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2022-12-16王师师
摘要:情感观察类节目是当前综艺类节目中发展势头较好的节目类型之一,其传播比较广泛,并且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支持。为进一步加深对该类型综艺节目的了解,文章研究了综艺类节目的传播特点和现状,并尝试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入探究情感类综艺节目面临的发展困境。文章采用举例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当前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制作方面的不足,分析得出,想要强化综艺类传播效果,应提高节目内容和制作质量。基于此,尝试提出深度优化节目内容、丰富传播途径、增加主体差异以及提升节目制作水平的建議,促使节目组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应的发展建议,不断强化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效果,旨在促进我国综艺节目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传播学;社会热点;明星
中图分类号:G206;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172-03
一、引言
近年来,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广泛欢迎。如《我家那闺女》《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妻子的浪漫旅行》《令人心动的offer》等综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从亲情、友情、爱情、社会等方面捕捉社会热点问题,与观众进行情感互动,结合相应的传播方式,有效吸引了观众,使节目得到快速发展。
二、媒体融合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融合背景下,将不同类型媒介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媒介传播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综艺节目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更是实现了快速发展。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重点在于情感和观察,设置多个观察视角和现场来完成节目制作,一方需要提供观察素材,另一方通过观察其表现作出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容易引发观众共情,提升观众的观感和体验,进而引发大量的讨论和评价,使节目越发火爆。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爆火主要受到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观众需求的影响。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节目多为单一观察角度,观众只能在屏幕之外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使得观众的观点往往较为零乱,不能形成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设置观察类节目,屏幕外观众的想法能够与节目中观察者的想法达成一致或存在不同,均能够为节目带来热点话题,有利于实现观众与综艺节目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节奏比较缓慢,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相反,有利于人们解压放松。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借助社会热点和观众生活中常见的情感问题,激发观众的兴趣。因此,其受众类型划分较为明显,有利于综艺节目增强粉丝黏性,进一步增强节目传播效果。
三、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特点
(一)视角多重化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制作过程中,通过多重视角,结合不同媒介完成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从多个角度分析节目,同时增强节目的真实性,使节目中的情感信息更加浓厚,有利于调整节目立意,升华节目情感。
1.纪录视角多样化
在纪录视角中,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目标为第一现场,通过明星或素人真人秀的方式展示其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节目组往往会设置不同的故事主线,分别设置相应的主体,如在《我家那闺女》第一季节目中,节目中选择6名风格不同的嘉宾,观察其日常独居生活情况。
2.情感冲突下的多角度分析
在第二现场,观察者在观察叙述者后根据自身的理解作出评价,在其评价过程中,嘉宾、主持人以及观察者等针对同一热点内容,站在不同角度探讨和评论,同时借助场景、画面等镜头语言增加讨论角度的多样性,使其视角更加多样化。
3.情感表达变化情况
在制作时,通过跨界融合与卡司阵容等方式,为观众展示不同情况下嘉宾的内心情感变化,直观呈现出节目内部情感变化情况,使观众在观察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的窥探欲[1]。
(二)交流多元化
媒体融合为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应用媒介平台和网络,为观众和节目组之间构建了更加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其不仅能够为节目制作方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和节目反馈内容,而且能够提高观众对节目的欣赏水平。借助媒体融合平台与节目制作方进行信息交互,在此过程中,明确受众的内在需求,能够激发受众的表现欲望,为制作方提供丰富的发展建议。此外,在观察节目中,明星嘉宾和观察员在职业和社会背景方面与观众存在较大不同,在身份的影响下,二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与普通观众之间存在差异[2]。
在《我家那闺女》中,一边为明星子女,另一边为明星的父母,在观察和交流过程中,明星身上体现出的个性化特点与当代年轻人十分相似,同时明星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期盼等让观众产生了较大的共鸣。在交流过程中映射出观众的真实生活场景,如父母与子女关于结婚生子方面的矛盾等。节目通过构建矛盾点的方式提高节目讨论度,同时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凸显节目立意。
(三)立意浅显化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内容包含大量的社会热点话题,使节目的传播度和讨论度得到提升。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为进一步加强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在调整节目传播方向和价值观方面须作出改变。目前,在大部分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中,往往随着节目的进行,立意最终向中国式情感方向延伸,如《我家那闺女》等一系列节目,将重心放在亲情和孝道等方面,内容逐渐向父母催婚的方向靠拢。对同一社会热点进行多方位分析,但在实际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其深度仍流于表面,未涉及问题的深层内涵,使节目的整体立意存在不足。
四、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面临的传播困境
(一)节目内容制作尚不成熟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制作模式最先从海外引进,由于直接引进的是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因此国内制作组对节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了解。在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节目传播策略和发展方面的问题浮现出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效果[3]。
在内容方面,部分节目内容制作成熟度不足。一方面,大量观察类综艺节目在选材上存在同质化情况,将题材主要放在夫妻或情侣情感方面以及父母和子女交流方面,具体体现在“秀恩爱”“催婚”等热点内容上。大量同质化内容使观众对该方面的情感需求达到饱和状态,进而关注度逐渐下降,甚至产生疲劳感。另一方面,在制作节目内容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当前社会热点话题上,将人们的焦虑情绪放大,企图引发观众共鸣,但随着节目的发展,想要寻找更具探讨性的热点话题难度较大。在此基础上,大部分节目组选择调整节目切入点,主动制造矛盾,引发焦虑情绪,进而获取更多的讨论和关注。但在节目设计中,未能针对焦虑情况设定引导方向和转换方式,使焦虑情绪无法释放,严重影响了节目内容质量。
