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2-12-17张永军
张永军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驱动区别于传统的劳动力与资源要素驱动,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放在首位。〔1〕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早在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在创新驱动背景下,2020年教育部等九个部门又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并“健全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将创新人才、产业需求与技术技能融为一体,促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理性回归。因此,结合创新驱动背景,研究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协同化发展,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一、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是产业技术变革的主导力量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人才则是这种动力的源泉,只有以人才为基础,产业技术才有突破的可能性,进而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教育通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在岗位工作时具备基本的理论认知与技术素养,并经过经验总结与大胆创新,完成产业技术的新突破,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进而赋能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具体而言,一方面,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教育助力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原始积累,使学生具备专业领域的从业能力,为毕业后在岗位工作中的技能输出奠定基础,也为新的生产力开拓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得到有效沉淀,步入工作岗位后,在深入履行岗位职责、深耕行业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人才的技术创新潜力将被激发,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质变,形成产业技术突破或变革的力量。在大批量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下,各岗位的技术突破更加频繁,从而助力于产业技术变革潮的到来。
(二)人才培养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改革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支撑是人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而人才作为改革的承担者和创新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为主旋律,将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和持续推进创新驱动为主线的经济脉络作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承担起了对原有产业格局的优化与变革职责。而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通过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技术传授和创新理念的融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以服务业为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日益趋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现代服务业既需要物流、法律等领域的资深服务性人才,又需要无接触配送机器人、法律智能咨询系统的维护技术性人才。这些人才在行业领域中的服务过程中,结合当下智能化与数据化的时代潮流,提出产业变革的可行性方案和举措,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人才培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件。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重组产业要素,延长产业生命周期。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意识、专业技术、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提升社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通过向社会输送大量高水平的产业技能人才,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创新驱动战略改变了传统以劳动力要素驱动经济发展之路,引导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化与时代化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产业要素的逐渐转型,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效益提升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创新支柱。无论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还是人力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化发展中都对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尤其是在当下科技为王的时代,传统的资源要素逐渐向科技创新迈进,技术技能人才自然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要素。
(四)人才培养是产业协同集聚的重要驱动
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内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这四个维度的相互对接,更离不开各环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2〕高职教育从产业各维度所需的人才出发,向产业链批量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保障区域产业链的稳步发展。从高职教育角度来看,特色高水平的专业群建设与产教协同,使得高职教学工作更加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使得高职院校人才供给更加符合区域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增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协同性;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使学生成为未来产业领域内的创业主体,尤其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打造了以优势资源要素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业创造条件,使区域产业协同集聚趋势更加明显。当然,随着当前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依托人才培养所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有所降低,但在一定经济圈内,人才培养仍旧是产业链内不同环节协同与不同维度集聚的重要驱动。
二、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点
(一)一体化规划人才政策与产业布局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而产业则为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只有人才与产业紧密契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最大效用。在创新驱动背景下,从人才政策上保障高质量人才的供应,从产业布局上推动区域性产业发展,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至关重要。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协同需要根据各自的发展规划具体实施。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经济圈内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规划;而地方政府则应立足于区域优势资源,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的整体规划入手,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紧密契合,打造“人才+产业”的经济新引擎。近年来,河南省抓住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优势,突出整体统筹,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纳入其中,增撤部分高职专业,重点支持建设10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中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以此实现人才培养政策与产业的同步发展;同时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推进资源共享、以强带弱,达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目的。
(二)数据化支撑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
根据产业端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利用大数据连接产业端的人才需求和教育端的人才培养,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关键。借助数据化信息平台,可以统计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人力需求,找到原有人才体系无法支撑部分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优化提供依据。对于人才供给不足的产业领域,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相关专业教师的引进,以培养稀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新兴产业的人力需求。近年来,河南省采用人才数据建库模式,一方面从人才引进上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团队,满足社会各产业对科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人才需求。仅2018年河南省便投入超过1亿元的资金,依托35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采取“学校+企业(行业)”的模式,将3472名职业院校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培训,以弥补“双师型”教师紧缺的短板,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区域产业发展动态,通过集中调研活动,准确把握产业人才需求,从人才教育方面增强引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致力于遴选、认定1000门左右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开发200种左右校企合作开发的地方特色教材,来强化对产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技术难题的解决。
