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构词特征研究
2022-12-16郝佳
郝 佳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使用已遍及全球。而全球化引发了英语广泛的本土化,中国英语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规范的英语变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里,讲述中国的事情,有些表达方式是英语中本来就不存在,只能借助于中国英语来表达,这些表达方式是合情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语言现象。
我国学者汪榕培等都对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从各个层面进行过概述,认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1]。
根据CNKI文献查证,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葛传椝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以来[2],中国英语已经经历了萌芽期、产生与发展期、成熟期的三个阶段。从成熟期开始,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英语开始加速本土化进程,向着纯熟期迈进。我国学者李文中就中国英语的研究,开发了中国英语语料库[3]。中国英语的研究不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评析中国英语走过的历程,探究在此历程中的特点,从而正确引导中国英语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的一部分,是国际英语的众多变体之一,是中国人用以表达中国事务长期积累的产物,是以规范的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构成,体现国际英语的共性,涵盖汉文化和汉语言的一些特色,在二十一世纪凸显其重要应用作用和地位的变体英语。
英语在全球传播和使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各国本土语言文化所浸染,形成了林林总总的英语,中国英语就是其中之一。中国英语作为国家跨文化交际的产物,是新时代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大使命,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助推器。
二、中国英语的特征
中国英语的发展与国情有着紧密的关联。在以中国本土人文地理环境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英语,既有其国际英语的规范性,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且融入汉语言文化,必然打上中国烙印——中国特色,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就是中国英语的本土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加速发展,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趋势,使得本土化成为必然。中国英语的存在已经成为客观事实,且在国际交流和语言研究与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中国英语本土化的过程是中国英语的生命力,是中国英语生生不息、渊源不断的中国化的产物。
中国英语兼容并蓄,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符合传递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表达,特别是提升中国表达的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自信[4]。
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的特色文化代言者,也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5]。
我国外宣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外宣出版物等形式进行。就外宣出版物而言,近十年来,我国对外出版的成效显著:外宣出版物突出重大主题,阐释了中国道路[6]。外宣媒体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主渠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CGTN,Peking Reviews,China Daily等。这些媒体已经成为中国外宣的旗舰媒体,是实证中国英语描述中国文化和资讯的范本。
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影响。就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而言,中国人文地理环境、汉语思维方式及中国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使其带有中国特色,使得词汇构成、句法使用以及语篇结构都具有独有的特征。
就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而言,中国人文地理环境、汉语思维方式及中国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使其带有中国特色,使得词汇构成、句法使用以及语篇结构都具有独有的特征。迄今为止,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约有千余个中国英语词条已被收录,这些词条有着中国文化的渊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符号。这说明中国英语的词汇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但在另外一方面,使用中国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对中国英语的规范性、合理性以及可接受性知之甚少,或将汉语的语言学特征搬到英语上,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是对中国英语的误用。就拿黄山来说,有人说“Yellow Mountain”,有的说“Huang Mountain”,有 的 说“Huangshan Mountain”,或直接说“Huangshan”。对于中国人来讲,无论怎么说我们都知道指的就是那个黄山,但是对中国文化地理不甚理解的外国游客来说,这几座山究竟是不是同一座山可能就让人搞不清楚状况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说法都算是得到认可的中国英语,但它们重复指代同一事物则让外国友人不知其所[7]。因此有必要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英语的构词规律和构词方式,从而揭示带有中国元素和特征的词语的构词模式。
三、中国英语的构词特征
英语的构词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合成法、转换法等。英语词汇的构成主要有基本词、合成词、拼缀词、缩略词和转类词。基本词虽然在英语词汇中占少数,但出现频率较高,是构成很多词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记忆。所谓基本词是指一个词当其所有的词缀都去掉后剩下的部分,实际上基本词就是词干。词干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通过前缀后缀来改变单词的词性和意义,单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词干、前缀和后缀。词干决定单词意思,前缀改变单词词义,后缀决定单词词性。英语单词构成有其规律,很好地掌握了构词规律,才可以更好、更快、准确地记忆单词。英语单词构词法的核心部分在于词干,词的意义主要是由组成单词的词干体现出来的。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其中有会意字和指事字,有些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而形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构成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中国英语的构词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英语的构词法,把汉字表达的意思转换过来。转换过程中要兼顾中国文化要素,按照规范的英语构词规则,把汉字表达的中国文化含义有机地融入其中,以母语使用者可接受为前提,创编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词汇。
