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班级有效管理探究
2022-12-17邢燕玲
邢燕玲
(乌什县职业技术学校 新疆 阿克苏 843400)
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最为核心的是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成长打造适当环境;其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比如遵守规则、团结友爱、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阅读思维等,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应重视班级管理,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策略使班级管理发挥积极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最核心的部分,对其他工作目的有所忽视,表现出来就是这些教师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僵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成长规律,结果得到的只是看似还算不错的教学秩序,学生的能力素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这种班级管理是称不上有效的,值得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班主任应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立足点,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过程中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此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与此同时还应以建立班干队伍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以此使学生能够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1.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师生关系矛盾,较为生疏
虽然班主任在班级中具有领导作用,但是如果班主任时刻以命令的对话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难免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距离感,从而导致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1.2 传统单一的管理理念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通常习惯于建立对学生的权威,从而在学生关系中发挥绝对的主导作用。用这种管理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有时会服从,但从长远来看,传统的管理方式降低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参与度,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爱心和价值,可能会对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在过去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总的来说,班主任没有意识到他在班上起着主导作用。虽然这种主导地位使班级管理看似更容易控制,但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管理的对象仍然是学生,班级管理的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所以学生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1.3 管理内容不恰当,缺乏针对性和动态性
班级管理并不简单,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且各个阶段行为表现变化多样,加之学生尚且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情感色彩丰富,活泼好动,在学习、生活中常会发生各种矛盾,这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去协调,采用灵活性的管理方法为学生营造稳定、积极、和谐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实际管理中很多班主任缺乏先进的管理思维,基本采用模式化的管理方式,很多管理内容和管理活动僵化,不具备特色优势和针对性,且没有参照学生的发展变化和个性需求做出调整,以至于很多管理过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相符合,师生关系紧张,严重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于班级的管理来说,很多班级的管理内容都存在一些缺陷,很多班主任还是将班级管理的重点放在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但是这样的班级管理理念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的理念,这种极具功利主义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不值得学校提倡的。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该要采取丰富合理的管理手段来管理班级,使班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且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也越来越成为新课标改革中的重点,高水平的班级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中专教学管理的重要衡量指标。
1.4 评价标准不完善
不少学校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缺乏对班级管理的科学评价,学校也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大部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很多教师看来,对于班级的管理是不需要进行系统的评价的,然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会对班级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总结经验,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把握好班级管理的主要方向。
2.创新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2.1 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班主任就是自己行为活动的指向标,因此班主任应以各种方式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仪表端庄来突出自己的职业特点,使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合理的价值判断,从而使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威望。其次为了给学生做出表率,在日常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真诚正直并表里如一,对于学生提出的建议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并虚心接受合理的建议,以此在师生相互鼓励的过程中彼此共同成长。最后,身为班主任应注重语言美,班主任的言语习惯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言语文明是班主任必备的品质之一。
2.2 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结合多种管理方式
传统的固定观点阻碍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事件管理需要制定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来处理事件问题,具体实施可包括绩效、课堂纪律、健康和会话管理等,并通过明确量化标准和科学管理实践来促进学生的接受和纪律,在优化班级管理中,与家长的沟通至关重要,建立学校联系群可以通过微、QQ平台进行,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发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可以识别学生的问题,联系家长,在学校和家长一起工作。
许多教师由于对学生缺乏信心,采取了一种本质上由教师掌握的班级管理方法,他们的角色非常明确。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体验很差,总是觉得被束缚,此外,在缺乏实际参与和经验的情况下,不成熟的学生很难认识到老师的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它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他们不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各种管理方法,给学生适当的自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改变目前传统的管理观念,从根本上改变班级管理手段,具体来说,班主任应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以人为本,把班级管理的主体从自己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单一班级管理模式的班级管理效率很低,学生对班级教学和班级纪律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因此班主任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进,摒弃传统的单一班级管理理念,创新班级管理制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2.3 丰富班级的管理内容,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要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必须从班级管理入手,丰富班级管理内容,不定期举行语文阅读比赛等等,让班级管理不那么单一和枯燥。班主任要丰富班级管理内容,不仅要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入手,还要注重生活指导和文化活动等方面,例如,举行语文阅读活动、数学思维竞赛等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丰富多彩的班级管理体系,丰富班级管理内容,进一步实现班级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在管理班级的基础上使学生强化责任意识,班主任应该参与班级团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参与班级管理,学生虽然年轻,但也具有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能将一些要求强加给他们,不能只是用说教的方式,否则达到相反的效果,教师要在管理中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尊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其认可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也有助于他们真正规范自己在班级中的行为、思想,切实遵守班级的规范和规定。
2.4 全方位了解学生,形成家校合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学生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管理好学生,多方面了解学生是关键。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一些共同的阶段特征和一些个人特征,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他们,结合相关语文课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价值观,与家长沟通时,他要注意沟通机制的建立,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也要注意与家长联系,及时与学生沟通,督促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如今,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广泛,应该充分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建立一个好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就能建立和完善的,学校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调整现行的评价体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要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他们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的课堂纪律等方面,完善现行的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将课堂成绩和学习成绩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判,通过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质量,为日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基础。
结语
简而言之,教育是科学,管理是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肩负着将班级管理好,将学生培养好重任,我们更应该找出当前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合格的人才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