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2016-12-26潘丽娜
潘丽娜
摘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信息量日益快捷,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并且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度较高,社会热点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借助社会热点问题的契机,适时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是各个高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热点;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7.080
1新媒体环境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网络舆论在新媒体的催化下,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海量信息的传播以及传播渠道的拓宽,使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表达更加大胆、犀利、富有个性,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影响甚至主导了社会舆论方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不同年龄段在网络上发表出来的意见,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学术权威与平民百姓、明星大咖与草根民众跨越了鸿沟,拉近了距离,尤其是普通民众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巨大的实现与满足。新媒体网状传播的方式颠覆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使舆论的表达方式和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彰显,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高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是新媒体的重度依赖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与网络保持在线,通过各种社交网站、虚拟空间、QQ群、微信朋友圈等,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大众或者小众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并且还可以实进进行对等交流沟通。一旦个人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换不同的“马甲”,继续同时代精英对话,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感和公民意识。因此,高校学生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参与程度的提升,思想的多元化、传播渠道和载体的多样化、学生的个性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2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及其分类
王朝、王军政曾指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某事件、人物、新闻或者是社会现象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引起了公众舆论的高度关注。梁庆婷认为,社会热点是指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在特定时空范围中,人们共同关注、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或者是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重要变化,是一定时间范围内公众的利益、兴趣和趋向的集中反映和具体表现。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预知性可将其分为长期可预知及其突发性不可预知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汶川地震纪念日,南海事件,2016年夏季武汉、新乡暴雨事件;以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相关人物进行分类,一是群体社会热点问题,如广东医生陈仲伟被砍事件,二是个人社会热点问题,如雷洋、魏则西事件以及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等;以发生热点问题的国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国际热点问题及国内热点问题;根据国内问题与国际的相关性,可将其分为我国无关或者是与我国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它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内含矛盾的复杂性。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和严峻性,随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和态度。大学生也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不同程度上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3社会热点问题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充满活力,对万事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尽管他们会冲动,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缺少一定的思辨能力,但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人际交往等方面来了巨大冲击,社会热点问题无时无刻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话语权,有很强的表达欲望,通过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与关注,逐步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深度、广度思想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好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实际影响,把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利用新闻热点发生的契机,适时对他们进行正解引导,形成唯物的、辩证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1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它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感,发出评论,影响别人的判断和认知,甚至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论坛、BBS、MSN、Facebook等社交媒体,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成新闻发布会,真正让个人变成世界的,让世界变成个人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边缘化倾向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社会热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社会热点的深度讨论和研究,会在互动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把正面的价值观融化在内心,以此提升了自己对社会、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感,增强自身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有待加强,很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和左右,多角度的热点报道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社会热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目标选择,正向的热点报道价值取向鲜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它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G20杭州峰会等,国民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些热点过后,利用正面的社会热点凝练出的精神,也会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调动其积极性和自豪感。
3.2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新潮流的能力很强,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使他们能通过网络信息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使他们在享受海量便捷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和文化垃圾的影响。信息全球化也来了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往往比较隐蔽和多变,让人难辨真伪。另外,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负面舆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记者和居心叵测的“异见分子”的传播和推动,冲击着相对单纯的大学生,习惯性地转发信息,却很少分析和质疑其基本信息的真实性,哪怕只是谣言,也会被网民轻信并进行传播。尤其是当某一个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不断攀升,网民会无意识地出现认知夸大的倾向,从而导致群体性的认知失真和反应过度,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当然,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较强,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如愤怒声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强烈谴责发生在香港的“占中”不法行为,黄岩岛事件、南海仲裁等。因此,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及时疏导社会热点事件给高校学生带来的负面信息或错误舆论导向,引导学生见微知著、洞察实质,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
4思政工作者应对社会热点影响的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这既是对“90”后大学生的赞誉和肯定,更是期许和鞭策。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认清形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充分激发正能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挥其网络传播作用,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4.1思政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
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了解新媒体、认识新媒体、深刻理解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交活动和思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采编整合信息的能力和网络表达能力等,减少与大学生的代沟,并且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积极培养,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做出准确的解答和引导。
4.2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网络素养
采取恰当方法,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之中,利用其时效性和多元性,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引导学生要用思辨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理性地辨析、评价及处理负面社会热点事件,引导他们自觉屏蔽一些有暴力色情、意识形态渗透的网络信息,认可其在网络平台上的理性发言,逐步提高其网络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话题讨论、课堂活动等正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其在社交媒体上理性发言,自觉净化网络空间,自身富有正能量。
4.3培养意见领袖,强化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监管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在互联网+的催化下,更加多元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些辨别力不强的学生则往往面临价值选择的困境,因此,在校园里应该培养一批有活力、有热情参与社会决策、有能力的学生,在各个社交平台,成为意见领袖,因势利导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引导和引领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要加强舆论的监测和引导,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便于监督和控制网络宣传。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及时识别、发现潜在的社会热点事件,并对其搜集和分析,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遇到问题,及时汇报,使网络舆论渠道畅通。用科技手段来辅助网络思政工作,净化网络环境,创新高校学生网络教育内容,方式及方法,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政动态,及时做出疏导,确保他们敏感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4.4把握网络舆情,发挥网络德育功能
大学生往往借助贴吧、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以发贴和跟贴的形式参与到国内外一些突发事情和重大新闻。学生在发表言论,展示观点,意见交流的过程中,会选择性地把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重新组织,当某种或某个特定的问题引起共鸣或者引发争议时,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将会聚集更多的人气,引发更多人参与讨论。随着意见的扩展和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往往会趋向某个关键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思政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并掌握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形成和传播特点,主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社会热点教育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积极做好引导,如线下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线上通过论坛等形式进行跟贴回复等,进一步对社会热点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性分析问题,使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可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育。
4.5打造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高校要结合当前新媒体环境的新形势的要求,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教师、辅导员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提升其政治敏感度和对社会热点关注度,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内涵,用新媒体语境中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视野,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5结语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全球化提高了一个公共平台,在互联网+影响和带动下,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极大的挑战与机遇。社会热点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大量信息的获得,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借助热点新闻,使学生认清形势,认识社会万象,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社会热点的深刻理解和关注,使其更加社会化,成为有深度、有广度、有担当的当代大学生。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对新媒体加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更新管理和教育理念,提升自我能力,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跟进及引导,培养学生、服务学生,促使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秦秀清,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2).
[2]梁耀明.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