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构建及实施路径

2022-12-17郑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育体系

郑瑾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引擎。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职业素养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实现职业人才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全方位融入。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再次提出“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既是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助力,也是完善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的经济发展目标,需要搭建多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方阵,以具备高水平职业技能、道德素养、技术水平的职业人才作保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契合并满足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从人才培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看,人才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更是“企业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要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需纳入与核心素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内容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多项子系统,从课程建设、内容框架、实践组织与评价活动发力,向社会输送知识型、技能型、素质型和创新型的职业人才。高职院校输出的职业人才投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中,契合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通过较高的技术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驱动岗位工作方式的变革,最终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能够带动整个社会职业人才的素养水平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助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无论是《意见》中关于“职业素养必修课”的政策规定,还是《计划》中对于“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要求,无不体现从顶层设计要求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完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自我革新的过程。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内容框架搭建、实践组织开展与评价活动完善,促进院校内部合理分配优质教学资源、激发办学活力、优化实践活动与变革人才评价方式,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通过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解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1〕,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新的诠释,即职业院校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职业技能劳动者的定位出发,以世界性、发展性与特色性的眼光从专业课程建设载体、人才素养培育内容、技能实践传授方式、学生素养评价机制上着手,将德智体美劳的人才标准细化落实到培育体系中,为社会培养具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资源优化、专业特色、技术积累与保障实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内涵建设也会进一步彰显。

(三)促进高职学生多元化发展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才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注点是有所侧重的,如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就经历了以“操作技能—职业技能—核心素养”为主线的嬗变过程〔2〕。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正是高职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的多元统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行业人工智能与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传统的简易体力劳动岗位被淘汰,部分机械性与常规性岗位逐渐消失。新兴岗位对人才的多元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现代职业教育正是从产业岗位的实际驾驭能力需求出发,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当然,职业素养是由个体行为总和构成,其中,个体行为是表象,受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岗位胜任力的影响;职业素养是内涵,是所有行为主体职业信念、知识技能与行为习惯的集中体现〔3〕。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强调对专业学生的集群培养,通过实施多层次、多维度与多途径的教育活动,包括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内容框架、完善实践组织与开展评价活动等,激发学生群体在职业道路上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与行动力,培养学生的高阶职业素养,使其在技能特长、思想认知、兴趣爱好上得到多元发展。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方向

(一)完善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具体化展现。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职业素养内容,后续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组织开展与评价活动实施等才有据可循。立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职业教育根本问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少需要包括职业思想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术技能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思想道德是内容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包括基本的法律素养、思想认知、职业情操、道德品质等,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职业行为习惯则是个体所具备的生产行为能力,无论是处于哪种岗位,都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行动能力,例如动手实践能力、文化知识水平、对职业危险的敬畏自保习惯等;职业技术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基本前提,也是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反应在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上,只有具备某种专业技能或岗位技术,才有进入这种行业或岗位的可能性,进而发挥职业素养。总之,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与要求,是从业过程综合品质的集中表现,涵盖了思想、行为与技能三个基本层次,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首先需要完善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二)构建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后,需要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入到相关的课程中,构建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活动来塑造高职学生的素养。根据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三个层次,将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分为思政课程、文化课程与相应的专题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三类〔4〕,从以上三个层面构建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完善思政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设置是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思想道德,是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思想认知、品质道德的培育载体。其次,构建文化课程与相应的专题教育课程体系,文化课程如信息技术、语言、数学等,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提升知识水平,为动手实践保驾护航。当然,该系统还包括专题教育课程,《计划》提出设立劳动教育课程,“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最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为核心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等,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的充分调研与产业的客观评估,适时增删专业选修课,从而最大限度增强高职学生职业技术技能。

