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 快乐成长
2022-12-17戴文群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戴文群(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基础上的升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及掌握基础研究方法,是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基于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征,我们要在科学活动中灵活地把握幼儿的注意点,挖掘其兴趣点,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求知、实践的行为。要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满足求知欲,积累经验,了解更多生活中不容易被发现的现象和知识,开阔眼界,感受这个平凡而又奇妙的世界。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活动,使之做到快乐探究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发现兴趣点,引导幼儿观察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观察,是科学活动的一种常见手段。要观察,首先要学会观察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中掌握事物的特征、发现规律,为以后的小学科学观察活动奠定基础。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总是固定一个观察模式,让幼儿只围绕一个话题,并没有把他们的兴趣点作为重点。观察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或者说如何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激发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区角,教会观察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用大自然教育孩子,就是培养人。大自然是孩子们观察、求知和思维的活水源头,是孩子通向美的世界的另一个窗口。”比如在幼儿园的自然角中,幼儿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小动物了,大到兔子、小到蚂蚁,他们在这块小小的天地里快乐地观察、发现,每天都有新的话题。比如在养育小蝌蚪的那一阶段,幼儿的兴趣点一直放在了关于小蝌蚪生长的过程上,他们每天都会跑去观察一会儿,而且同伴们会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我发现小蝌蚪今天好像不开心”,“小蝌蚪喜欢吃我给它的面包屑”……幼儿在养育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在关于“小蝌蚪有眼睛吗?”这个话题中,他们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幼儿觉得小蝌蚪是有眼睛的,而另一部分则持反对意见。幼儿之间会不由自主地交流自己的观察方法,他们在有趣的争论中,在教师因势利导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在循序渐进的观察中,目睹了小蝌蚪向小青蛙的华丽演变。观察因充满趣味性而变得灵动,从而让幼儿对观察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把握时机,鼓励幼儿观察
在幼儿的眼中,周围的事物是变幻莫测、充满神奇色彩的。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会有自发探索的本能。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进而展开观察,同样,处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把握这一特点。
比如在一次散步活动中,有个幼儿在塑胶跑道上发现了一条蚯蚓。他的发现使得小同伴们一下子聚拢过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这条蚯蚓是从哪里来的?它迷路了吗?……我想,让幼儿重新排好队伍继续散步,还不如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一起来探讨“蚯蚓”这个话题呢!于是我们围成一圈,一边蹲下身子观察蚯蚓扭曲爬行的样子,一边一起畅所欲言。我发现他们探讨的重点总是放在“蚯蚓是怎么来的”这个话题上,于是一起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周边的环境,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幼儿们不但知道了蚯蚓没有手脚却会爬行的奥秘,还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如何结合周边环境观察事物的本领。
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进入小学阶段,就可以将这些经验带到科学课堂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小学科学学习的乐趣。
二、激发幼儿好奇心,科学实验寓教于乐
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帮助其更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研究和探索的本能,这是—种探究性的冲动。尽管他们在幼儿时期还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活动,但总是喜欢观察和探究。好奇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应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在科学探索之路上做好引领者,帮助幼儿探究科学奥秘。
(一)准备丰富材料,让幼儿初尝科学学习乐趣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以“认识沉浮”活动为例,我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操作材料,如盛满水的盆、木块积木、塑料积木、瓶子、玻璃球、泡沫、珠子等等,让幼儿通过动手感知和探索,观察物体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采用了“猜”的方法,即先让幼儿猜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由于幼儿对物体本身的特质不是很清楚,所以有些幼儿都是在随意猜,但我并没有阻止,而是把他们猜测的结果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最后,我再请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最终得到结论,他们看到自己猜测的结果与实验的结果相一致时,感到很兴奋。他们通过猜测与实验对比的形式,知道了哪些物体会下沉,哪些物体会上浮。在操作的过程中,乐乐把一粒塑料小珠子放进水里时,珠子浮在了水面上,可是没过多久又沉下去了。“怎么回事?”这个现象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但我并没有告诉大家原因,而是让他们带着疑问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很快,幼儿们发现了其中的小秘密:原来,珠子上有个小洞,当水跑到小洞里去的时候,珠子变重了,自然就会沉下去。轩轩还发现:瓶子会浮在水面上,但是打开盖子,瓶子里灌满了水就沉下去。大家积极运用材料,动手操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水和各种材料的认知,同时体验到了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设计观察记录表,引领探究方向
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中,设计一张合理有效的记录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帮助引领幼儿探索的方向,而且能让他们感知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以“给蜗牛安个舒服的家”活动为例,根据活动的需要我尝试设计一张记录表。“?”表示猜想,“眼睛”表示幼儿的发现,这样一张既简单又形象的记录表帮助幼儿记录下了探索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运用画图方式将幼儿的猜想与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比如在活动一开始,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哪里可以找到蜗牛呢?”让他们将自己的猜想用图画符号记录下来。可能是操作机会较少的原因,有些幼儿对记录表不是很熟悉,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使用记录表,我还利用一些时间帮助其熟悉了记录表,指导他们怎样记录。幼儿们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画了房子、有的画了花园、有的画了草地……他们最后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多数画了小草。大家自动地把结果与前面的猜想进行对比,虽然并没有得到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却学会了如何印证自己的猜想。
(三)组织小实验活动,走近科学世界
科学小实验作为科学活动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皮亚杰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科学小实验是教师带领幼儿走近科学最好的办法,能让他们在“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会“想一想”。
以“火山喷发”科学小实验为例,在实验前,我提出怎样用我们的材料做出火山喷发实验的问题,并通过暗示、引导,引发幼儿产生将小苏打与醋混合的设想。当幼儿有了这个大胆的设想,我便将活动的课堂交给了他们,让其自己通过实践去发现。果然,通过混合,幼儿发现有大量的气泡发生,有的气泡甚至溢出了瓶子,像火山喷发一般。这样的操作,马上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探讨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还需通过交流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操作中,有幼儿就发现了每组实验效果的不同:有的小组“火山”喷发的效果明显,有的小组“火山”却并没有喷发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加上我在旁边适时地引导,大家发现小苏打放得少,产生的气体就少,喷发现象就不明显;他们还发现喷发效果与瓶子的深浅有关。在瓶口深的瓶子内不仅要多加小苏打,还要多放些醋。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我们再次进行了实验。果然,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使得“火山喷发”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使幼儿的兴趣点始终放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提问中以及自己的操作下,最终完成了实验。
幼儿在一些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也是他们对事物感兴趣的一种表现。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交流、教师适时给予一些帮助等形式,让幼儿在操作中能自己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这恰恰也是小学科学活动需要他们掌握的重要手段,让幼儿把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小学科学课堂中,更显得游刃有余。
三、夯实基础适当引导,有效衔接
科学活动形式多样,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要试着带领幼儿走出去,从课堂到户外,从校园到社区,让他们快乐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用感官体验,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应多为幼儿提供探索机会及创新空间,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在观察、感知等探索过程中,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