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产业多样性、空间溢出与经济韧性

2022-12-13蔡咏梅李新英孟令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韧性省份效应

蔡咏梅,李新英,孟令伟

(1.新疆财经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3.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经济韧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充分体现,经济韧性强劲的区域综合实力和抵御危机的能力更强。面对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和整体下行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韧性良好,经济始终保持正增长。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中提到“中国的市场主体已经增长到1.5亿,带动了7亿多人就业,这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所在”。从经济韧性发展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在迈入新时期,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科技创新深入运用的战略部署。面对中国不同省份的区位差异,深入探讨影响其经济韧性的因素和空间效应,有益于提振中国整体经济韧性,在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二、文献综述

自Reggiani等[1]将韧性概念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韧性成为表征经济体在遭受冲击后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抵抗干扰、恢复经济发展的能力。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有关经济韧性内涵的理解更为丰富。区域经济韧性是经济系统遭受冲击后表现出的能够抵抗冲击、恢复区域经济系统稳定发展甚至转向新的发展路径重新调整和复兴的能力,该内涵涉及四个维度:抵抗力、恢复力、重组力和更新力,经济韧性更强调长期动态演化的过程[2](Martin,2012)。不论Martin&Sunley(2016)[3]、陈安平(2022)[4]等从演化视角出发,还是李连刚(2019)[5]、冯苑(2020)[6]、张明斗(2021)[7]、唐任伍与李楚翘(2022)[8]等从经济周期理论出发,或是Fingleton & Palombi(2013)[9]、Doran & Fingleton(2016,2018)[10,11]、徐圆与张林玲(2019)[12]、谭俊涛等(2020)[13]采用反事实模型利用真实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差值表示区域经济韧性,其实质都是在用单一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或失业率等来衡量经济韧性。Briguglio等[14]从宏观、微观和社会发展等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对87个国家进行经济韧性测度排名。鲁飞宇等(2021)[15]、郭彦廷(2020)[16]、张振等(2020,2021)[17,18]在经济韧性概念的基础上以不同维度来刻画经济韧性,如抵抗力、更新力、再定位和恢复能力,冲击应对力、组织调整力、自主创新力、抵抗力、重构力,但未提出经济韧性抵御风险的机制。区域经济韧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方法虽有不足但不失为一种较全面、综合的评价方法。

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增强起到重要作用。区域在受到冲击时,产业结构会最先受到影响。不同产业对危机的敏感程度不同,当冲击来临时,某个或某几个产业会受到直接影响,如果该地区具有多样化的产业组织形态,受到冲击后生产要素可以跨行业流动,能将资本或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缓解经济冲击,将风险的负向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核心或主导产业遭受严重冲击,而又没有更适合的新发展路径替代时,地区经济可能会受到重创,甚至持续衰退。Hassink(2009,2010)[19,20]研究认为,韩国大邱纺织业由于没有考虑到他国纺织业对其冲击,经济持续下行。Martin&Sunley(2016)[3]、Brown &Greenbaum(2017)[21]也认为单一产业地区容易造成区域路径锁定,增强冲击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而产业多样性不但会降低危机的破坏力,还有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产业多元的地区经济韧性较强。杜志威等(2019)[22]、徐媛媛与王琛(2017)[23]、郭将与许泽庆(2019)[24]、郭将与王蓓(2020)[25]对中国不同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展开实证研究,认为产业多样性对地区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未给出产业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胡树光(2019)[26]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区域、时间和行业等因素。目前学界大多认同产业组织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正向作用。

经文献梳理,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影响更大,但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始于发达国家。中国对经济韧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韧性的测度以单一指标为主,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成为经济韧性研究的主要区域,且相关研究基本都是围绕城市韧性和城市经济韧性展开。研究认为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城市为对象研究经济韧性很有现实意义,但以省域为单位研究全国经济韧性有助于把控经济韧性状况,更有益于地区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所以文章以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利用指标体系测度各省经济韧性指数,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及产业多样化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挖掘省域经济韧性空间特征及产业结构对本省及邻近省份的影响效应。

三、理论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1.经济韧性理论框架

经济韧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系统中各部分具有自组织适应能力,相互作用,其演化过程通常经历四个阶段:重组期、增长期、维持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的特点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关联度和韧性水平表征,如图1所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制度环境和现代基础设施的软硬件资本的积累都使生成新的发展路径成为可能,它是经济系统潜力的表征。而关联度则是指经济系统中每个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价值输出、技术溢出、知识溢出、贸易依赖等可以纳入关联度范畴。韧性表征地区面对危机挑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自我调整、更新路径的能力,由经济体抗风险能力、稳定能力、创新能力、自组织流通能力等层面的因素决定。当经济体遭受冲击干扰时,经济增长受阻,区域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区域内部的要素联系降低,同时开始释放集聚的资本,此时经济韧性水平最低。随着原有路径的打破,系统再创造的可能性增加,重组期间韧性水平虽最低但开始上升。衰退期系统资源被释放,释放资源的再利用过程使原有资源和技术重组,使技术创新、路径创新成为可能,在此期间要素联系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开始提升。增长期亦被称为开发期,经济系统不确定因素较强,随着新业态、新技术的产生,区域主体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积累了大量生产要素,要素之间关联度增强,系统遭遇危机抗干扰能力逐渐增强甚至达到极大值。经济系统增长过后将会进入到维持期,期间的经济韧性系统潜力值达到最大,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经济发展因循守旧,韧性水平下降,此阶段更容易受到危机影响。不论自然灾害、金融危机还是政治变革,经济韧性都在周而复始地发挥着作用。

