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善喀尔喀长调音乐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2022-12-16张竞文中央民族大学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吉拉长调阿拉善

张竞文 中央民族大学

一、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概述

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最早可追溯到铁木真成吉思汗时期,他们作为游牧民族,曾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代统治下建立的一个军事帝国。明末时期为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六万户之一,其为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孛罗忽济农巴彦蒙克之子,汗号赫赫有名的“达延汗”。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喀尔喀蒙古人不断受到俄罗斯帝国和满族女真人建立的帝国之间的压迫。清代喀尔喀蒙古族分为喀尔喀西部和喀尔喀东部诸集团,也就是今日所称的内喀尔喀与外喀尔喀。人数较少的内喀尔喀向满族俯首称臣,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定居于今阿拉善右旗一带。清入关以前,喀尔喀蒙古的三大汗——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车臣汗与清朝统治者建立联系。顺治十二年,清朝在外喀尔喀设八个札萨克,分成左右两翼,促使外喀尔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以确保边境和平。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三个汗部之间的纷争不断。最后于1691 年,清朝康熙帝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诺尔会盟,并宣布保留喀尔喀三部首领的汗号,实行札萨克制。

近代,在沙俄的策动下,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宣布“独立”。20 世纪20 年代以来,喀尔喀西部诸集团受到苏联影响,在1921 年爆发人民革命,并在同年7月11 日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1924 年11 月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6 年承认蒙古国独立,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在1949 年10 月16日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当前蒙古人民共和国中80%的民众均属于喀尔喀蒙古人血统。

喀尔喀蒙古人自古以来就过着游牧宿营的生活,他们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也有一些是农业种植业。萨满教是喀尔喀原住民普遍信仰的宗教,直到13 世纪初期,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国师八思巴向忽必烈及其他王公贵族宣扬佛法,因此当时蒙古贵族阶级主要信奉喇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的地位。16 世纪后半叶,喇嘛教在民间普遍流传开来。现如今,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人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信仰萨满教、土著黄教和伊斯兰教。当地居民每年定期都会举行阿拉腾特布希庙会、祭敖包、那达慕、马背文化节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

二、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长调音乐特征

阿拉善喀尔喀长调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及额济纳旗少部分地区。阿拉善喀尔喀长调主要分为艾吉木歌和沙斯惕尔歌两大类别,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其次为羽调式。音域一般在11—14 度之间,如《金色的圣山》《汗山之颠》《博格多汗山的顶颠》等。演唱方面多以双波折式颤音和柴如拉嘎、查初拉嘎等传统演唱技巧为主。衬腔方面结合了阳性元音交替和阴性元音交替。曲风紧凑、轻盈,且又饱满、深怀眷恋。

(一)旋律走向

阿拉善喀尔喀长调音域宽广,旋律以跳进为主,并伴随级进,音调高亢嘹亮。与其他地区长调音乐不同,喀尔喀长调的曲调格外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自由悠长。以喀尔喀长调代表作《金色的圣山》为例,全曲贯穿长连线,并未出现断奏或跳音,因此该曲风格婉转深情、连绵悠长。全曲最低音为小字一组d,最高音为小字三组的c,整首民歌跨度为十四度。曲中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等大跳,演唱难度较高。另一首喀尔喀蒙古人家喻户晓的民歌《北杭盖家乡》也是如此,全曲跨度为11 度,并在曲中多次出现八度跳进,旋律起伏较大,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于家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二)节奏及装饰音

阿拉善喀尔喀长调节奏自由而悠长,节奏运用方面较为复杂,除去常规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型外,还加入附点节奏、前十六、后十六、切分节奏等非常规节奏型,曲中较为常见附点连接十六分音符的形式。喀尔喀长调突出特点为无固定节拍,通常由几个大连线乐句组成全曲,长短不一,任凭演唱者无拘无束的拖腔或即兴填词来扩充旋律,表达出一种自由自在的内心情感。

装饰音方面,阿拉善喀尔喀长调优美婉转,淳朴庄重,绝大多数曲目装饰音的运用次数不多,仅仅起到简单点缀的作用。曲中常常加入与被装饰主音相同的装饰音,一般以倚音形式出现,使得旋律更加无拘无束,悠扬自如。但少量长调民歌中,装饰音出现次数可达数十次之多,如《金色的圣山》,该曲多次出现倚音装饰音,演唱时以双波折式颤音和柴如拉嘎、查初拉嘎等传统演唱技巧出现,风格优美婉转、高亢嘹亮。

