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全媒体构建的内涵、路径与实现方式研究
2022-12-16唐嘉锴
摘要: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媒体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新媒体时代,对于媒体运营层面而言,适应时代变革要求,构建新型全媒体运行体系,是确保媒体影响力的基本要求。结合傳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运行特征,深刻认识全媒体构建的内涵,准确把握全媒体构建的路径与实现方式,推动媒体融合速度不断提升,实现全媒体模式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现多元创新,是媒体机构运行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新型全媒体运行发展中,也会出现多种新型问题,对全媒体效能的实现产生影响。文章在明确新型全媒体构建内涵基础上,分析全媒体构建的具体路径与实现方式,提出实际运行中新型问题的解决措施,以此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提升传媒运行成效提供思路指引。
关键词:新型全媒体;内涵;路径;实现方式;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091-03
近年来,随着传媒体系不断变革、传媒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以及传媒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关于全媒体的研究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平台相关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理论界关于全媒体的研究始于2005年,并在2010年之后,开始进入递增状态。最近三年,相关研究更是不断深入,对全媒体构建必要性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通过对全媒体构建内涵、路径与实现方式的研究,能够驱动全媒体平台朝向创新方向发展,推动新闻从业人员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个人职业发展能力,为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新型全媒体构建的内涵
(一)文献综述
刘建华(2022)在研究中认为,中国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在政策、生产、技术、社会、经营、市场等方面都面临新型机遇,媒体融合应当注重国有媒体的再造、传媒创意内容的创新、平台运行使命担当、渠道搭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数字传媒经济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入手,推动传媒事业创新发展[1]。李京等在研究中认为,在全媒体时代这一背景下,主流媒体应当注重良性地域舆论生态的构建、践行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在融合发展中强化治理能力,推动全媒体创新发展[2]。张露在研究中认为,进入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当肩负新媒体的时代发展重任,正确认识主流媒体传播困境,从内容新、语态新、技术新等三个视角,实现主流媒体的破局发展[3]。胡正荣在研究中认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需要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次实现对全媒体的有效构建,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4]。以此可以看出,我国在理论层面对全媒体运行机制已经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为全媒体构建运行机制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内涵界定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不同学者对全媒体内涵的认识也有所差异,在本课题研究中,将全媒体界定为涵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的,以新型传播技术为支撑,实现新闻信息快速、全面、实时传播的新型媒体运营模式。全媒体的运行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全媒体平台由单纯的阵地朝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受众群体的市场需求;二是媒体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聚合和发布功能,新闻生产能力和发布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主流媒体逐渐向信息服务和销售方向转型,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商业模式。由于媒介变革依然处于快速发展中,全媒体的内涵依然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成为媒介理论研究和实践关注的重点内容。
(三)构建意义
新型全媒体构建模式是在多种技术支撑下,为满足受众群体多元信息需求,从媒体形态、内容形式、平台渠道和终端推送方式等各个方面,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实现全方位媒体运行的创新模式。在媒体运营管理体系中,构建新型全媒体具有多方面意义。第一,全媒体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媒体技术创新发展支撑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多种场景下实现融合发展,成为受众群体接收信息的主流平台。第二,全媒体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得益于自媒体的多元支撑,新媒体在传媒行业中的发展占比不断提升,单纯以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为发展载体,都无法在激烈的传媒市场中占据优势,只有实现二者高水平融合,以全媒体形式高效运行,才能够推动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第三,全媒体是优化舆论生态环境的必然趋势,新媒体在舆论传播方面具有多种优势,同时也存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弊端,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水平引领,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就必须强化全媒体平台构建,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型全媒体构建的路径
(一)媒体之间的融合构建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全媒体构建最为基础的形式。当前,青年群体已经成为媒体信息消费和传播的主力,传统媒体受技术和传播方式的限制,无法满足媒介信息网状传播的要求,而新媒体具备这方面优势,成为青年群体接收和传播媒介信息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实现媒介信息传播效率与权威性的有机统一,是新型全媒体构建的基本出发点。
2.媒体的横向融合
媒体的横向融合是指同级媒体之间的有机协作,也是实现新型全媒体构建的重要形式。当前省级、地市级新媒体平台运行类型更加多元化,县级融媒体运行水平逐步提升,为媒体之间的横向融合奠定了良好的运行基础。应充分借助媒体横向融合在技术层面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协作,在重大政策宣传、跨区域典型事例宣传中,优化横向融合形式,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例如,某地务工青年勇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的新闻事件中,通过两个省级媒体的联合宣传,在牺牲地和青年故乡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在社会层面树立起青年群体见义勇为形象代表,也对学校安全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媒体的纵向融合
媒体的纵向融合是指中央与地方等不同层级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地方媒体通常能够更加深入实际地采集到一手新闻信息,但是在制作能力和水平上有所欠缺,受制于媒体覆盖能力和影响力的限制,所能起到的宣传效果较为有限。在统一协调组织下,由地方媒体和中央媒体共同參与新闻采集和制作过程,并在各级媒体平台、各种媒体渠道同步播出,能够形成良好的全媒体矩阵效应,优化新闻信息传播模式,提升宣传效果。总之,媒体间的纵向融合发展,为拓展地方媒体影响力覆盖面,提升其宣传成效起到积极作用。
(二)媒体与人的融合构建