(三)集群化推进人才聚焦与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是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放在首位的战略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在区域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上,需要着眼于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施人才集群化推进策略,凸显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具体而言,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协同,要立足人才聚焦与产业升级,从人才端助力于产业端变革,实现产业集群与人才凝聚,推动产业升级,打造产业高地。〔3〕高职院校通过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将具备高深技术和娴熟技能的人才输送到产业中,促使各种产业形成市场良性的循环代谢,在持续健康发展中延长产业的生命周期。当前,河南省探索建立人才创新共享联盟,已经建立起了“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整合优势资源集中攻坚的过程中,开展精细化与专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育,以更好地满足当下产业升级的需要。与此同时,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区域内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单位54个,有效地扩大了人才培养的集群效应,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助力。
(四)高端化嫁接人才潜能与产业潜力
高职院校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注重人才潜能与产业潜力的发挥,尤其是要立足区域产业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潜能,实现两者的高端化嫁接。从人才潜能上看,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专业群建设、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项目,发挥人才的技术潜能和创新潜能,使人才在专业领域内实现个体价值。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平台建设,为人才潜能与产业潜力的衔接创造高端化的嫁接条件,如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坚持“高精尖”导向来建设特色专业。〔4〕从产业潜力上看,以人才创新为动力,基于行业背景发展产业科学技术,依托教育机构与产学研融合,设立“专家工作室”或“技术创新工作站”,激发产业潜力。近年来,河南省通过补足高等教育短板,新增或在建13所高校,其中有11所职业院校,从教育端发力挖掘人才潜力,促进人才创新活力充分转化为推动产业深度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还通过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843个,从人才召集与人才培养上重点发展5G、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适配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比例。
三、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对接产业结构建专业,科学调整专业布局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是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为核心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高职院校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对接产业结构建专业,科学调整专业布局,以此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对接产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与生态链,根据区域内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和价值交换机制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立足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借助“双高计划”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突破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科学调整专业布局,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制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行业的前沿技术、新兴工艺与标准规范纳入到高职专业建设中,调整冗杂的专业,增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兴专业。三是在高职教育中实现专业生态链与行业产业链的“链式对接”,〔5〕针对部分高校传统专业设置结构松散的问题,建立专业与产业的动态响应机制,面向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传授技术技能,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
(二)对接岗位需求设课程,理性重构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肩负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而人才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需要立足岗位需求培养产业化人才,从而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一是高职院校要构建“区域化、动态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融入到社会产业发展,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需要在专业课程里不断学习探索。对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对接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二是理性重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需要,构建完善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加强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合作,将创新人才体系纳入作为产业人才的评定标准,为专业课程打造良好的实训实习基地,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三是实现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的全面统一。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需求构建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大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从“双师型”教师建设上入手,严格落实课程教育的理实结合,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对接行业发展强服务,深化高职育人职能
创新驱动背景下,推动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不断强化高职院校的产业服务能力,对接行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困境,强化高职院校在行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趋势上的引领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建设高效的实训基地,联合区域优势企业,共同肩负起高素质、高技能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重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育人功能,以服务劳动力就业为理念,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作用下,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为导向因材施教,培养适应高端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以专业群建设为依据,将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驱动产业应用技术突破的关键要素,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专业领域内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提高其步入岗位工作后的生产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品质。
(四)对接科技前沿重创新,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将注意力投向产业技术的前沿领域,保障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引入具有专业权威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全力支持教研项目与科技工作,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对接专业科技前沿。同时,完善高职教师的评价机制,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报酬机制。二是对接科技前沿,共建产学研联盟。高职院校要联合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与相关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相关的“专业联盟”,实现骨干教师、知名专家、高级技师与著名技术能手的互聘,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前沿技术资源共享。三是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意识塑造。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优势,推动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创新创业大赛和相关实践中实现产业创业与人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