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壮医“毒”“壅”“虚”角度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机演变规律及治法治则

2022-12-14朱玟霜蒙荫杰王梓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乙型正气病毒性

朱玟霜 邱 华 蒙荫杰 李 旺 王梓塨 黄 鹏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其具有传染性。据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1],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 HBV 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死亡率分别占 52% 和 38%。由此可见,HBV引起慢性肝损伤后,如果不加干预治疗,将向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于肝癌持续性发展。广西是我国HBV感染高发省份,HBV感染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组织损伤过度修复反应是大多数肝纤维化的起始因素[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又是原发性肝癌(PH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据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我国肝癌患者中,90%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4]。因此探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抓住各阶段的病机关键,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显得格外重要。壮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医学理论,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演变有着独特的认识,本文将从壮医“毒、壅、虚”理论角度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机演变规律,旨在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延缓并阻止肝硬化,乃至于肝癌的发生拓宽思路。

1 壮医关于“毒”“壅”“虚”的内涵

壮医认为,“毒”包括四方面内容[5],一为致病原因,黄汉儒在《中国壮医学》[6]中首次提出了“毒虚致百病”的壮医病因病机论,并把毒作为壮医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从内涵上属于广义之毒,包括有形之毒、无形之毒、内生之毒浊三种,这就是著名的三毒病因学说;二为有毒之物,如毒草、毒树、毒蛇、毒水等,从属于狭义之毒;三为毒药和解毒药,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岭南俚人使用的五种毒药:“岭南俚人别有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此五种药中人者,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中收载了两种壮族地区著名的解毒药,即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四为病症,即毒病,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导致当地邪毒易生、毒病多发,壮族地区常见的毒病种类主要有痧毒病、湿毒病、瘀毒病、郁毒病、风毒病、热毒病等,由此看来以毒命名是壮医病症名称的特点。“壅”,从土, 雍声, 本义:塞, 阻塞;阻挡。“三道两路”是壮医学著名的生理病理观[7]。“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化生、贮藏、运行,以及糟粕排泄输布的通道,包括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气道、水道。“两路”,指龙路和火路。龙路是体内运行血液的场所,也是约束血液运行的通道,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心脏(壮语称为“咪心头”);火路是体内传感各种信息,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调节体内生理平衡的通路,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大脑( 壮语称之为“巧坞”)。壮医认为,人体维持一个健康状态,必须依靠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同步运行以及人体上、中、下三部之气的协调平衡,而这种协调平衡是通过“三道”和“两路”的调节来实现的。道路以通为用,任何一条道路壅塞不通,均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嘘勒失衡,运行失常,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虚”主要是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多见于先天素体虚弱或各种疾病的后期。正气虚损既是发病的原因,也是病理的结果和病态表现。

2 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机演变规律的认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壮医“胁痛”“黄病”“水蛊”“肝积”等范畴,病因较为复杂,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复感湿热疫毒之邪,或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内生毒浊,毒邪藏伏于咪叠(肝脏),壅塞三道两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嘘(气)勒(血)失衡,运行失常,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壮医认为,“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外因,“虚”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内因,毒袭路壅,毒虚损正是其病机关键,病性主要是本虚标实,多以虚实夹杂为多。现代医学[8]认为,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自然史根据自然病程可划分为4个临床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壮医认为,HBV感染人体后,机体对抗毒邪能力的强弱,即正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及转归,这与现代免疫学理论存在着相似性。

2.1 病伏期正虚毒弱,邪正相安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又云:“盖无虚,邪不能独伤人。”受中国古代唯物论及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壮医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重视邪气和正气的整体辨证关系,认为“毒邪”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外因,正气虚损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内因,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加重的根本原因。HBV侵袭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疾病的发展转归,又取决于正气与毒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乙肝病毒毒邪侵袭的早期,机体多由于正气虚损,不能鼓邪外出,湿热疫毒亦不甚,不能深入传变,正虚毒弱,毒伏于内,临床症状轻微,甚至或有或无,双方处于邪正相安的状态,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机体由于免疫缺陷或功能不足,对HBV抗原耐受,不能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处于免疫耐受期有相通之处。

2.2 活跃期毒盛正强,邪正相争 壮医论病,首重寻因,百因毒为首,毒是壮医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壮医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期以湿热疫毒为甚,此阶段毒邪强盛而机体正气未虚,正气奋起抗邪,邪正相争,临床常表现为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口黏;皮肤发黄,黄色鲜明;“勒答”(眼睛)白睛黄染,脉络边界浸润混浊,模糊不清;甲色黄而鲜明,甲象多为胬肉甲;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呈一派阳证征象,病性以邪实为主。若湿热疫毒之邪不祛除,日久伤正耗气,导致邪气留恋,重滞难去,迁延难愈而进入慢性期。

