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切入点,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2022-12-17钱小林
钱小林
(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 江苏 南通 226300)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想要迎合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新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不能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讲解、分析阅读内容,而是应当顺应学生的阅读习惯,基于其阅读能力水平,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教师不难发现,文本阅读切入点的探寻,是点燃学生文本阅读激情,使学生更快掌握文本精髓的重要路径。因此,切入点的选择务必慎之又慎!尤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好的切入点可使学生省时省力,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本精髓。因此,教师更要改进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促进良好切入点的探寻以及选择,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基础条件。文章提供了四种切入点的选择方式,并以实际案例深入探究了切入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旨在优化语文课堂,使学生的文本解读更加顺利。
1.抓住文眼,把握主旨
在文本解读中,“文眼”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切入点。因为一篇文章中最能彰显作者写作企图、思想态度、中心主旨的词句,便是文眼。通过文眼,有利于学生了解全文脉络,明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明确文眼的作用以后,接下来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抓住文眼。具体来说,文眼主要出现在文章中的4个地方,分别是:标题、篇首、篇尾、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在抓住文眼以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开始文本解读。
例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标题、篇首、篇尾、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入手,找一找这篇文章的文眼。通过阅读,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文眼,应是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即“这座海滨小镇真是又美丽又整洁。”在明确文眼以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此点切入文本,想一想作者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写下了哪些内容。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示,“首先,作者突出了小城的地理位置,即‘海边’。其次,作者不惜笔墨,将小城整洁、美丽的一面展示给读者。”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通过阅读这个句子,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吗?”学生在品读以后表示,“这个句子看似简单,但是通过作者的用词可以看出,他对海滨小城怀揣着特殊的情感。而且,在阅读原文后,发现作者确实对海滨小城不吝赞美之词,可见是极其喜爱的。”在学生围绕文眼简要分析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文本内容,看看作者还提到了哪些重要的细节,作者是否完美展现小城整洁、美丽的特点。在这次阅读中,学生发现作者的确将海滨小城描绘的引人遐想,仅仅通过文字叙述,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小城的干净、整洁和美丽。比如,课文中提到,“人们在打扫街道时,街道纤尘不染,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从中可见一斑。
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大重要途径。在明确文眼的重要性以后,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文眼经常出现的位置,让学生快速定位文眼,通过文眼切入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多重要的内容。
2.悬念切入,激增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道路上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句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揭示了教育心理学原理,“只有正确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其学习行为才会持续下去。”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小学生普遍具备极强的好奇心,对什么事都喜欢刨根问底。正因小学生存在这一心理特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开展文本解读这类看似单调的活动时,不妨为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切入文本,使得学生能够发现文本对其的吸引力,从而获得学习欲望的激增,令语文课堂的趣味倍增。
例如,在教学《读不完的大书》一文时,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到,这篇课文的文字围绕大自然的一些奥秘与乐趣展开,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其本身便能为学生带去欢乐。同时,文章标题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所需做的,便是帮助学生感知标题的趣味性,促使课堂在一开始,便能以一种轻松、神秘而有趣的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增强。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就可以从文本标题入手,向学生设置悬念,“同学们,请问你们平时有读课外书的习惯吗?”学生普遍点头。接着,教师再次询问学生,“那你们读过最长的一本书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纷纷举手示意,都想将其他同学比下去。那个说自己读了《三国演义》,这个说自己读了《西游记》。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那你们各自花了多久读完这些书呢?”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说自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花了20天读完《格列佛游记》。在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假意撇了撇嘴,“原来你们最多只花了30天读完一本书。那你们相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本书是你永远都读不完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不出意料,这个问题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教师趁势邀请学生阅读文本,鼓励学生自己在文本中找寻答案。
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文本解读热情,是教师可以选择的文本切入点。因为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行为。
3.促进合作,激发自主
海森堡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等于解决一个问题。”尤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能倾向于给学生提供参考答案,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对文本形成质疑,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本,这样的文本解读过程才是有效的、科学的,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学”,教师不妨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切入文本,这样就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效率,彰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蓄须》一文时,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梅兰芳先生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蓄须”,“蓄须”又代表着怎样的抉择、梅兰芳先生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危机和困境。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同时给学生做出提示,让学生关注文章中“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卖掉在北京的房子。”这段话,让学生思考: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依然推崇梅兰芳,尊称其为梅派京剧大师?与此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并鼓励学生在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组表示,“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梅兰芳先生已经很久没有演戏了。正因没有收入,才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子。可见梅兰芳先生的气节。”还有的小组从这句话进行了拓展延伸,认为“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舞台上的地位如此尊崇,只要他愿意剃掉胡子为日本人唱戏,照样可以赚很多钱,何必沦落到卖房子的地步?但是,梅兰芳先生宁愿长期不接戏,也不向日本人折腰,可见其铮铮铁骨。”将小组合作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认知。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从小组合作切入教学并不常见、但却极为有效。因为小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文本解读视角,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读出更多文本内涵。
4.紧抓线索,把握主干
通过文章线索切入文本,同样有利于文本解读活动。因为文章线索就是一篇文本的“骨架”,紧紧串联起文章的人、事、景、物。这些线索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贯穿全文的整个脉络。正因文章线索如此重要,接下来更为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主干?对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线索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而且,显性线索更易发现,比如散落在课文不同段落中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它常常和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在一起。而隐性线索常常和人的情感有关。通过梳理文章的线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感受文中的“我”,在园子中充满欢乐、自由的生活经历,并从中体会祖父对“我”的爱,基于此,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知和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对此,为了达到较具深度的学习目的,教师便要求学生思考:在作者的笔下,祖父的园子有着怎样不同寻常之处?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当学生带着这条线索阅读文章,原文的脉络瞬间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对原文的诵读、思考以及领悟,学生意识到在作者的笔下,祖父的园子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忘怀一切烦恼。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渗透作者的生平经历,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更深一层:因为萧红是女孩,而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父亲便不那么喜欢她。而外婆平素喜欢清静,不喜欢小孩子吵闹,对她也比较冷淡。在这个家庭中,只有祖父对她最好,所以“祖父的园子”成为了萧红心中最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只有在祖父的园子中,萧红才能感受到快乐,才能体会到自由,才能感受到安逸。通过文本线索,学生很快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也把握了整篇文章的主旨。
文章线索对文本解读具备重要的价值,因为每一篇文本都有不同的线索。有的显性,有的隐性,这些线索散落在文章中,如果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它们,就能提高其文本解读效果,使学生读出更多意味深长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由于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有限,其思维发展现状也与其自主阅读过程不相适应,因而教师对于文本切入点的选择,于学生的阅读活动而言至关重要。文本切入点的探寻,既关系着文本解读的质量,更关系着文本解读的效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切入点对于学生的阅读提点作用,提起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其文本解读能力,教师更要积极探索,提升阅读教学策略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临其中,开启深切感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