媒体与人的融合,从根本上而言是要赋予全媒体“人格”,实现全媒体与受众群体交互形式的变革。这方面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媒体宣传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媒体与受众群体需求的有机融合。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更加注重与受众群体的交互,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用户的关注、点赞、评论等操作不仅能够显示出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特征,还能够基于后台大数据分析对新闻信息内容、传播特征等进行分析,更好地明确新闻内容创作方向,为用户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内容。
通过媒体与受众群体的有效融合,还能够推动媒体内容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激发用户参与媒体创作的积极性,拓展信息范围来源,为全媒体运行提供渠道支撑。此外,全媒体平台与受众群体的融合,还能够实现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提升精神文化传播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支撑[5]。
(三)媒体与技术的融合构建
全媒体构建是以多种形式新型技术应用为支撑的,并且在运行发展中不断推动着媒体融合创新。以全媒体广告为例,可以采用全息技术向受众群体展示立体化信息,提升媒体信息传播效能;以媒体受众群体特征分析为例,推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融合,能够大幅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和精准度;以全媒体电商平台为例,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向客户展示多种形式产品信息,可以更好地体现电商直播优势,推动媒体平台商业化转变。通过媒体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不同媒体信息之间的交互转化效率,为受众群体提供更加良好的感官体验,进而实现全媒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三、新型全媒体构建的实现方式
(一)全媒体理念的革新
新型全媒体构建是以全新理念为支撑的,要实现全媒体的高水平实现,必须实现多元化理念的更新。首先,在新闻信息传播主客体认识上,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播者为主体的理念,朝以用户为中心方向发展,构建媒体平台和用户双主体的发展理念,实现新闻信息的网络化传播,拓展传播范围,提升传播影响力[6]。其次,在新闻信息采编模式上,要创新资源整合和信息聚合理念,依托全媒体运行平台,从选题、技术、文字、图文、视频等各个方面入手,实现多工种联合推进,构建中心与终端协同作业模式,全面提升新闻产品的创作效率,促进新闻信息时效性的提升。最后,要强化全媒体生态理念导向作用,实现全媒体运行多种资源耦合作用,确保各种要素功效充分体现。
(二)强化技术驱动作用
全媒体平台的高水平运行,离不开新型技术的全面驱动。首先,在新闻信息安全保障方面,要通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云安全、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应用,确保个人信息与国家数据的安全,在实现新闻信息高效传播的基础上,创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其次,在新闻信息数字化运行体系中,要加深对算法技术中介作用的研究,避免在全媒体发展中出现信息垄断以及资本无序扩张的现象,确保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有效提升全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效能。再次,要强化沉浸式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形态,提升用户参与优质媒体信息传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信息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户学习休闲创设更加良好的信息环境。最后,强化5G、物联网等新型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构建上下级媒体多元覆盖的全媒体运行平台,实现新闻信息在多个用户场景的高效传播,有效提升信息传播速率和覆盖面。
(三)全媒体内容的进化
全媒体内容的进化,是新型全媒体构建的核心要求,是全媒体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媒体内容的进化,是以新闻信息内容多样化为基础的,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公众群体的新闻信息需求更加多元的背景下,全媒体必须承担起新闻信息深度覆盖、广泛传播的重任,创作更多社会公众需要的新闻信息。全媒体内容进化的实现,离不开自媒体平台和用户生成模式的支撑,在全媒体平台运行中,必须基于用户思维出发,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新闻信息评价和内容创作模块,通过不同形式的激励措施,提升用户参与信息创作的积极性,切实体现全媒体运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导向。
(四)平台聚合效应提升
平台聚合是全媒体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实现形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类型多样,各种媒介形式都有其自身优势和创作要求。在全媒体平台运行中,必须从运行体系优化、制度规范和要素整合三个层面出发,全面提升平台聚合效应。同时,运行体系优化要适应新闻信息采集与传播“去中心化”“碎片化”特征,实现多种信息来源的有效整合,在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生产传播。
制度规范是要明确不同媒介传播类型在全媒体中的作用,从制度层面明确各自的职责要求和创新路径,能够在充分发挥不同传播形式优势的基础上,推动要素耦合作用的发挥,确保传播效能最大化。要素整合是要充分利用技术支持,实现多种媒介形式的同步创作,利用图文、视频等相结合的形式,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拓展受众渠道,推动平台聚合效应全面提升。
(五)坚守媒体底线思维
坚守媒体底线思维,确保全媒体正确发展方向,是实现全媒体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全媒体运行模式具有多方面优势和特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新型问题,而底线思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首先,全媒体平台必须将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全媒体发展始终。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遵循,客观公正、全面深入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其次,要强化媒体自身监管,明确舆论引导的基本要求,避免媒体信息被资本和非法势力所利用,确保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再次,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坚持以精神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社会效益为主,明确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底线,积极做好正面宣传工作。最后是要坚守安全底线,明确新闻信息报道的基本安全要求,掌握舆论热点问题形成发展特征,为坚守安全底线站好岗位。
四、结语
如今,新型全媒体已经成为各级媒体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融媒体平台运行的主要形式,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变革的要求,更新从业理念,加强对个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在坚守媒体底线思维基础上,积极融入全媒体发展模式,遵循全媒体发展运行的一般特征,不断提升个人职业发展能力,为全媒体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创新发展,为文化事业和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建成新型全媒体: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的六大机遇和入口[J].编辑之友,2022(7):38-47,62.
[2] 李京,王晓明.全媒体时代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创新路径:以河北为例[J].声屏世界,2022(9):5-7.
[3] 张露.全媒体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困境与破局之道[J].新闻文化建设,2022(3):59-61.
[4] 胡正荣.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内涵与层次[J].新闻与写作,2019(8):1.
[5] 黎昱睿,李珮.全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4-46.
[6] 戴振华.以全媒体思想为引领的媒体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1(12):68-70.
作者简介 唐嘉锴,硕士在读,实习记者,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