通过对已经构成的中国英语词汇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英语构词的基本特征可以概况为:简洁性、灵活性、能动性、机巧性和创造性。
简洁性是在确保词义准确无误传输的基础上,遵循英语构词规律,简洁明了地表达词义。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词性转换方面。词性转换是很灵活的,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为了使语义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词性转换可以把常用词重复使用,使得语言表达富有活力。
能动性是指中国英语对英语构词的规范性和语用的范式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映。首先,中国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性,而西方国家则重在分析性思维,因而就产生了句式使用方面的差异。其次,在描述中国特有的事物时,中国人自然地会依据标准英语的构词原则,去创编标准英语或其他英语变体里不存在表达语或词汇。
所谓机巧性是指语言运用和词汇构成方面灵活巧妙,充满智慧和机智,让人看后茅塞顿开,赞叹不已。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 shared future“共享的未来”巧妙地阐释了“命运”的含义。
创造性体现在新造词的使用上,通常是把使用频率很高的汉语概念化的词语,用纯音借词和混成词(缩合词)来造词。例如,高考——gaokao(纯音借词),外汇——foreign exchange,缩合成forex(缩合词)。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中国英语词汇产生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音译(transliteration)、译借(calque)和语义再生(re-generation)。这三种方式构成的词汇叫做借词,而借词主要有以下四种:纯音译借词(loanword proper)、混合借词(loan blend)(音译+意译)、转移借词(loan shift)及翻译借词(loan translation)。
音译——指由于汉语词汇词义或概念的独特性,用发音近似的汉语拼音翻译汉语的词汇发音,保留其汉语的语音特点和英语书写形式。音译借词包括纯音译借词和半音译借词,其中半音译借词又可分为音义兼译借词和音译附注译借词两种。
译借——即将本地语的英语对等翻译插入英语表达中。译借作为非形式变译的常用手法,顺应文化语境,保留外来文化内涵。译借手段有直译和意译等。
语义再生——即对英语词汇的表意范围的扩大或缩小以及褒贬意义的转换。即翻译形象化语言时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即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被翻译成英语之后而产生了新的英语意思。
英语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社会相融合,注定带有中国特色,相信越来越多反映中国社会特有的“说法”必将融入英语之中。语言,无论是本族语还是外语,一旦与民族文化发生碰撞,语言和文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互通互融,这是必然趋势。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英语的积极作用,因势利导,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英语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将基于国际英语规范不断发展自己,继续成为文化外宣的载体,民族身份的体现以及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
四、中国英语的应用价值
中国英语本土化之后,便形成了其自身的构词模式。特别是近20年来,对该构词模式的运行方式的研究,可以概述出中国英语结构状的构词模式,为中国英语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佐证。
中国英语的应用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中国学生学习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学生不具备纯英文环境下的英语日常交流条件;二是有利于中国英语教师更多地将中国英语作为教学范本;三是有利于扩大母语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四是在教学中适度增加中国英语反映中国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民族文化外宣能力。
五、结语
中国英语本土化过程中,有些含有中国特色(Chineseness)词汇融入中国英语之中,中国英语本土化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其独有的构词模式,这说明在本土化过程中中国意识的突出体现。
从中国英语的发展来看,特别是近20年来的成熟发展期,中国英语的词汇、句法、语篇以及语用等方面都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烙印。以中国英语理论研究为依托,基于中国英语的文献和资料,分析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总结和研究中国英语的词汇的构成方式,寻找出构词的一般性规律,有利于中国人更加规范地使用中国英语,有利于中国英语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不断丰富中国英语的内涵,坚持使用和发展中国英语,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强话语的中国表达。以中国英语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是构建“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的具体实现;中国英语充分体现了英语世界对东方文化和价值的认同趋势以及非英语国家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和等同话语权的诉求,是国际舞台上中国人的声音和表达。
作为国际英语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具有了中国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意识的体现。中国英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外宣的载体,民族身份的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总结和研究中国英语的词汇的构成方式,寻找出构词的一般性规律,有利于中国人更加规范地使用中国英语,有利于中国英语的进一步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英语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英语,是一种文化认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英语语言模式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人们加深中国英语体系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英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