2.3 慢性期毒恋正伤,病势缠绵 壮医认为岭南地区多湿毒,作为主要的致病邪气,亦有内外之分,可分为外湿毒和内湿毒[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期病机以外感湿热疫毒为主,此阶段机体正气强盛,毒邪迅猛,邪正相争,病势激烈,根据机体正气与毒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可有两种疾病预后:一为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二为正不胜邪,毒邪未尽,正气大虚,或毒邪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除毒邪,病势缠绵难愈。《温病条辨》中云: “湿为阴邪,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壮医认为湿为阴毒,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独、黏滞。湿热疫毒之邪侵袭机体,藏伏于咪叠(肝脏),致使咪叠疏泻失常,日久叠郁乘隆,进而影响咪隆(脾脏)运化水谷、水液功能,咪隆阳气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水液代谢失常,导致内外湿毒为患;气机不畅,道路壅而不通,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缠绵难愈。此阶段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胁肋隐痛或胀痛;情志抑郁,善叹息;食少腹胀,神倦乏力;皮肤黄色鲜明或晦暗;勒答(眼睛)白睛黄染,龙路脉络边界浸润混浊,模糊不清;甲色黄,月痕暴露过多,甲象多为扭曲甲;大便溏烂,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呈一派阴证征象,病性以正虚为主,病势多缠绵难愈。

2.4 晚期毒盛正虚,病情危重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曰:“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宋·严用和在《济生方》中云:“夫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以及“久病在络气血皆窒”的观点等。壮医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晚期,机体正气虚损,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与内生之湿邪相搏结,阻滞气机,病久入络,深入龙脉,嘘(气)郁勒(血)滞,血液凝滞不畅而成瘀,水液运化失常而聚痰,多因相合,湿热痰瘀之毒胶结难解,多种病理因素损及诸脏,壅塞三道两路,最终致天、地、人三气失调而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于肝癌的发生。临床多表现为面色萎黄或黧黑;胁肋隐痛或胀痛;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腹部胀大,按之如囊裹水,或按之坚满,皮色苍黄,脉络显露;或腹部结块,按之不移;或有出血,面颈部,手掌有赤丝红纹;勒答(眼睛)9~11点处有黑斑黑点,或白睛龙路脉络弯曲较多,或呈穗状,扫帚状;甲象多为癥瘕甲;食欲大减;大便溏烂或有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呈一派阴证征象,病属邪实正虚,虚实夹杂,病情较危重,多预后不良。

3 壮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法治则

壮医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是决定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型病毒性肝炎,顾名思义属于壮医“毒病”范畴,“毒”贯穿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因此解毒法是壮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法门,有治病求其本之义。辨证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疾病的阴阳属性发生变化,即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伏期患者人群庞大,临床表现较为隐蔽,或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等虚证,毒邪深伏于内,蓄势而发,传染性极强,是潜在主要的HBV传染源和病毒库,治疗上可方选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前期邱华教授团队通过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发现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能显著改善慢乙肝病伏期患者胁痛、乏力、纳差等不适症状,同时能抑制其病毒复制,改善肝纤维化进程[10]。活跃期多属阳证,治疗上以解湿热疫毒为主,临床上可选壮医经验方十两功劳蒲鸡板蓝汤等;活跃期发展至慢性期甚至晚期,是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机体正气大虚,毒邪未尽,多种病理因素合而为患,导致病势缠绵,迁延难愈甚至预后不良。慢性期治疗以补虚损正气为主,解残留湿毒为辅,方可选人字水莲汤等;晚期治疗上以毒、瘀、痰、虚立论,注重解内外之毒,同时不忘扶助正气,补虚损,临床可选用壮方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或白花丹消蛊汤抗肝纤维化[11],复方铁草胶囊抗肿瘤等[12],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以达天地人三气同步状态,从而维持人体一个健康的常度。

4 总结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病机演变错综复杂,病情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如何防治其向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于肝癌持续性进展是国内外肝病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壮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机演变及证治规律有着独特的认识,认为“毒”“壅”“虚”贯穿其病机演变的整个过程。根据毒邪与机体正气双方力量的对比,可分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伏期、活跃期、慢性期、晚期四个阶段。病伏期,机体正虚毒弱,邪正相安;活跃期,机体毒盛正强,邪正相争;慢性期,机体毒恋正伤,病势缠绵;晚期,机体毒盛正虚,多因相合,病情危重。深入探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每个阶段的发病特点,确立治法治则,有助于临床上对症治疗,充分发挥壮医在治疗毒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延缓并阻止其疾病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乙型正气病毒性
猪乙型脑炎概述及其防治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
治病毒性感冒
临床护理路径在2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