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的实施策略
2022-12-16柳建喜甘肃省庄浪县朱店镇毛柳小学
柳建喜(甘肃省庄浪县朱店镇毛柳小学)
学生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学生感受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文本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推进语文课堂中品词析句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小学语文品词析句教学的现状
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其教学质量会影响文本教学的整体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对文本阅读学习的良好体验。目前,小学语文品词析句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多是围绕词汇的含义、句子的表达特点进行讲解,盲目布置语文鉴赏任务,然而学生并不能理解词汇、语句的深层内涵,其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语言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品词析句并没能起到很好的语言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品词析句教学要求的解读不准确,认为品词析句需面面俱到剖析文本,甚至是“肢解”文本,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教学压力,影响了教学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品词析句教学的实施策略
1.在对比辨析中进行品词析句
对比辨析是一种科学的品词析句教学方法,指对某些词语或者语句进行对比,辨析词语或语句运用的巧妙之处。教师应当善用对比辨析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文本赏析进行科学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天空”“木杆”“电线”等词语开展对比教学活动:分别将燕子与音符、电线与五线谱进行对比,感受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乐谱上,音符在跳跃、形态在变化,黑色的音符和燕子的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生活中,燕子的到来让春天有了新的颜色,所以燕子就是“春天的音符”。学生凭借对比辨析感受作者的情思与灵感,能够提升品词析句教学的有效性。
2.在语言情境中进行品词析句
语言情境是指教师结合文本语言创设生动场景,它可以借助情境的力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内涵及魅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对场景、环境的描写导入课外教学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语文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五彩缤纷”“金色的海洋”“好闻的气味”等词语创设体现秋景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对秋天的树叶、田野和果树等不同景物的语言描写的美妙之处。教师也可以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一个微冷的秋天,阳光已经洒落大地,金色的光线格外耀眼,不一会儿,雨水落了下来,树叶纷纷飘散,好像下了一场金色的雨。创设语言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良好的感知与理解,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3.在反复诵读中进行品词析句
反复诵读是指学生在反复吟诵与朗读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增强语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难以理解的古诗文进行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于有关场景、情感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示儿》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中的语言表达和真切情感。第一遍诵读,初步了解古诗内涵,感知作者的语言表达。作者以朴素、平淡的语言直抒胸臆,尤其“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第二次诵读,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人之将死,不想身后之事,挂念的却是祖国山河,这是怎样伟大的情感!在品词析句时,教师可以抓住“万事空”“九州同”等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现生与死之间的对比,烘托作者的伟大情感,用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4.在读写结合中进行品词析句
读写结合是当前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习整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也可以开展有效的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学会将语言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之中、。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赏析课文中的句子,再通过仿写的方式重塑表达。课文中“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一句表现了铁罐的嚣张跋扈,对白的对比衬托了陶罐的谦逊与包容。一个“就”字直接展现了铁罐的自信:“就”代表肯定。在铁罐心中,陶罐就是一个“懦弱的东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句式进行仿写,如“你不敢吧?懦弱的东西!”通过反问和肯定两种语气的搭配,凸显铁罐对陶罐的不屑。通过鉴赏与仿写让学生提升品词析句的能力。
三、结束语
品词析句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策略开展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文本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感受文本语言与众不同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