(三)打造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意见》提出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无论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是产教融合,都是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根据实践教学开展地点的不同,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体系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块。一方面,要打造完善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校内实践体系,从课堂教学实践、校园活动参与及校内实习实训三个方面着手搭建校内实践体系。其中,课堂教学实践是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立足教材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职业技术与技能;校园活动参与是包括创新创业大赛在内的实践活动,高职院校通过提供实践平台与实践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创新与实践能力;校内实习实训则是利用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与实训场地,以专业领域内代表性企业的工作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仿真练习与模拟演练,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实践指导,从而突破专业理论教学的桎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水平与岗位驾驭能力。另一方面,系统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校外实践体系,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推动学生以“学徒”的身份直接参与岗位工作,进入到岗位职工的角色并履行岗位职能,借助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切身的工作体验,磨砺职业核心素养,增强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认同与感知。

(四)健全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保障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序进行,离不开评价体系的支撑。评价体系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效果的监控。具体而言,健全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需要明确评价主体、评价理念、评价标准、评价手段等内容。在评价主体上,按照评价行为的施加与承受分为主体、客体两个层面。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应该包括在校教师与在企导师两大主体,而评价客体则是所有参与高职教学的学生。在评价理念上,应包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性、实时性的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动态的职业素养培育评价机制。在评价标准上,涉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都应该纳入评价体系中,要全面涵盖学生职业价值观、自主发展性、技能熟悉度、岗位胜任力等元素,构建的评价标准应该满足对多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的数据量化,实现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准确评价〔5〕。在评价手段上,应采取自评与他评、考评与议评、学分与成绩等多种途径,并适当引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手段,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评价的精准性、多元性、智能化及体系化提供保障。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内容引领,在顶层设计中重视职业素养

内容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立足当代经济发展与岗位需求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通过内容引领,在顶层设计中突出职业素养培育的优势。首先,从顶层设计上规范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促进职业素养内容体系的成型与完善。例如《意见》明确提出了通过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来提高高职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顶层设计上促进人文素养融入到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加强内容引领,紧密联系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与演变趋势,立足职业教育的前沿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容体系。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容涵盖了职业思想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术技能三个基本层面,但是其覆盖范围并不全面,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行业保密、信息安全的职业素养还需要在内容体系中加以突显。最后,注重对专业范围内学生未来所面临的职业岗位及任职资格进行全方位调研、预测和分析,在征求相关主体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从业资格,融入新的职业素养要素,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这一职业内涵与精神实质,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专业人才职业培养内容。

(二)课程深化,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素养

课程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需要,深化课程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完善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根据新时代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需要,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入课程体系。针对部分没有课程载体的素养内容,可以通过由下自上的申请方式,增设相关课程。例如《意见》便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增加新时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载体。二是立足已有的多元课程结构,实现系统性的职业素养渗透。高职院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将职业思想道德培育融入思政课程中,将职业行为习惯培育适时向文化课程及相应的专题教育课程中嵌入,将职业技术技能培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职业素养内容与课程载体的穿插对应。同时,深化课堂教学开展,将职业素养与课程知识点紧密契合起来。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强调个体创造行动价值、与人合作共创性行动价值和分享劳动成果价值,鼓励学生在教学开展的创新、合作与分享过程中,实现职业素养向高阶进化。此外,要以校企共建为契机,促使校企双方在各自课程开展中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三)合作强化,在产教融合中提升职业素养

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是结合校外实践内容,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过程。高职院校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校园活动参与及校内实习实训等途径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要考虑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叠加,优化实践内容,重组实践方案,尽量避免校企双方在职业素养实践活动与内容上的重合。二是提高校企双方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承接度。例如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出优秀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积极对接,鼓励和支持学生与企业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运用或向实体转化,在项目开发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持续培养。三是在企业顶岗实习中磨砺学生的职业操守与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职业素养过硬的技能型职业人才。

(四)评价推动,在人才测评中融入职业素养

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设中,需要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在人才测评中融入职业素养。首先,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业素养人才培育评价机制。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构建由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模式〔6〕,制定适合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手段。其次,丰富评价内容,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目标评价,还要对各参与主体职能作用发挥的成效进行评价,确保评价内容和结果更加全面、科学、客观。最后,借助大数据技术,为全面科学评价提供全过程的数据支撑。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效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利用现代科技提供多层面、多维度、全过程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挖掘,例如开发入职匹配数据模型,对多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的数据量化,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和个人情况,建立结果导向型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真正实现职业素养培育评价的精准性和智能化。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培育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