展潮流,以顺向审美为取向,表现为审美趣味的“雅化”,在美感上不断提高纯度和精致度。这种追求具体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就呈现出“精致”“妍媚”等形态风格,而这又使书法在致力于提升高度时忽略了自身审美的广度。狭窄的思维模式,使书法不自觉地走向一个十字路口,而这也让一些书法家看到了书法的发展契机,由此,书法的逆向美引起了一些书法家的关注,成为书法创新的突破口。书法的逆向美这种特殊的艺术审美源于书法自身的属性,即通过现象展现内在情感、意趣等。在书法的逆向美思维的指导下,创作者以真情实感为基础进行创作,将情感通过创作反映出来。而这种隐蔽的内在情感与规律比书法表象深刻、丰富得多,它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三、书法逆向美的多种形态
书法美学的各种形态在主客观统一的情况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与求变,在崇高、丑、荒诞等的具体形态的嬗变过程中,高扬个性、展现情怀、抒发情感、破体重组,将书法的另一层审美意识唤醒,投射出崭新的美学光辉。
(一)拙古之乖张
拙古作为书法逆向美的一种形态,其美学研究在中国书法史上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唐代书法家窦蒙对“拙”“质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从“形势似拙”可以看出,“拙”是通过字的体势表现出来的,“拙”和“古”也是古人挖掘出来的书法的另一种美。在与“媚”相对的审美意趣中,“拙”和“古”代表着人们欣赏美学的另一番思想突破。作为美学范畴,拙朴与工巧、妍媚相对,与稚拙、质拙、丑拙、拙厚相近。在唐代,窦蒙提出的“拙”登上了审美舞台,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美学的深入挖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唐代坚持顺向书法美学的不乏其人,如孙过庭,其在《书谱》中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他认为见到平正的现象就会让人生发暇逸之感,而觉其美;见到倾倒的现象就会让人生发畏惧之感,而觉其丑。宋代对“拙古美”的实践则更加广泛,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坚持将“拙”凌驾于“巧”之上的美学观,苏轼被人称为“丑书”的书法作品在著名书画家启功看来,具有独特的体势与美感。
(二)奇怪之重组
奇怪也是逆向书法风格的一种形态,其艺术感来自书法家们对艺术的另一番理解,它相当或相近于怪诞、奇异、诡怪、诡异……以“奇”“怪”为审美取向的古代碑刻作品并不多,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碑刻作品中,有的以雄强平稳著称,有的以险峻奇崛闻名。在这样逆向的审美中,书法结构的诡异、笔法的奇特、章法布局的重新创造,其实是对书法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与顺向美不同的是,它更具有独特的书法美感。在书法发展历程中,不乏“奇怪之相”的书法作品,它们同样能够流传千古、备受瞩目。
在书法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打破常规的书法家,他们以展现个性的创作意识将书法的美呈现出来。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书法家,经历了国破家亡后,他们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愤情感写进了自己的艺术作品里,形成了特殊的书法美感和艺术审美。到了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代表郑板桥、金农,就分别以畸形杂糅的怪奇书法和“漆书”表现出“怪奇”的风格。他们冲破了古人书法法度的藩篱,但也并不是凭空挥洒、毫无根由的,而是化古为我,杂糅诸体,促进了后世书法的发展,对当代“丑书”的出现有更加直接的影响。
四、书法逆向美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对于书法逆向美的发展在本质上是排斥的,他们以书法的顺向美为审美准则,认为在风格、技法、形式等方面符合大众审美的书法作品是更符合审美标准、更应该被接受的。因而,在漫长的书法发展过程中,顺向美一直占主导地位,导致书法在率真、简朴、自由、多变的内涵方面一直没有突破。受西方展览机制和我国传统集市风俗元素影响,当代书法作品开始进入展览馆,这促使书法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挖掘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使其容纳度进一步扩大。视觉元素通过构成关系被进一步强化,使得作品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得到进一步发展等。因此,书法美的逆向反转,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一些书法家为了追求新的审美意趣而采取的突破手段。逆向审美在基调上依旧保持着东方艺术审美的特征,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流露。在形式上,书法家则采用破坏用笔等方式去建立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以拙、古、怪、奇等表现形式,获得朴实、厚重、肃穆、沉郁的深刻审美内涵。
(一)碑刻自然风化
学者金学智是提倡“丑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傅山的“四宁四毋”,是对书法审美理念的一种拓展,更为重要的是,其将丑书纳入了美学范畴。汉碑一向被视为前代书法精华,但自然的风化“破坏”了其精美的线条、结构和章法。这种自然的风化和历史沉淀带来的岁月的沧桑感,保留了作品的古旧气息,给人以或古朴,或厚重,或拙笨的感觉。在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带来的沧桑感和古拙感,这都是非人为因素形成的意外之美。但是,将这些岁月的斑驳原样书写出来,并作为美来展示,是与人们追求顺向审美的初衷相反的。碑刻沧桑的历史感是大自然和人类无意识加工而成的,这种沧桑感增加了原本书体的厚重感和古拙感,并增强了虚实对比,是一种建立在“味”之中的“道”,也是一种另类的美,是书法逆向美的体现。
