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
2020-09-10李廷东
李廷东
流行性乙型脑炎,通常又被称为乙脑。其导致发病的病原体,因为是在日本列岛发现的原因,所以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时也会被成为日本乙型脑炎。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地为亚洲的东亚与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途径为蚊传播,因此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大多为夏秋季节。通常的情况下,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属于急起发病,在发病之后通常会伴随着高热、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则会导致人丧失生命。并且有些重型患者病在治愈后往往也会留有一定的后遗症。
综合的来看,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人畜共患的疾病,实际不仅是人类,包括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等等,实际上都属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携带生物。这中间尤其是猪,更是成为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头。一般的情况下,乙脑病毒会在蚊--猪--蚊等动物之间进行循环。此前有相关报道表明称,在蝙蝠的机体中曾剥离出乙脑病毒,并认为蝙蝠极有可能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长期宿主,但总得来看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因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还是蚊子的叮咬进行血液传播,而按蚊、库蚊、伊蚊的一些种类实际上都可以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这中间尤其是三带喙库蚊更是成为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那么,我国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研究是怎样的?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人群与病理特征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人类普遍容易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而在感染后则多呈现为隐形感染的情况。当前,流行性乙型脑炎显隐形感染比为1:(300-2000)左右,并且人在感染后通常可以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同时,流行性乙型脑炎还展现出来严格的季节性特征,因此感染人员多在夏秋蚊虫肆虐的时候被感染。而乙肝病毒的感染人群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中间乙脑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为10周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2-6岁的年龄段,始终都属于易感人群。这中间,绝大多数成年人,通常因为隐形感染的原因,使得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样的情况下,刚出生的婴儿同样也可以从母体中获得相应的抗体,但就近年来成年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情况来看,发病的病例也有明显的增加。
当然,流行性乙型脑炎近年来不仅感染人群广泛,同时其病例上的症状特征对人体也有极强的危害。以至于,多数治愈的患者还会留有可怕的后遗症。通常情况下,人体中的乙型脑炎病毒在积累够一定数量之后,经过10-15天左右的潜伏期,病毒便会迅速进入到人体的血液循环之中,从而导致人体病毒血症的问题。这中间呼吸衰竭、高热、抽搐通常被称为乙脑的三大重要病理特征。
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往往发病较急促,这就使得人体的体温会急剧攀升至39~40℃,同时还会伴有相应的头痛、呕吐以及恶心、嗜睡等情况出现,这一阶段的病程一般为1~3天左右的时间。而重症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则往往会伴随着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中枢呼吸衰竭三大症状。而到了恢复期则表现为体温逐渐稳定,精神状态以及神经系统伴有好转迹象。但即便如此,当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脱离相关威胁恢复健康之后,其往往也会伴有一定的后遗症。这中间典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有智力障碍、癫痫以及偏瘫等后遗症,而这些后遗症多半都会伴随病人一生。
2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技术的研究发展
目前较为常见的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方法为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以及分子生物检测三种方法。这中间血清学诊断的方法,主要为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可见,这中间血清学的诊断门类十分得多,但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则为ELISA试剂,可ELISA试剂因为抗原为全病毒样式,所以其存在着抗原纯度不高的特点,并且还容易出现假阳性的情况。因此,在乙型脑炎脑炎的诊断技术领域,目前依旧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如周惠琼、张海燕等相关科研人员,便针对这类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进而使得近年来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研究情况
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危害较大的疾病来讲,工作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于预防上,这也同流行性疾病预防的“防重于治”原则不谋而合。目前,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好办法,主要便为灭蚊与疫苗接种两种方式。灭蚊自然不必多说,其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地区,属于日常性的工作。而作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工作的关键,疫苗接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另一种则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两种类型。
这中间的灭活疫苗主要为鼠脑纯化灭活疫苗与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两种类型,前者由日本研制生产,而后者为我国自主生产。这中间我国生产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其自1998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在全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而随着近年来,Vero细胞纯化疫苗研究工作的深入,便为新一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研究的减毒活疫苗只有乙脑SA14-14-2株,有着不良反应小、免疫效果好等特点,并且还出口到了诸多东亚国家。但因其属于弱毒性特制的疫苗,所以同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始终也都在深入。如冯云等人的研究便表明,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株放入重要感染媒介的致倦库蚊体内,在蚊虫体内并不会出现感染增殖的情况,同时也不会引起疫苗病毒的传播。这间接证明了,我国自主研发的SA14-14-2株减毒活疫苗,实际上不会发生态学层面的改变,这就为其大面积使用奠定了一个基础。
总而言之,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研究,近年来可以说处于不断深入研究的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我国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研究,将更上一层楼,并研发出更为先进的疫苗,继而为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