(三)调式及曲式结构

阿拉善喀尔喀长调中以五声音阶为主,较多运用徵调式、羽调式和宫调式。阿拉善喀尔喀长调民歌曲调优美、婉转,既高亢又深情,体现出一种忧郁的美感,这点从喀尔喀长调中广泛运用羽调式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汗山之巅》是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三首宴歌之一,其为A 羽调式,旋律中I、IV、V 的骨干音占主要位置,其他音伴随骨干音上下波动,起伏不大。全曲多出现3—5 度跳进,并适当伴随级进,使得旋律连绵起伏。此曲是赞颂阿日宝格达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长调,哲布尊丹巴活佛是佛教格鲁派三圣之一,是喀尔喀蒙古最高级别的转世活佛,在内蒙古称之为“阿日宝格达”,意为北部的活佛。因此曲调庄严肃穆,优美柔和。

阿拉善喀尔喀长调大多为多个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结构,每个乐句之间通常根据歌词的长短进行划分,通常乐句长短不一。除去二句体和四句体构成的方整性乐段结构外,非方整性乐段结构也较常出现。上述《金色的圣山》《北杭盖家乡》等均为方整性乐段结构的长调民歌。

(四)题材内容

阿拉善喀尔喀长调可大致分为三类题材,分别是赞颂王爷和活佛、赞美故乡、赞美骏马。阿拉善喀尔喀蒙古人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在他们的长调民歌中,宗教歌曲占有很高比重。例如,旧时喀尔喀蒙古族的三首开宴歌《至尊无上》《齐福五愿》和《天空》,均为赞颂蒙古王爷和活佛时所唱的歌,因具有较高地位,所以过去只能由男人演唱,在过年、欢庆典礼等大型场合,全体起立,歌唱三遍。风格庄严肃穆,悠远深沉。

赞美家乡,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也是喀尔喀长调中较为常见的题材。《北杭盖家乡》《山花烂漫的盛夏时节》等均为此类题材歌曲,风格较为轻松欢快,主要表达对故乡美景的称赞,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蒙古马是蒙古族的灵魂,在蒙古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蒙古马也是阿拉善五畜之一,在喀尔喀长调中,描写马的歌曲占有绝大多数,通过这点可以发现在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人的心目中蒙古马拥有着极高的地位。《修长漂亮的栗色马》《乌仁河的野马》《细长的黄白马》《走势可爱的枣骝马》等都是对蒙古马的赞美与歌颂。蒙古马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在喀尔喀长调中马常常与活佛喇嘛、王公贵族一起出现。以《从远方奔来的金鬃黄骠马》为例,这首长调民歌是为尊情阿日宝格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而创作的歌。在历史上,这首歌庄重严肃,“所以只会向高贵的来宾或活佛呼图克图敬唱”。这首歌在阿拉善广为流传,“蒙古地区有这样的一个传统——每次从西藏尊请阿日宝格达坐床时,都要创作一首歌,而且必须是以黄骠马为题材的歌。”整曲风格庄严肃穆,连绵悠长。

(五)相关故事与传说

由于阿拉善喀尔喀长调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创作,因此大多具有较长的历史跨度。每首歌曲在创作时都有与之相关的故事与传说,旧时像一些特定的宗教祭祀类歌曲会指定特定的时间、场合、人物进行演唱,如果不遵守规矩,便会遭到惩罚。例如,旧时的三首开宴歌只能在重大节庆场合演唱,且只能由位高权重的男性长者进行演唱,一般时间为两小时左右。但是,这三首歌曲不能在婚礼中演唱,更不能由女性演唱,传说演唱者因此会折寿。

许多民歌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歌曲的唱词、传说与故事会发生改变,一些传承人也会根据自己小时候听到的版本进行即兴创作。例如,《善走的黄骠马》是当地十分有名的一首悲情歌曲,切忌在婚礼等喜庆场合演唱。民间传说版本不一。