(二)节目传播推广途径比较单一
媒体融合背景下,节目的传播途径越发丰富,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网络视频平台,在卫视频道播放相对较少,如《做家务的男人》《心动的offer》等综艺节目主要在网络视频平台播放。
综艺节目在宣传过程中,宣传途径同样较为单一,大部分节目选择先在卫视播放,再在网络上播放,以获取更多的受众,但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观众分流现象,使节目的收视率难以得到提升。同时,不同卫视和网络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在节目宣传时往往各自为政,各个平台有其主推节目,不同平台之间很少同时播放相同的节目内容。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壁垒制约着综艺节目的宣传和发展,使节目后期发展乏力。
(三)节目设置主体处于浅层结构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为迎合市场和受众群体,在调整制作内容时,制作单位为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将观众的需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但在网络上关于节目内容的讨论话题中,大量的需求仍处于浅层次,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内涵,节目组在制作节目内容时,过度考虑这些需求,缺乏深度和内涵,严重影响了节目的后续发展,使综艺节目的水平不断降低[4]。
一方面,观众在观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时,主要目的是窥探明星的私生活,观众和粉丝对明星的私生活和情感方面比较感兴趣,节目组充分利用这一点公开明星或素人的私人领域和情感动态,使节目逐渐向低俗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观众对素人参与的综艺节目恶意较大,更期待看到明星或知名人士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并且对外表光鲜亮丽的明星容易产生好感,对普通的素人则不关心。因此大部分节目组在选择素人时,往往会挑选生活与普通人存在较大不同的人群,以此满足观众的浅层需求。
(四)节目编辑技术仍需提升
综艺节目的编辑和制作水平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当前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由于内容的不同,主要的目标受众存在差异。但节目在宣传时仍缺乏重点,且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其次,大部分节目的场景为实体场景,对全息影像等高技术手段的应用较少,使节目制作成本较高,降低了节目的竞争力。最后,在宣传节目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借助媒体融合的优势来增强推广效果,使节目的优势不足,难以有效提高宣传质量,不利于提升节目的竞争力。
五、媒体融合背景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路径
(一)深度优化节目内容
媒体融合背景下,为使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应重点关注节目的内容优化,优质的内容才是提升节目传播效率的关键。
在深度优化节目内容时,首先,应创新节目制作理念。在制作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过程中,目前的重点在于观察,优化内容后,应将重点放在情感上,調整情感观察的切口,使节目的内容和制作理念均得到创新发展。如节目组应关注小众化和个性化情感,重视提升节目的品质,而不是制作猎奇内容,使内容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把控能力[5]。
其次,在节目立意和价值观输出过程中,节目组应深入挖掘社会热点内容,通过社会广泛讨论的问题,引导观众加入讨论和思考中,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观众排解和释放当前的焦虑情绪,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感到放松。
最后,优化观察内容,应不断丰富和创新节目观察题材,在亲情和爱情之外,寻找能够广泛引发观众共情的内容,或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内容题材,突破原本以爱情为主的情感观察内容。如将观察目标从小爱转向大爱,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养老、助残等方面的情感内容,关注相关的社会热点内容,进一步提升节目品质,拔高节目立意,传播真善美等情感。
(二)立体化构建宣传途径
在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传播过程中,为强化宣传效果,应构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灵活利用媒体融合带来的优势,打破平台之间的壁垒,从而使节目的传播范围得到扩展。
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台网之间的联动,实现共同发展。当前观众能够利用不同媒介观看节目内容,不同观众的观看习惯存在不同。卫视节目品质相对较高,节目具备完整性,且拥有比较固定的观看群体;观众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观看节目时,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调整节目的进度和播放速度,同时播放时间和方式具有自主性,其内容更加全面,包括节目的花絮等部分。二者均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应避免平台和卫视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实现融合发展,增加双方内容,从而实现台网共赢。此外,针对不同视频平台存在的壁垒,应加强不同制作方和平台之间的合作,加强节目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合作,以达到共赢目的。
(三)凸显节目主体的差异化
目前,节目制作过程中观察的主体仍为明星,部分明星和素人组合的节目中,大部分观众也将重点放在明星身上,对素人片段选择跳过,长此以往必然对节目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优化节目时,应注意体现节目主体的差异性。针对明星,其作为节目的主要话题引导者,节目组应开发和挖掘明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对观众的吸引力,从而使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得到增强。针对素人,应注意避开与明星内容的重合部分,增强素人部分的新鲜感,通过创新,挖掘素人的价值和特点。当前节目组在选择素人时,对其外表、职业、家庭情况更为关注,选择的素人本身与普通人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使节目主体差异不大。因此,应结合节目立意特点和内容选择合适的素人参与到制作中,同时提升素人在节目中的话语权,从而使其在节目中展示真实的自己,提升与节目的契合度,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
(四)提升节目编辑制作手段
在编制节目的过程中,应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强化节目制作效果,使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市场中保持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根据节目的发展定位,运用大数据寻找对应人群,并进行定向推广宣传,提高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借助高科技手段,提升节目的可看性,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有效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六、结语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经历爆火期后逐渐进入平淡期,为进一步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应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不断提升节目内容质量,改进宣传方式,从而优化传播路径,为观众带来品质更高的节目。
参考文献:
[1] 张乔惠.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J].新闻传播,2020(11):21.
[2] 王婷杨.情感观察类综艺《幸福三重奏》受众心理分析[J].传播力研究,2020,4(14):32-33.
[3] 余庆玲.传播学视域下的星素角色分析:以《心动的信号》为例[J].硅谷,2020,6(3):116-119.
[4] 黄雯歆,闻娱.伯克“同一理论”下观察类综艺的叙事策略分析:以《令人心动的offer2》为例[J].硅谷,2021,7(14):93-96.
[5] 魏俊雅.电视文化类节目热播现象的传播学研究[J].东西南北,2020(9):107.
作者简介 王师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