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2022-12-16王唯宇西藏民族大学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传统

王唯宇 西藏民族大学

我国有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各地区劳动人民生活文化、审美趣味以及人文交流的反映。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族音乐向我们展示着民族的生活历程,音乐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乐曲的形式可以填补言语的苍白。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的重视,民族音乐也作为精神文化遗产而被重视了起来。而在新兴科技和全球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民族音乐在青年人群当中并不受欢迎。青年人才是国家的未来,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基地,必须承担起向青年人传播民族传统音乐的重任。基于此,本文研究民族音乐在高校之中的教育方法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

(一)民族性

我国的民族音乐就是指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我国土地上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不同的民族音乐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文化,其会影响民族音乐的创作。例如,蒙古族的音乐就有模仿马叫声的曲调,这是因为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独特的马文化是蒙古族显著的特征。

(二)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传统的民族音乐在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化,民族音乐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才有了现在我们所听到的音乐。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其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有: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每组音乐表现形式又有不同的内容风格。以汉民族的音乐为例,汉族的戏曲多种多样,有秦腔、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昆曲、粤剧、川剧等,风格多样,同时,这又是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表现,同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具有地域性特色。

(三)传承性

民族传统音乐具有传承的价值,这是现在的流行音乐所不能比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实际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其能够流传到现在必定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以青海玉树的藏族传统民歌为例,当前,它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有专家认为,早在藏族的文字出现以前,藏族的民歌就已经作为口头文学流传在人民群众之间了。不过,即使没有文字的记载,藏族民歌依然在人民当中广为流传,文字的出现更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使民族音乐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主题性

民族传统音乐具有主题性,每种类型的音乐都有想要表达的主题。例如,表达对美景的歌颂、对榜样的赞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等,这其实是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现。例如苗族的传统音乐就分为山歌、酒歌、婚俗歌等,用于走亲访友、谈情说爱等场合。

(五)故事性

民族传统还有故事性的展现。例如,《西厢记》讲述的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女驸马》 讲述的是冯素珍女扮男装救未婚夫婿的故事、《天仙配》是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等,一首乐曲就是在讲述一段故事。民族传统音乐的故事性也使传统音乐的内容更具逻辑性、欣赏性和感染力。

二、民族传统音乐的生存状况变化

提起民族传统音乐,大家脑海里就会想到“小众”。在年轻人的眼中,民族的传统音乐是一种小众的音乐,并不像流行歌曲那样受欢迎,即使有年轻人喜欢民族传统音乐,也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着生存的窘境。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可以张口就来,而在大多数的年轻人的记忆里,民族传统音乐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民族传统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缩小了受众范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发展,年轻人哈韩、哈日、哈美的现象普遍存在,外文歌被认为是新潮的,民族传统音乐被抛之脑后。民族传统音乐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流行,传承出现了轻微的“断代”现象。

在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遭遇国外文化的冲击的时候,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正式向外国歌曲发起了挑战。中国风音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形式的一种演变,《青花瓷》《霍元甲》《本草纲目》等以中国风为基础的音乐创作一经面世就席卷了大江南北,同时,周杰伦还发出了“华流才是最棒的”的宣言。借助周杰伦在我国的巨大影响力,中国风音乐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歌手也开始推出中国风的音乐作品,但是对比起流行音乐,其受众仍然数量不多。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起初,各民族的音乐只能由自己本民族人来传唱,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民族传统音乐在网络上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我国的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民族的传统音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欣赏,现在国内外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欣赏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传播范围也在逐渐变广。

三、高校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增加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我们应该大力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避免被文化“殖入”。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也是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世纪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中,民族音乐文化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的功能,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各国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支撑未来社会的重要支柱,我们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并对其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提供后备力量

高校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为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后备力量。民族传统音乐虽然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因为其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导致现代的年轻人对这样的音乐并不感兴趣,这就限制了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意愿。高校将民族传统音乐融入高校的教学,可以使传统音乐的学习具有强制性,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音乐,喜欢传统音乐。传统文化之所以会不断的传承,就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而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组成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学习和了解民族传统音乐会让他们成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后备力量,避免音乐传承的断代现象发生。“传承”对中国人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血脉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财产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传承是传承的核心,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享乐主义盛行,人们追求的所有事物都与经济利益相关,在物质文明达到高峰的时候,文化也应相应的进入高峰。然而目前,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们古老的文化却在被逐渐忽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部分缺失的现象。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导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流失,也会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文化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失,青年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是实现伟大目标的重要一环。高校聚集着大规模的青年群体,他们是建设祖国未来的重要力量,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入门途径和提升其能力的平台,培养新一批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人,将民族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三)扩大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力