(二)自然风化的效果运用
在纸张出现之前,书法的载体多为石碑,而纸张的出现,使得书法更加流行,书法的实用性也逐步被艺术性取代,随后书法便进入了审美自觉阶段。而每个时代的书法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书法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想法,并不断进行实践。一些书法家通过书法创作表达个人化的情感,对书法进行人为的“破坏”,包括破墨的使用、做旧处理等。这种人为的“损害”产生了书法的逆向美,而逆向美形成了另一层次上的美的创造。这些“损害”包括如下方面。
1.丑化线条
在书法的顺向美表达里,人们对于线条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有弹性、圆润、节奏感强等这些关键词上,而从书法的技法表达来看,书法线条的流畅一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追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现状,对书法的流美线条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并对其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反叛书法家应运而生,特别是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反叛意识、展现独特个性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线条并不是富有弹性、抑扬顿挫的,而是朴实沉稳的。这里就要提到屋漏痕、锥画沙等一些返璞归真的书写手法,其目的是对原来的线条节奏进行破坏和丑化,对笔画和结体进行创新,对墨法进行夸张处理,从而形成一种突兀感,用不成比例的线条来营造出“丑中见美”的效果。
2.结构的“丑”化
由于审美观念的恒常性,书法的顺向美已经成为一部分书法家坚持的固定准则,他们认为,那些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寻求新的风度的字体,意味着对这种恒常性的削弱与破坏。结构美的审视恒定性决定了它的观念的恒常性,而正是由于这种恒常性,一般的书法作品已经很难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了。因而,对汉字书法习惯采用的结构进行有效的变形与夸张,就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美感,比如,“意到笔不到”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美感,让人于空白中生出许多美的遐想来。
明代书画家徐渭不拘泥于古法,重新审视传统的书法美学观念,尝试创造美学新元素,寻找美学逆向美的重大价值,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追溯美的存在。他的作品表现出结构的率真和稚拙,并使稚拙、率真服从于字篇的整体效果,使作品更加连贯和系统。他摆脱了书写的惯有程式和法度,完全追个人性情、求个体意境,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险中求平。他能宏观统筹全篇,通过将自己的独特审美和艺术情趣解体变形,将艺术创作从传统牢笼中解放出来,摆脱严整、中和等传统法则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达到了崭新的境界。
五、逆向审美与“丑”的观念的辨析
傅山的言论实际上引导着书法家们从审美逆方向寻找书法的出路和艺术创造的契机,“四宁四毋”是傅山关于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的新认识,它促进了书法家的个性解放,帮助他们找到了追求自由、抒发情感的创作思路。当然,傅山并不是主张越丑越美,而是主张自然、率真、打破常规。除了傅山之外,在书法上提倡彰显个性、突出意境的还有王铎、徐渭等,他们都以逆向美学为本。
书法美是一个多层次的境界,组成这个境界的元素不只是用笔和结构,书法美也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书法的逆向审美形态并不是一种丑态,而是一种对美的重新认识,是美的另一种表现,是建立在朴、拙、怪的表象上的一种真挚情感的抒发,是一种完善书法美的探索和研究,是对美的完善与创造。
六、书法逆向美的当代启示
顺向与逆向在方向上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从“势”——效果的体现、“丑”——对形式惰性的破坏,这正、反两个方面来看,书法美是一个有机体,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这就造就了书法属于当代的命题。书法美的魅力是永恒的,书法这一有机体在历史的长河里论证了美的永恒性。它不断适应时代,调节自身,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也必然会有消沉、僵化的一面。而逆向美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使书法向前发展。无论书法表现出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还是以“拙”“笨”“朴”“怪”为形式的逆向美,抑或是消沉与因循守旧,其重要的职能都是表达人的心境、情感与对某种境界的追求,正如学者宗白华所言:内心的情感可以从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
书法皆是写形寓意,以形达意。人寄情于书法之中,能够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在当今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这种境界的存在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在传统书法逐渐边缘化的今天,即便艰难,书法家也必须把书法向深处推进,促使传统书法适应时代,在社会的发展中完善自身的结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