据阿拉善右旗女歌手阿尤喜老人讲述:早先,有一个叫呼克那木吉拉的大富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正守护着马群,突然出现一位美女,对他嘘寒问暖,随后把他带到一座高山上。原来这里是美女的住处。两人相欢几日,呼克那木吉拉要回去时,美女送给他一匹马。这不是普通的马,而是长有两只翅膀的神马。在之后的日子里,呼克那木吉拉常常乘骑这匹神马,腾空而起,飞跃来到高山上与美女约会。有一天,他的妻子发现了这匹马的神翼,一气之下剪掉了神马的双翼,结果神马死了。呼和那木吉拉思念那位美女,实在无奈,只好骑上驮载货物的骆驼,前往美女居住的那座高山。原先骑上神马一夜间可以跑个来回,现在骑上骆驼却足足走了3 年。当他走上那座山的山顶时,那户人家已不见踪影。郁闷万分的呼克那木吉拉正在无奈低声吟唱:“布谷鸟的幼雏,命运在那旷野上”,那位美女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她把手里的一根红线抢紧又揪断,然后说道:“你不要再来我家了。等你回到家时,你的妻子也不在人世了,你就再找一个相好,好好过日子吧!”当呼克那木吉拉回到家,妻子果然已经去世。于是,他悲痛不已,长歌当哭,就创作了《善走的黄骤马》。

另外,阿拉善右旗女歌手、民间故事说唱艺人淖日吉玛去讲述了另一个版本:话说早先有一个名叫呼克那木吉拉的好歌手,歌唱得非常美。由于声音特别优美动听,天上下来两个仙女,落在他的双肩上,将他带到天上的住处。三间房的最里边,正躺着一条黄花蛇和黑花蛇。呼克那木吉拉听从仙女的指点,叫了一声:“父亲可好?母亲可好?”瞬间,两条蛇变成身着黄缎蟒袍和黑缎蟒袍的老人坐了起来,并且赏赐他一匹长有翅膀的神马,随后吩咐他骑用时千万不要把鞍韂撩起来。可是有一天,呼克那木吉拉却忘了这件事,不小心把鞍韂撩了起来,他妻子发现了飞马的翅膀,就给剪掉了,于是飞马也随之死去。呼克那木吉拉就用马尾巴制作了一把胡琴,然后带着马头来到一处三岔路口,从怀里拿出两只碗,一个里盛了水,一个里盛了酒,供在地上。这时过来一位白发苍苍、银须飘然的老人,教他拉马头琴。呼克那木吉拉给老人敬了酒,自己喝了水。白发老人说:“我教会你拉马头琴了,你要答谢,儿子、福分、妻子三个中哪一个给我?”呼克那木吉拉答应将妻子给他。于是三天之后,他的妻子就升天了,之后他创作了《善走的黄骠马》这首歌。此外也不乏其他民间多种版本。

蒙古族长调音乐有其创作和流传的即兴性,每首长调歌曲背后的不同传说与故事所展现出来的缤纷多彩也是喀尔喀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内涵

喀尔喀部在成立之初是由多个部族构成的。附属清朝以后,又有卫拉特及喀尔沁部迁入喀尔喀。20 世纪初,清朝覆亡后,蒙古渐渐走上独立的道路。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有巴尔虎、察哈尔、乌珠穆沁、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布里亚特等部族加入,使喀尔喀部落的文化传统及长调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从他们的长调民歌中可以搜寻到这个部落发展的轨迹,他们的先民用音乐记录着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如有歌颂贵族王爷的歌曲《走势可爱的枣骝马》,这是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的乌立巴达拉呼王爷及其夫人的歌曲。也有关于记录宗教地理相关的歌曲《苏布尔干温都尔》,据说是喀尔喀道格欣诺颜呼图克图丹森阿拉不杰所作,歌中出现的“苏布尔干温都尔”似指旧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的阿贵庙或罗奔钦布山洞所在的山。同时,也可以从旧时的三首开宴歌(《至尊无上》《齐福五愿》《天空》)变迁为新的三首宴歌(《连绵的杭盖远景》《山花烂漫的盛夏时节》《汗山之巅》)过程中,探索到喀尔喀蒙古族人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到来,从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过渡,表现在思想上更加开放自由,包容平等。生活生产方式更加先进,之前牧民们常常在一年中要迁移四至五次,到不同的春、夏、秋、冬各草场,他们居住在易建造、可拆卸的蒙古毡包之中。后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政府开展游牧民定居工程,许多牧民便离开蒙古包,住进楼房之中,他们的性格、习俗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因此,阿拉善喀尔喀蒙古人通过长调民歌记录他们的历史变迁过程,教育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长调音乐不仅仅优美动听,同时包含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

