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探析*

2022-12-17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大钊建党中国共产党

王 宁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在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与历史场域中又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准确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所发挥的作用,探讨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阶段的思想取向与学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一个精神形态若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那必将是空洞浮泛的。要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发展的前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不能离开理论武装这个重要基石。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4]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真理和道路的奋斗史。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为唤醒国民性与改造中国社会,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等都从自身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主张与方案,但不论是揭竿而起的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奉行“三民主义”的辛亥革命等都因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引而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解决中国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使得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在世人面前,从而使国人放弃利用资本主义拯救中国的幻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同时期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在落后的东方大国推翻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迫从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希望,促使他们走上“以俄为师”的新道路。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擘画的“为人民谋全体福利”[6]的远大理想与中华文明中的大同理想等理念存在着契合性,更增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打开了崭新局面,更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思想理论土壤。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登上政治舞台进而令马克思主义逐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新思潮新思想新文化便无法遏制,在中国的大地上渐进高昂。此后,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达的《什么叫社会主义》等等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两百余篇。此外,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发起者还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通过创办《每周评论》等报刊的形式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主持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曾赴日本留学并在此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陈望道,翻译了第一版中文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其出版问世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催生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论准备。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得到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效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到工人群众中去,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有力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锻造了坚强的建党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是革命风雷激荡的时代,是新文化洪涛巨澜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又产生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为代表的一批经过西方先进思想熏陶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中,思想相继发生质的变化,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同时也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坚强的建党主体。他们是近代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从西方“盗”来马克思主义的“圣火”,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火焰点燃堆满干柴的神州大地,顿时燃起了具有伟大真理光芒的冲天火焰。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位将马克思主义的“圣火”“盗”到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第一人,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先是与陈独秀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有力批判,呼吁广大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7],以求思想解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连续撰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公开歌颂十月革命,向人们宣传介绍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他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走社会主义道路,并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8]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等基本观点,此文也标志着李大钊真正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此后,他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斗争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等课程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推动工人运动相结合,积极推动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义无反顾投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可以说,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践行者与重要奠基人。

除了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董必武、李达、蔡和森等诸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者也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改造了自己的思想,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力量。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之后实现了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在《本志宣言》中强调,“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给人民全体。”[9]并以《谈政治》一文宣告彻底告别旧世界观。他还通过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新青年社等出版发行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与李大钊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李达相继撰写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马克思还原》等文章对各种社会主义进行辨析,并在与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中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一书。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步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这些革命先辈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中,坚持真理,在“问题与主义”之争、无政府主义论战、社会主义论战等思想交锋中毫不畏惧地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展开论战,以满腔热血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当中,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宝贵精神品质,这一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雏形。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基础的重要环节

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实践活动中,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正是伟大建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武器,必须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才能通过科学理论唤醒工农群众开展革命以彻底改造中国社会实现自身解放。在投身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过程中,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伟大建党实践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既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大优势。1920年共产国际俄共(布)远东局派遣维经斯基来华,积极帮助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积极分子”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于是,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日本、法国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一方面,成立出版机构、社团以及各类学校等专门宣传机构,如上海早期组织于1920年创办了第一个发行机构——新青年社,发行了《新青年》《劳动界》《上海伙友》以及“新青年”丛书,包括《社会主义史》《阶级争斗》《共产主义ABC》等,在中国进步青年中产生深远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相继成立,其中李大钊、高君宇等人在北京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最为突出。此外,通过平民学校、劳动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对不同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创办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并出版发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除创办《劳动界》《共产党》外,还改造了《武汉星期评论》《广州群报》等原有报刊,利用《民国日报》《大汉报》等进步报刊展开无产阶级的舆论宣传。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还有计划地出版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著作,还包括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的通俗读本。特别是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5倍工夫”[11]花两个月时间翻译出的《共产党宣言》,通过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促进一代又一代进步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

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12]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完成了建党这一庄严且神圣的使命。马克思主义一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发挥出改造世界的强大威力。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以及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等,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可见,伟大的建党实践活动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作为建党实践的重要内容,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伟大建党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开拓伟大事业的奋进征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鲜明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并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是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勇毅前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根本动力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支柱与基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13]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政治信仰与革命理想,并以此为基础向广大劳动人民传播与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播,需要建立在传播者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因此,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根本动力。

虽然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传播,但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盗火者”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这些传播者往往并不是出于信仰而传播,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动机、目的与立场不同,在对其进行译介评述时都存在着一定偏差,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只能漂浮在中国的“半空”中,从而决定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只能是一种介绍,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得到真正彰显;而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基于一种政治信仰而传播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改造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用坚定的信仰铸就了一代又一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实质性跃升。陈望道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夜以继日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译稿。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蔡和森不顾严重的哮喘,废寝忘食地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将《共产党宣言》法文译成中文。1992年,早年曾留学法国的邓小平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14]这有力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动力。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对真理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传播。无论是大革命失败,还是苏联解体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丢失这一信仰,反而愈益坚信。在坚定理想信念的驱动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仅实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还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15]。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的根本动力。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行动指南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行动导向与目标指引。“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6],这一初心和使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接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初衷和行动指南,明确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了什么、向何处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17]中华民族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为找寻救亡图存出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各种“主义”与政治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是以失败告终。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能够改造中国社会的科学理论武器,通过开展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从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更是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18]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行动指南。正如李大钊所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一句体现了他对初心使命的践行,而后一句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的表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指引下,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凝聚磅礴的民族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9],“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20],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政治品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要素,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和在内忧外患之际勇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品格。“理论的传播有时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21]在旧中国国势颓败的情况下,反动保守势力异常强大,若想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但随着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感到恐惧,于是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制定法律和条例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店和刊物,秘密杀害进步的作家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家。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仍然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强意志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传播。他们冒着被关押、被杀头的危险,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公开或者秘密的传播活动,尽一切可能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李达为了躲避反动派的搜查和破坏,将人民出版社秘密设在“辅德里”小弄堂的家里,常常采取隐蔽伪装的方式出版马克思主义书籍,并特意将书上的社址印为“广州昌兴马路26号”以迷惑反动势力。1927年,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并秘密杀害,年仅38岁。诞生于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的华兴书局面对险恶的环境,克服重重苦难,仍出版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介绍宣传苏联革命的书籍,并通过“伪装”的形式在私营书店、书摊上发行。“敌人的文网禁锢再严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也有办法突破。”[22]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凭借的就是不畏强敌的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23]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立场根基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立场根基。对党忠诚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严守党的纪律,忠诚于党的组织与党的事业,这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底色。第一个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吴亮平在被反动派逮捕后,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甚至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继续向狱友们讲授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党组织的绝对忠诚。《资本论》全集的翻译者郭大力和王亚南在遭受反动势力的压迫与贫困疾病的折磨下,承受住整卷译稿在日寇炮火中被焚烧的灾祸,以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将《资本论》全部三卷中文本出齐。这充分表明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资本论》翻译的坚定支撑。

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鲜明价值取向。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品格,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然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24]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早期国民党的理论家与改良派如戴季陶等也研究劳工问题,但他们却把自己当作救世主,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把劳动群众看成愚昧无知的群氓。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入人民群众。如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通过成立工会组织、工人俱乐部、劳动补习学校等,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将工农群众的解放作为自身的使命。

猜你喜欢

李大钊建党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青春》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