民族音乐因为其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有限,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影响有限。高校进行民族传统音乐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音乐,使民族传统音乐“破圈”,扩大民族传统音乐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音乐教育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大众都能从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中得到心灵的熏陶与审美的满足,也可以利用音乐来发泄内心的情绪,表达美好的愿望,音乐教育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音乐中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大多以歌颂为主题,赞颂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反抗封建黑恶势力,讴歌美好爱情,民族音乐传递出的教育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潮流的情况下,民族音乐具有返璞归真的特性,在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民族音乐的古朴赋予了学生精神的解放,让学生能够放松紧张的神经。音乐教育属于美育,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目前,我国大学大部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音乐选修类课程较少,大多以欣赏为主,只有极少类少数民族大学开设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课程。因为民族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中的缺失,所以当学校在音乐课程中添加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会产生一种新鲜感,这样就可以将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四、高校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教育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

民族音乐是不受关注的,如果不是专设民族音乐的民族大学,很难有学校会将音乐教育的目光挪到民族传统音乐上,这样自然在音乐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就见不到民族传统音乐的身影。并且,受西方音乐理念的影响,不光是学生,就是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较多地关注民族传统音乐。为此,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音乐观念,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关注民族音乐的传播。而民族传统音乐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高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引导教师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教师重视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育,自然也会对民族音乐的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将民族音乐传授给学生。而这一切需要教育局做引导,教育局应当响应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理念的号召,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途径,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保护民族传统音乐,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观念。有了正确的民族音乐观念为指导,高校的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就能够得到稳定地传播的效果。

(二)科学设置民族音乐课程

民族传统音乐传给学生自然需要音乐课程做媒介,民族音乐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的相关教学较多,例如美声、歌剧等表演方式的教学和赏析。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应增加民族传统音乐的课时数量,通过增加课时数,让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深入的了解民族传统音乐。增加课程时数是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的,而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是需要广大的大学生来担任的,因此,学校也应将民族传统音乐课程作为通识课和选修课,音乐专业的教学着重的是唱法等技巧性的教学,通识课可设计为赏析和历史文化背景学习的教学,我国的民族音乐多种多样,因此,选修课的内容可选择与通识课、专业课不同的内容,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可通过音乐电影的形式进行,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增加民族传统音乐的实践课程。民族音乐与民族的风土人情有着紧密的关系,是民族生活情况的反映。因此,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应与学校附近的民族的音乐有关,例如在吉林的高校可设置满族的音乐课程,延边的高校应设置朝鲜族的音乐课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应带学生到就近的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馆区参观,体会民族文化,当然,这仅限于学习音乐专业课和通识课的学生。选修课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的,缺乏凝集性,况且教师对他们也并不熟悉,为保证教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选修课的学生尽量不必参加实践课。

(三)着力进行民族音乐师资建设,提升音乐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关乎课堂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注重对民族传统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民族音乐素质,学生才能准确的接收民族音乐知识的重点。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专业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对教师进行指导,提升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除了对本校现有的民族音乐教师进行素质培养,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的专业表演人士到学校任职,应视学校的具体的情况而定,扩充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但聘请社会上的教师任职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学校应注意保证教师的稳定性,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方式,并与兼职教师签订详细的兼职合同,保证教师圆满的完成任期工作。提升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就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指导,学生便能对民族音乐进行更好、更准确的传承。

(四)制定专业的民族传统音乐的教材

民族音乐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是在民族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音乐教材应改变传统老旧的内容和形式,制定符合新时期、新要求的音乐教材。专业的音乐课堂需要专业的教材资源做支撑,科学专业的教材资源可以保证民族音乐传承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因此,学校应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规划,及时更新学校的教材。可以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教师可到当地的民族聚居地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去实地调查,搜集具有民间特色的民族音乐,使教材上的民族音乐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除了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还可以邀请老百姓进行音乐演唱,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选取其中较为发音标准、吐字清晰的部分,作为音频素材在课堂上进行仔细的分析教学,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民族传统音乐,便于学生准确的传承民族传统音乐。

(五)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

民族音乐的传承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和实践的教学只是在向学生灌输知识,想要学生能真正的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自觉的传承,还应让学生学以致用。高校可定期组织文化节,以重大的节日为契机,要求学生进行民族传统音乐的表演。或者举办民族传统音乐的歌唱比赛,设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在举办活动前,学校应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地点,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表演,晚饭后操场上的学生最多,此时学生们如果在操场上表演民族传统音乐,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扩大民族传统音乐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音乐的表演是具有感染力的,它能让学生自觉的被音乐吸引,自觉的关注音乐、了解音乐、传承音乐。

五、结语

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民族传统音乐也应该受到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不应只局限于本民族,应面向全体公民。虽然现在因为有网络的存在,民族音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毕竟有人与网络接触不多,民族音乐的传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政府是民族音乐全民传承的引领者,政府搭建传承音乐的舞台,对传统音乐大力宣传,能破除网络的局限,扩大民族的音乐影响范围。民族音乐具有本土性和民族特色,在年轻人当中并不受欢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音乐对我国的影响较大,年轻人比较喜欢新潮的音乐,民族传统音乐并不对他们的口味。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高校作为青年人的培养基地,必须重视起民族音乐的教育工作。只有了解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学生才能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高校通过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观念、提升教师的民族传统音乐素质、科学制定音乐教材、丰富学生学习形式,来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关注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成为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者。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必须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提升其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族传统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