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2022-12-17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胡蓉

办公室业务 2022年21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文/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胡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就了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各个时代涌现的优秀人物、英雄、劳模等等,都是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胜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大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和价值

中华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都产生了优秀而丰富的文化经典。这些经典,有的围绕权谋政变和知人善任;有的引经据典,雄辩滔滔;有的运筹帷幄,驰骋沙场;有的审时度势,策划于密室;有的纵横捭阖,游说于诸侯,既有五侯争霸的刀光剑影,百子争雄,又有三国割据的金戈铁马,斗智斗勇,奇谋迭出,电击雷鸣;有的铺陈历史或白描淡线,或浓墨重彩,有理论上的探讨,有策略上的权衡,有人物的品评,有得失的反思。从儿童启蒙教育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到《诗经》《史记》《资治通鉴》《大学》《论语》等等,其内容翔实可靠,丰富生动,充分体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风貌,展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翻天覆地的历史长卷。那些古文经典、诗词歌赋,早已经成为中国人血液里的一部分,而且将连续不断地传承下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崇尚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时守信、开物成务、知常达变,建功立业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为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通过研读优秀文化书籍,能够吸收前人在修身处身、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从而养浩然之正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我们的素质和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经过数代传承、发展的结晶。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立于世界之林最深厚、最基础、最广泛,也是更持久、更基本、更深沉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着有深刻的阐述。一个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是人生要踏入的第一所学校。古往今来,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生活格局如何变化,都要持之以恒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建设,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提倡老有所养,使千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其历史上的影响力、内涵上的说服力、形式上的吸引力和未来的延续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有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方方面面都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实践力度,这些论述在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前和今后治国理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武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人人性善则道义普施,礼法合治则社会公正”,源于从古至今履行道德义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公义的强调,源于“百姓日用即是道”,要求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生活抓起,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和“德不孤,必有邻”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武器。

(二)是“民族文化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论语》《尚书》《道德经》到《二十四史》;从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医学等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四大发明”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连绵不断,为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励志语,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在民族危机到来时,在外敌、外族侵略时,能够义无反顾共赴国难可以“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批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在国家建设时期,能够不断涌现出一个个模范人物,全力以赴投身国家建设;更能在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英雄群体。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影响和发展、传承与延续。

(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代精髓的具体体现。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无不取之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养料、无不蕴含着当代中国提倡需要达到的社会伦理和社会公德、无不汲取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同时,通过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组合和凝聚成全体国人的思想和行动,为这一伟大梦想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五)社会和谐和“以民为本”的民族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以民为本”、嘉言懿行,高度重视百姓民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深入农户家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这些都源于优秀领导干部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理解和应用,源于对以民为根、以民为本、关爱苍生和“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地对人民心声的呼应。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古人智慧,用中华诗词诠释“以民为本”,为推动社会和谐、民生幸福而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继续在当今社会变革的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锤炼党性、锻炼定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份更加优秀的答卷。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弘扬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确保民主执政、科学执政、长期执政和有效执政的一项宏伟目标和艰巨任务。通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诠释和发挥,对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七)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一致是中华传统智慧。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国学讲堂等都能说明这一点,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共性难题的重要启示,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气候问题等等。中国古文化《道德经》讲“天人合一”“尊法自然”,其阐述的就是天、地、人与道(即自然规律)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在解决当代人面临的生态难题时,借鉴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宇宙观中的智慧论断,始终强调人与天(即人与生态环境)必须和谐一致、共生共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从战略高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说明党中央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十分熟悉、十分重视。而且,党中央强调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对世界的稳定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极端的重要性。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态度、认识和理解以及对生态浓浓的情怀溢于言表,这是尊重历史、保护当代、对子孙后代负责。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大责任和杰出贡献。

(八)是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执法之道与治党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应用法学经典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历史智慧,强调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要公平正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我们要详细了解和解读我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深入研究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深刻翔尽分析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借鉴历史上反腐倡廉事件的宝贵遗产,用历史的智慧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用中华先贤的智慧来说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是民心所向,刻不容缓,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谨慎克己,勤恳敬业,强调为政须自身端正。中国提出并倡议构建国际反腐新秩序的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中国共产党通过多年来从严治党,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显著增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日趋完善、更加坚固,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党更加拥护、更加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从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尝试得来,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中摸索而来,从发现、发展到日趋完善是一个伟大的飞跃,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华民族5000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更高度重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求用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治国、可以治家,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可以为绘出“各美其其,美美与共”“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世界蓝图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不忘传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当代,屹立于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超越国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各族儿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优秀传承者,历来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创新和应用,从中领略中国文化的风采、中华文化的绝佳,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辉煌。

作为中国人要坚持不忘传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传承中超越,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自信和能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原理,努力学习传统,面向世界和未来。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基础和条件,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吸收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先进文化的积极成分和因素,建设具有当代价值、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软实力”;来自祖祖辈辈为后世留下的优秀的、精华的思想和生活理念抱有热忱与自信,持有赤诚与感恩;来自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衍化、传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动能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仁爱”“和谐”及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之所以能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中,在于这些思想不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基本诉求及普遍愿望;既有历史的渊源、传承和发展,也有现实的新的内容和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素材,不论是文学作品、戏曲、曲艺,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思想行为准则,都有丰富的价值观内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用活、用足这些思想素材,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中国梦”教育结合起来。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使其入心入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各级学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强调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化,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始终能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形成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约、民约、乡规、守则”等制度性因素,都是扎根于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智慧教化工具,是学生提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有效手段。在学校重视教育好学生的同时,还要一并延伸做好家庭和社会双重教育,帮助解决家庭“后院管理、后代教育、后任选择、后世传承”的问题,以提高成年人“情怀塑造、情绪管理、情感经营”的综合能力,有利于促进人文生态文明建设接地气,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四)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要保持特色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更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要立足实践,用鲜活的事实教育人们,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通过学习转化、消化吸收、丰富发展,借以言志、修学养心,修身养性,培养人们远大的志向、良好的情趣、高尚的品格和美好的追求。

现在,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时刻,许多推进改革和历史进程的战略性决策将陆续制定和执行。在这样一个历史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振聋发聩的高论和令人警惕的教训,对决心振兴中华、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仁人志士——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实业家间或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必修的一课。

(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者、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是学之不尽、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要做执着的维护者、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元素、内涵和理念贯穿于自身的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六)要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鉴别对待、批判吸收、扬弃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积淀,从娃娃抓起是应该的,但它只是国家义务教育的补充,绝不是对立关系,也无法取代义务教育,必须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进行。各级教育部门也应该清楚什么才是科学的国学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国学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和无数的历代名人,更创造了辉煌的中华优秀文化,我们不但要热爱它,更要学习其智慧、道理,并将其作为一生的必修课。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