(二)生态文化内涵

阿拉善喀尔喀蒙古族长调民歌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色彩。阿拉善的喀尔喀蒙古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中部,巍峨的额日布盖山(龙首山)和阿拉腾特布希山(桃花山)北麓,绵长的雅布赖山拥抱着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这片广袤富饶、古朴厚重的土地就是“秘境阿拉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生态环境决定着他们以自己特有的草原、戈壁精神,通过长调音乐诉说着他们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中的感受与感悟。阿拉善地区有其著名的五类牲畜,分别是阿拉善双峰骆驼、雅布赖白绒山羊、绵羊、蒙古马、牛。而喀尔喀长调音乐中有80%都是与马相关的,可见他们的日常是与蒙古马分不开的。例如:《善走的黄骠马》《痣斑枣骝马》《细长的黄白马》等都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他们常用马来寄托自己的情愫,就像《修长漂亮的栗色马》的歌词中写的那样“修长漂亮的栗色马,遥远的征途上显耐力。与难以忘怀的您,总是相隔遥远的距离。”这首歌也是当地人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是阿拉善地区非常有名的一首思念歌曲。可见喀尔喀长调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牧民的生存状态分不开。笔者在阿拉善右旗调研期间采访过多位喀尔喀长调传承人,正如这些蒙古族牧民所说的那样“小孩子能走路便会骑马、能说话便会唱歌”。只有长调民歌才能让当地人体味到草原的气息和独有的激动,以及那份深邃和苍凉,长调民歌是流淌在蒙古人血脉里的音乐。

(三)思想文化内涵

喀尔喀蒙古人朴实善良,他们的长调音乐有关于历史文化、思念家乡、赞美自然或互诉感情等方面的题材,但几乎见不到讽刺类的歌曲,这与他们的直率善良的性格、朴实无华的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在歌声中,他们或歌颂自己劳动的伟大和神圣,如:《苏布尔干温都尔》《至尊无上》和《齐福五愿》等;或歌颂爱情生活的甜美,如:《痣斑枣骝马》等;或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如:《修长漂亮的栗色马》《善走的黄骠马》等。

喀尔喀长调音乐的这些主题既是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心灵的自我张扬,同时也是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发展、鼓舞自己、教育后代的重要精神养料和动力。在他们的歌声中,往往把长期在荒漠戈壁上那种孤寂的生活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化作美好的事物,加以歌颂。牧民们常常以天为盖地为庐,与羊为伴,从他们的音乐中能够充分感受出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依赖、利用和崇尚,希望有一个和谐、安宁、富裕的物质生活,以及快乐、吉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

蒙古族是一个善良、勤劳、坚毅、刚直的民族,这种品格也同样表现在他们的长调音乐中,并且集中体现了他们祖祖辈辈追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和愿景。

四、结语

喀尔喀长调虽属于阿拉善民歌种类之一,但与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科勃尔民歌不同,有着自己别样的风采。长调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既是表达内心情感和交流思想的恰当方式,也是其音乐创造天赋的集中体现。长调音乐不仅仅反映出喀尔喀蒙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特征,同样也代表着他们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目前,阿拉善右旗长调民歌协会每年定期举办长调比赛,选出优秀的民间歌手作为传承人,工作人员对民歌传承人所唱的大量歌曲进行反复录音、校对和整理。除此之外,当地的长调传承基地每年都会招收小学至大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和传承喀尔喀蒙古长调音乐,并由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长调歌手。可以说喀尔喀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及工作人员、学者、非遗传承人的付出与努力。截止目前,有关于喀尔喀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较少,需要不断探索以填补此领域的空白。阿拉善喀尔喀长调音乐具有古老又顽强的生命力,它是在这一片富饶辽阔的大地上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文化价值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与探寻。

猜你喜欢

吉拉长调阿拉善
草原的长调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草原长调
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2020内蒙古合唱大赛暨阿拉善展演活动综述
马背长调
吉拉索要一辈子的承诺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大美阿拉善
阿拉善(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