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中的虚与实

2022-12-17李雨桐

大观 2022年9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意境

◇李雨桐

一、虚与实概述

(一)虚实的产生与中国哲学

虚实关系是古老的哲学问题。“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庄认为,虚是一切真实的原因,因为虚空的存在,万物才能生长,才会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从实际出发,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谓美”,但孔、孟并不是止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意境。佛学的“空”也给“无”以有力的立足点。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即《易经》上的阴阳结合,同时也是中国画独特的时空意识。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看作是变动的,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生命世界。

(二)什么是虚和实

虚与实对立而统一。虚是无,但也可以为有,因虚中有象;实是具体的,但也可以为虚,因实中有虚。虚与实、有和无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有和无更为确切具体,而虚与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同的立足点也赋予虚与实不同的内涵。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虚实关系: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不仅如此,美学家宗白华还提出,对于创作者来说,“虚”意味着静照,静照自己的内心,心无挂碍地静观万象。这种超尘脱俗、虚怀若谷的胸襟便是虚,也是画家创作的基础。从作品角度来看,“虚”是无形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指画面中的空白,是充盈在画面中的灵动虚化的气韵。作品的虚实关系,可以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神游其中的神游是“虚”;“实”是指艺术家创造出的有形的艺术形象,也指作品被充实丰富的意蕴。

二、虚实与笔墨

(一)用笔

写,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用笔在轻重起伏、提按顿挫中有意识地把虚实变化注入其中。虚与实,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轻、松、疏、散、无为虚,所表现出的笔墨形态或纤细,或轻飘,与纸素之间形成若即若离、潜隐显出之感。重、结、密、顿、有为实,所表现出的便是坚定沉着,与纸素的结合又会表现出结实有力的关系。线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线的始端若是沉稳内聚,其笔态墨迹所占的空间面积也会较为宽厚,具有聚合性,同时也会产生扩张推延的效果。随着运笔的起伏,线形变细,虚起的一端则有被虚化的可能,或是引虚入实。由此一入一出,一纳一张,就会使得线形在虚实运化过程中产生无限的活性。运笔过程中,不同的力度、速率会形成轻重、深浅、起伏。李衍在《竹谱》中谈到画竹叶时说:“下笔要劲力,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少迟留则必钝厚不铦利矣。”画家借助画竹通过运笔的虚实来抒发胸中逸气。“实按虚起”,在运笔的过程中便会自然形成轻重起伏、粗细宽窄、具有动感的线形,同时含有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这种线形具有更多的内涵和较强的表现力,能使虚空之气融入有形的实体,同时也会由实入虚,蕴含着灵动变化的空间感。

(二)用墨

中国绘画不仅讲究用笔,也讲究用墨,墨与笔共同营造出中国画的韵味。水墨的颜色,同“道”一样朴素,玄化无言,却最接近造化自然的本性。“墨法无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因水的交融,墨可分六彩:黑、白、浓、淡、干、湿。笔墨的浓淡变化是阴阳对待产生的渐化交和,阴阳交和而生万物。中国画重视笔墨动化而产生的玄妙气象,而不是有无(黑白)的对比关系。“所谓无墨者,非全无墨也,干淡之余也。干淡者实墨也,无墨者虚墨也。求染者以实求虚也,虚虚实实,则墨之能事毕矣。”[1]作品中的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墨的虚化状态,有无通过虚实动化联动起来。将墨动形成一种渐化的状态,将有和无连为一体。用墨时由浓至淡,或由淡至浓的渐化运动可以向外生化为有,也可向内隐化为无。一来一往,虚虚实实的流动便形成了气韵。其特有的运笔方式也可以展现结构、虚实间的动化关系。干、皴、急、擦所形成的干枯、飞白,与纸素虚白之间形成了向内向外流动的生气。用墨时干枯过盛则会强硬易折,湿润无度则软弱易衰,干中若是含润则和谐互补,所谓用笔需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干和润、枯和湿之间的相互交融、调和,使阴阳互为共生。因此,就产生了中国画特有的运用笔墨的方式——“渴笔”“渴墨”。通过用笔来控制笔毫间的水量,使其自然、协调,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中国画的明暗也是靠虚实生成的,具体是由笔墨的使用来实现的,墨用得巧妙,就会有色感与光影,不同局部的干湿浓淡,渲染淋漓,就会产生光线的明暗,颜色的深浅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能够引发欣赏者无尽的想象。绘画手法的变化使笔法产生变化,而丰富的笔法使画面中蕴含的情感也更为多变。

三、虚实与位置经营

虚实的运用在位置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四点:整体性;灵气生动;重师造化,心有丘壑;从有限中求无限,求象外之象,画外之画。

绘画的立意要从笔墨的用法和位置经营中表现出来。清代邹一桂讲:“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幅无大小,必分宾主,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2]1170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画中的主次、局势、疏密虚实在绘画之前早已心中有数,洒然落墨,彼此相生相应,浓淡相间而成。这就是所谓的“心有丘壑”。在整体的画面中,虚与实也要分主次,画面全局有大的虚实,每一个局部又有小的虚实。潘天寿在讲布局时提出:“实中之虚,重要在于大虚,亦难于大虚也。虚中之实,重要在于大实,亦难于大实也。而虚中之实,尤难于实中之虚也。盖虚中之实,每在布置之意境。”[3]

