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2022-12-17张宝红
张宝红
(庆阳市教育局 甘肃 庆阳 745000)
引言
在“拼”教育的时代,中小学教育发展趋于“畸形”,学生学业负担重、压力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重点和方向,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行为和环境,但也对家校共育提出了新挑战。从目前现状来看,中小学阶段的家校共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共育形式单一等,无法发挥出家校共育的价值,也影响了“双减”政策的实施质量。
1.家校共育的现状问题分析
1.1 共育意识薄弱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家校共育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颇多,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家长方面教育意识薄弱,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致使家长对教师存在过度依赖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和教师双方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参差,致使很多共育工作沟通不流畅、配合不到位,影响了家校共育的实践质量。然而,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所以缺失任何一方的教育引导都是不利的,所以落实家校共育工作,既是学生成长培育过程中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
1.2 共育形式单一
在共育内容方面,主要为围绕学生考试成绩,通常是在考试前后,与家长沟通联系较为密切,如:考试前让家长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考试后召开家长会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并提出后期教育工作方向,总体来讲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共育形式方面,一般都是以家长会、家校开放日的形式进行,通常是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家长参与和配合,整体过程家长都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体现出家校共育的双主体地位。除此之外,当前家校共育大多停留在形式层面,缺少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很少触及德育方面,总体共育效果不太理想。
1.3 职责边界模糊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在家校共育当中存在的职责边界模糊的问题,例如家庭教育学校花、家庭教育空心化。所谓家庭教育学校化,是指原本应该由学校承担的教育管理任务交付给家长,使得家庭成为了第二个学校课堂。所谓家庭教育空心化,是指一些家长将本应该履行的家庭教育责任交付给学校。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化,还是家庭教育空心化,都会对家校关系的建立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对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形成阻碍。
1.4 教师不具备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所谓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是指从理论方法和内容技术等方面对开展家庭教育的家长进行指导,从而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因为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文化水平,所以无法承担家庭教育责任,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这些家长来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但从目前来看,一些教师并不具备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这些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科教学能力方面,所以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1.5 合作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所采用的家校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微信群、家长会等等,合作的内容也仅仅涉及到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并未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虽然组织了一些家校共育活动,例如家长活动日等等,但这样的活动效果十分有限,缺乏长期系统性的规划,家长的参与热情也比较有限,不利于学生们的良好发展。
1.6 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缺少来自于外部的科学评价,包括行为表现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评价内容,容易让家长和教师失去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对家校关系的建立带来不利影响。
2.“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开展策略
2.1 加强沟通交流,协调共育理念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更侧重于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强调学生思想品质、学科素养培养。因此,基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探讨科学教育方向和理念,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共育意识,才能保障家校共育有序开展。例如,针对“双减”政策内容,学校组织开展家校交流会,宣传新时期教育理念,深入解读“双减”政策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协商教育学生的合作机制。同时,构建双向性的沟通机制,打破被动式的共育形式,肯定家长的主体教育地位,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例如,学校和教师方面,要积极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家长方面要反馈学生在家的生活状态、综合表现,教师将反馈的信息进行融合,科学调整“双减”教学活动,这样既能保障教学质量,又能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深入推进家校共育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教育,而且还能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打破家长和学校间的思想壁垒,助力中小学教育科学发展。
2.2 创新共育形式,提升共育效果
传统家校共育形式过于单一,家长方面较为被动,学校方面过于主导,导致家校共育存在形式化现象,共育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创新家校共育形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推进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例如,“双减”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许多素质活动,所以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与学生共同体验素质课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拉近教师和家长间、家长和学生间的距离,又能让家长真实体验学校生活,以便于家长更好的管理学生。同时,借助于微信、QQ等社交软件,构建班级家长群,教师可以定期分享一些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的图片和视频,家长也可以发布学生在家学习、做家务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这个共享的平台,既可以反馈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状态,又能实现家长和教师间的“无声”交流,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还有助于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
2.3 明确角色定位
家校共育会受到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须找到其中的根源来进行积极的解决,对家校共育的角色定位进行明确,从而有效解决其中的问题。家校共育当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者之间是否能够保持思想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家校合作的前提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校为主导,一方面需要家庭和学校能够相互尊重并能够持有同样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家校合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家长要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同时学校也要积极的倾听和采纳家长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其中正确积极的内容教师则要加以利用,而对于其中错误负面的内容教师则要加以指正,转变其中的不利因素。例如在对班规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应该由家长参与到其中。另外,家长也要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素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总而言之,家庭和学校这两者之间应该保持教育思想的一致,搞清楚各自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4 提升教师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
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将一些典型案例和共性案例作为重点,来帮助家长们总结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从而获得相应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内容,可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专门的讨论来获得更加理论性的教育处理方法,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专门成立了关于外来务工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小组,通过研究获得了科学的理论,从而更好的去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合理的进行家庭教育。
2.5 对家校共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丰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教育领域形成重要的影响,需要在继承传统家校合作内容的同时,积极的进行合理创新。在家校合作的形式上可以采用网络会议、微信群等形式,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更加合理的去应对家校共育中的突发性问题。例如在疫情期间就是主要依靠网络平台来进行家校共育。在内容上,过去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并未充分关注学生们在价值观、心理健康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情况,所以需要对内容进行积极的拓展,加强家校共育的深度,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建立家校合作智慧平台,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好的传输给家长,并在其中获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获得更加合理的家校共育方式。
2.6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信息时代人们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多元,学校和家庭的交流中会遇到一些阻碍,需要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来解决家校共育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例如由一些具备足够能力的家长、教师以及相关专业人士来组成监督评价团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达到更加公正客观的效果。最后,在评估对象上,我们应该将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从而将其作为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依据。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双减”政策下的新形势,家校共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念和形式,发挥出家长、教师、学校的积极作用,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与此同时,当前“双减”政策正处于初期实践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家长和学校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