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2022-12-17陈秋婷福建南安市溪美中心小学
◇陈秋婷(福建:南安市溪美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学习对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生涯有着重大影响,这个阶段的学习基础是否打牢以及科学思维是否养成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但同时,由于之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学知识,很多学生的科学知识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现科学、了解科学,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以及责任态度方面“四位一体”地落实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笔者认为,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导入——倡导科学观念
当前很多地区的小学科学教学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的,相比一入学时就已经开始学的语文数学等科目,科学距离学生相对遥远,很多学生在进行正式的科学学习之前都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这门学科,对此会存在一定的陌生感。虽然教科版的小学科学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进行教学,但也很难回避学生学习科学较少的现实。事实上,科学距离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科学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现象,只是很多学生因为接触得太多加上缺乏外部引导而将其当作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没认为是一种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想搞好科学教学,就应好好利用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积极地从生活现象引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养成科学观念,使之逐步意识到科学并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学科,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笔者在进行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这一课的教学时,并没有直接讲述科学知识,而是在课前让学生拍一张自己喜欢的花草的照片带到课堂上来,这个花草可以是自己种植的,也可以是在路边看到的。之后笔者让学生观察这些花草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最后,笔者请他们根据自己总结的这些共同特征画一株植物,并且讲述自己所描绘植物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一些植物及其特性,引导他们主动感悟生活细微处存在着的科学。在这次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拍下了自己家里的植物,并且第一次试着从科学的角度感受身边的事物。这样教学的目的在于在学生的心里建立起科学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其养成科学的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兴趣导向——培养科学思维
很多学生会下意识地将科学与数理化学科联系起来,认为其很枯燥,很难学习,因此对其有恐惧心理,潜意识地抗拒科学学习。但事实上,无论是数理化还是科学都是很接近我们生活的学科,只要掌握好其内在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教师,我们首先应做的就是消除其对科学学科的恐惧心理,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使之逐步建立起兴趣与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逐步削弱乃至消除学生对科学学科的惧怕心理。通过建立起科学与生活事物的联系,带领学生从一种新奇又有趣的视角感受生活和认识科学,并且引导他们养成以科学的眼光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
仍以上文提到的笔者进行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为学生讲解介绍了植物的根、茎、叶等特征和结构之后,带领他们去校园中的植物苗圃进行观察,让其观察和感受苗圃中植物的特性是否与在课堂上讲解的特征一致。有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虽然植物都有根茎叶,虽然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形状比较独特,但形状都大同小异。于是笔者进一步为他们引申讲解植物根茎叶各自的作用,并且让其思考,这些植物结构的形状是否与它们所具有的功能有关。比如植物的茎,虽然有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等多种形状,但是总体来说都呈现出管状中空的整体特性。笔者讲述这样的形状与植物茎的功能有关,因为植物的茎需要承担运输、支撑、储藏以及繁殖等作用,因此管状中空形状的茎能够更好地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地面上的叶片、花朵以及果实等部位,并且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输送到根系等其他部位,从而使植株能够更加茂盛地生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功能,而且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以更好地引起其学习兴趣,消除对科学学科的恐惧心理,建立起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心灵联系。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可能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平时自己注意不到的小疑惑点能够很好地用科学知识解释。以此,引导学生今后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潜意识地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养成科学观念。
三、实地操作——参与探究实践
科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停留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难在课本上学习到所有的科学知识,因为即使是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的科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需培养更加具有探索和实践精神的科学人才,不仅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更应当“授人以渔”,引导他们养成动手实践和探究的能力。这样,以后他们遇到科学难题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自己的钻研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是轻易地绕过,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有些人可能不认同这样的教育观点,认为“难道我们还能期望小学生去发现什么宇宙奥秘吗”?但事实上,我们强调学生实践操作和探究的真实目的在于养成其探究精神并且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使之今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沉着地探求问题的答案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以笔者进行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笔者询问学生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时候,部分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因为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寻常以至于大家从来没有在意过它。但是同样也有学生指出事物应该都是有质量的,只是有轻重的区别而已。两边的学生争论不下,于是笔者引导他们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笔者为他们准备了很多种实验材料,比如气球、绿豆、天平、小碗等,但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进行试验,而是要他们自己思考应当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也没有让笔者失望,由于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学过如何利用简易的天平来称物体的质量,因此这一次他们很快联想到用天平来称空气的质量了。但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如何能将空气放置在天平上称量就成了一个难题。此时笔者适当地给了学生一些提示和引导,让他们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中存有空气。学生很快联想到了气球,并且利用气球进行试验,发现泄了气的气球比泄气之前的气球要轻一些,最终得出了空气是有质量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科学学习中通过体验实践来感受科学的魅力,养成探究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直面科学问题,遇到科学问题时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和方式加以解决。
四、潜移默化——养成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一个有趣但严谨的过程,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如果不保持严谨的态度,不仅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而且可能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我们在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的时候就应当引导他们养成严谨的责任态度。笔者在进行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教学时,发现有些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天平另一边充作砝码的绿豆撒了一些出来,但是为了省事就没有重新测量,最终得出了空气没有质量的结论。笔者并没有批评这组学生,而是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称量,并且这一次要确保过程的严谨性,然后再观察结果是否有不同。果然这一次的结果与上次不同。笔者趁势让他们认真思考为什么会有两次的差距,并且思考哪一次会更加准确,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让学生切身体会不严谨的科学态度会对结论造成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