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程的融入改变了语文课堂

2022-12-17江苏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习作学科科学

◇薛 杉(江苏: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一、学科课程的现状

(一)学科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未停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时也遇到很大困难,一些地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大张旗鼓,但实际上还采用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教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需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将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即“解放人的创造力”。为了解放人的创造力,我们唯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育的改革必先从学科课程开始,唯其如此,才能提升人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和小学科学之间的关联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语文和科学课程标准一致倡导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可见,学科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注重学生的观察、动手、记录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思考、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能力是一种思维品质,语文能力的提升最终还需科学的助力。科学课程中观察、动手、记录的过程是对学生文字能力的一种训练,较好的语文功底又为科学实验提供了准确描述。因此,语文和科学两门课程息息相关。

三、小学语文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教材内容的融合

1.知识点的融合

随着年级的增长,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也随之庞杂而琐碎。课堂教学要有创造性、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结合课程标准、熟悉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中有联系的知识、主题等进行融合,形成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为坚信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因此相信父亲的表里有一只活的蝎子的事。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因此在人物分析上要减少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穿插进最后一个板块——探索表里的生物。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知道了表里的生物,你见过这生物吗?”出示钟表结构图,介绍机械的概念,提问:“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机械呢?”让学生初步探索,回到生活。很多学生想到了自行车,接着教师拿出链条传动装置,研究它的转动特点。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观察记录:摇动大轮,观察小轮转动的情况;再摇动小轮,观察大轮转动的情况。最后顺利探索出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小学语文和小学科学教材知识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教材内容的融合压缩了两门课的教学时间,也把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建立了知识体系的概念。

2.主题单元的融合

教材之间相似的知识点之间可以结合起来,学科之间相关的主题单元也可以融合起来。以六年级教材为例,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包括《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等课文;科学下册教材第三单元以“自然环境”为主题,包含《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新能源》《善用自然资源》。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文,知道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地球,如果人类肆意破坏,浪费自然资源,必将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自己的生命。语文课上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已经被强烈激起,科学课上学生充分了解了自然资源具体是什么,以及开发和利用能源。两者相融合,学生不仅知道了要保护环境,更知道了怎样用行动去保护环境,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有了一颗探索之心。

(二)教学的融合

1.课堂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教学一整堂课,各课程按课表独立上课教学。笔者曾经去我市实验小学听过一节幼小衔接的展示课,前半节课是数学课,讲授的是物体的形状,后半节是美术课,学生用彩泥做认识的物体形状,以及拼搭。这节课学生既认识了形状,又运用了形状的知识,数学和美术学科的融合妙趣横生。语文和科学的课堂也可以效仿如此,这样既方便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又在实践中运用起来,以此优化课程结构。

2.教学方式的改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其效果显著,被教学改革所推崇。笔者发现,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缺乏合作基础、缺乏明细分工,有些课堂甚至出现为合作而合作。科学课堂的操作性很强,恰好可以有效地弥补语文课堂合作的缺陷,把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课堂中充满思维的火花。

3.教学环境的丰富

一说到语文课堂,印入我们脑海的场地就是教室。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倡讲授法与活动法的结合,那么教学环境也应逐步打破原有固定模式。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这个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语文要素和写作都提到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习作之前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在调动各种人体感官后,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习作起来更加有真情实感。因此,教育环境也应丰富起来。

(三)实验与写作的融合

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科学实验中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系统指导,使其充分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观察认识事物,灵活运用整体到局部、由内而外等观察顺序,抓住事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及时进行记录、分析,能为语文的作文教学提供广泛的真实素材。

提到习作,很多学生就犯愁:一开始写,就要问写多少字,一写好,就开始数字数够不够。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有些地方意思重复,纯属凑字数。多年来,作文教学深深地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科学。在《蜡烛的变化》一课中做一支蜡烛的实验,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实验。先将蜡块切成碎屑;然后加热蜡屑成蜡油;接着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接着,再进行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变化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记录蜡块和纸发生了哪些变化,交流、探究两种物体燃烧后变成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借助记录、交流、讨论,用文字的形式来总结,自然而然一篇习作就完成了。这就是体验性学习,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是习作的源泉,它富含情感的体验。习作课上,语文教师只需稍加指导修辞手法、构段布局等方法,一篇篇具体生动的习作就形成了。科学为语文习作提供真实的场景,语文又让科学知识更好地表达。

四、学科融合中的注意点

(一)教材内容需灵活地融合

小学语文与小学科学的融合是跨学科的融合,是教师所需具备的一个新技能,也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一种挑战。跨学科的融合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全面把握,还需要对科学教材有一定的关注度。教师要敏锐地发现教材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点或主题,及时加以灵活地融合。敏锐的发现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阅读量,教师阅读书目的视野要多元化,不能仅限于本专业。“灵活地融合”是指适度地整合,例如语文课,教师要弹性使用教材内容,要不失语文课本身的韵味,不能上成科学课,否则就失去了融合的意义。

(二)提高教师学科融合的能力

跨学科融合是一项大工程,不是凭借教师个人力量能够完成的项目,往往需要教研组活动的参与。学校每个学科都有备课组、教研组,每周都有教研组的活动。这些教研组的活动都是分学科进行的,基本上没有学科的交叉。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一些相通知识概念有时不在同一年段,这就会出现错失教学融合关键期。“一个好校长便是一所好学校”,这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所说的。可见校长的关注影响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向校长提建议,每学期开展一两次跨学科主题活动,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的培训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参与融合教育,感受融合教育的魅力,提高开展融合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融合教研的开展也将潜移默化,融合的效果也将逐渐提升。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与科学之间联系紧密,它们的教材内容上有类似的知识点,有共同的主题单元。科学的融入,改变了语文的课堂结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科学实验和习作训练的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潜能。学科的融合是一项大工程,学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灵活地融合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融合教育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习作学科科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科学拔牙
习作展示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