郑绩曾提出布景之道:“凡布景要明虚实,虚实在乎生变,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八字尽之矣。以一幅而论,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虚实相生之法也。至其密处有疏,疏处有密,此实中虚,虚中实也。明乎此,庶免迫塞之忌。”[2]946秦祖永云:“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4]画中之灵气的展现皆是因虚实关系的巧妙处理,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5]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提出,虚空本不容易表现,把实在的景物表现得清楚明了,虚空自然就显现出来,精神、神气不好描绘,实在的境界描绘得逼真了,神妙的境界自然也就产生了,若违背了浑然一体的道理,有景物处也变为多余的东西。从内在追求虚实的处理,无景之处形成妙景。可见虚实处理对于空间布置及整体画面效果的影响。

四、虚实与意境创造

画家在创作上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使人与自然在精神上得到统一,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实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意境创造的基本条件,借助自然山水的形象,在虚实的结合中,来表达心灵之境界,才是画家创作的最终目的。黄宾虹曾说:“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6]静观才能妙物,妙物才能生境。境界的美妙在于能深能曲,有咫尺万里的气势。含蓄美在于虚实之间,并非一览无余。景的创造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创造脱俗的意境。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7]宗白华认为,艺术在表现自然的过程中要去粗存精,更加典型地表现自然,通过虚实之间的交融转化,对景物中的情感进行提炼,强调艺术与意境的内在统一性。创造出的艺术境界,也是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宗白华还提出虚与实之间的切换、交融创构了意境。以虚为虚则会空虚乏味,以实为实则会刻板僵硬,只有通过思想和感情上的转化,化“实”为“虚”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会产生意境幽远、意味无穷的境界。还可以“移我情”,将对景物产生的情感,对思绪的整理、思考,通过画笔展现出来,赋予它们新的感情色彩。

艺术意境之美还来源于有限形象与无限想象的虚实统一。徐复观说:“象是实,是有;象外是虚,是无。”“象外”是指“象外之象,象外之境,象外之意”。

五、赏析

下面赏析元代王蒙绘画成熟时期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具体分析画面中虚实的运用。

(一)笔法

王蒙的笔法继承了赵孟頫“以书入画”的思想,虚实之法自然融入其中。其山石画法以解索皴、披麻皴、牛毛皴为主,行笔松动给人以气如云动的感觉,画面多以曲律用笔彰显出无穷尽的情态,上弧为扬,下弧为抑,正弧为开,反弧为合,连弧为曲。王蒙寄情于景,手法变化带动笔法变化,笔法不同带动情感波动,不仅表达了江南的地貌特点,也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

(二)墨法

王蒙对于墨的使用包括“干、湿、浓、淡、焦、润、渴、白。”《青卞隐居图》的画面错落有致,极尽变化。从整体布局上看,树丛的暗与山坡的亮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象外延伸的想象。从局部的用墨上来看,树丛也是画面中最主要的部分。大块的湿墨与干墨相呼应,黑与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斑驳的亮点、墨点,似乎是雨后初晴,阳光突然洒落在树丛之间,使欣赏者产生无尽的联想。

(三)空间塑造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通过虚实相生的法则来营造空间感。这里的空间是一个虚的空间,是充满气韵的存在,要靠实体来烘托。整幅画面深邃幽雅,密而不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中部偏上的位置,墨色浓厚,营造出一种空间感;中上部山峦的塑造,墨色浓与淡的对比极具光影感;左下部的山体以繁密的解索皴、牛毛皴塑造,并用松动的笔墨层层积染,使山体形成厚重之感;而与之相对应的山体侧面,以干湿互用的笔墨来表现,山体明亮通透。整幅画面的气韵由右下方引向左上方,黑白、浓淡的鲜明对比,虚实的变化,使画面有深远的空间感。《青卞隐居图》通过皴法和点法的综合运用来塑造画面:树叶中苍点与润点的使用,墨色的变化和留白的运用,使树丛苍厚润透;牛毛皴、解索皴、胡椒点、淡墨点在画面中交替出现,皴染结合,使画面中树与山、树与树、树与石头之间具有层次感。皴法和点法的混融,使画面中的山峰润厚苍雄,层层的积染增加了山体的厚重之感。错综有致的点苔给画面增添了生趣。画面中笔墨虚实的结合营造出了无尽的空间感、光影,以及生动的气韵,使读者能够由实入虚,走进画面营造的神秘空间,跟随王蒙的笔墨行走于画间,找寻失落的士大夫精神。

六、结语

研究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需要对其理论和具体的应用都有一定的了解,这能够为今后的绘画创作与学习欣赏打下基础。画家在绘画中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深厚的哲学理论思想,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笔墨相结合。这种思想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技巧和形式,而是要在绘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为作品赋予故事性和灵魂。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国画的终结
笔墨童年
《远方》中国画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