经济体自身的风险性对外部冲击反应敏感,有效评估风险能提前预警防控,危机来临时使损失降至最低。失业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对外依存度等指标可以度量经济韧性风险指数。抗扰动、抵御外在风险是经济系统的重要机能,是系统恢复和实现更新演进的前提。稳定性越强,经济体应对外部冲击、恢复正常运转的可能性越大。为此,文章用人均GDP、社会保障支出、失业救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等指标来衡量经济系统稳定性。危机中科技创新成为拉动经济的核心力量,新业态、新动能成为地区走出困境、探寻新发展路径的引擎。创新性包含更新和创新两种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体现。基于此,创新能力用教育投入、科研投入、R&D活动人员数以及私营企业活力来表征。地区遭受冲击后,流通能力直接决定着经济系统的恢复能力。面对冲击,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人力、物质和非物质资本流动的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打通物理空间的阻隔,使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组织协调更畅通有效。因此,文中流通指数用交通要素、人口流动、资金流通、信息通信以及运输人口等因素度量。

图1抵御冲击经济韧性的运行机制

2.产业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

经济体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虽然各不相同,但目标一致:增强本土产业竞争力,鼓励出口。进出口贸易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危机来临时,根据存货加速原理和产业结构性动荡原理,冲击会沿着产业链传导。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经济体抵抗冲击、摆脱衰退的能力。产业多样性和产业专业化并不对立,产业专业化增强了产业间的分工协作,有益于规模经济形成,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韧性提升。如图2所示。产业多样性对于经济韧性的影响是双向的。关于正向影响,危机对产业的冲击往往对一个或几个产业影响较大,产业的生产周期各不相同,多元的产业覆盖能够将冲击传导分散,产业间的交流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种类的技能,在面临失业风险时减少再就业的时间成本。知识的溢出主要源于互补产业,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能够使知识在产业间扩散,易于创新的产生,利于带动本地或邻近地区技术进步,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经济韧性发挥促进作用。依据产业关联理论,产品种类丰富能为邻近企业提供更多机会,企业间的相互关联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能更好地与邻近区域进行生产协作,相互促进经济韧性的提高。但利用投资组合理论分析发现,相关且多元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各地区产业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当遭受冲击时危机会在前向、后向或相关产业间传导蔓延。同时由于这种反应,导致地区失业率增加,使经济系统不稳定因素增强,对经济韧性产生负向影响。中国省际间经济韧性、产业多样性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吗?产业多样性对地区经济韧性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存在空间溢出是正向效应还是负向效应?

据此,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省际间经济韧性存在自相关性。

假设H2:省际间产业多样性存在自相关性。

假设H3:产业多样性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图2产业多样性提升经济韧性机制

四、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增长每十年左右经历一次波动。基于此,文章研究的时间范围取最近一个波动周期:2008—2019年。因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数据无法完整获得,故取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官网获得。缺失的数据,文章利用插值法补齐。

2.研究方法

(1)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和自相关检验

检验变量空间自相关性、科学设计空间计量模型均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为基础。空间权重矩阵类型、构建方式很多。如,地理矩阵、经济矩阵、文化矩阵等;基于地理位置邻近构建法、基于空间距离构建法等。将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物理空间覆盖范围广、差异大,鉴于研究主题为经济韧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需同时兼顾地理属性与经济属性,用嵌套矩阵来表征。

空间矩阵构建如式(1)所示:

w为31个省份的地理反距离矩阵,分别为31个省份12年人均GDP的均值。空间自相关检验使用的指数有Moran's I、Geary'c、LM-lag等,文章采用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检验,计算公式如下:

xi表示第i个省份的样本值,n表示省份数量,W为嵌套空间权重矩阵。I取值范围为[-1,1],小于0表示研究对象间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大于0即各省份间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关系。

(2)模型设计

分析模型变量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后,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空间滞后模型侧重体现不同区域的经济韧性间的内生交流和互动效应;空间误差模型侧重体现各个误差项之间的交互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能囊括解释变量与经济韧性间的外生交流互动效应以及经济韧性间的内生交互效应。

为了确保模型最优结果准确,文章先用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对变量进行分析,模型公式如(3)所示。再用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和LR检验判断最佳模型,最后借助偏微分分解法测算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在此仅给出文章所用的经典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应公式如(3)、(4)所示:

C为模型截距项,ρ和βi为模型估计参数;W为嵌套空间权重矩阵,μi和νt分别表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e为溢出效应,εit由空间滞后的误差项和随机误差项决定。

被解释变量:经济韧性RESit,用熵权+TOPSIS模型[27]对指标体系测度,如表1所示。

表1中国经济韧性指标体系

核心解释变量:产业多样化指数VARit。运用熵测度法[22]计算产业多样化指数。

控制变量: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创新投入RDit:用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创新投入越高,对创新活动和参与创新活动的人员的激励作用越深刻,有利于危机来临时重塑发展路径。

一是把人本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枫桥经验”50余年的实践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阐释。从诞生到现在,“枫桥经验”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促进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发展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把群众路线贯穿到所有工作的全过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推进社会治理。

创新实现INREit:用规模以上专利授权量表示,表示创新投入典型转换。

生态环境GCRit: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表示,既可反映该省份的城镇化进度,又可反映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企业家精神PRIit:用私营企业数量表示,企业家精神是种无形资产,能为市场注入活力,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人力资源HRit:用每十万人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表示,数值越大,高素质人力资源越丰富。当面对经济冲击时,能够使自身或所在区域走出困境。

消费能力CPPit:用人均消费支出表示,较高的消费水平同时意味着高消费能力、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高效率,能为经济韧性提供持续增长动力。

五、实证结果分析

1.空间自相关检验

根据省会城市经纬度和各省份的人均GDP均值构建经济地理嵌套空间权重矩阵,经计算Moran's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中国省份的经济韧性和产业多样性都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假设H1、假设H2得到验证。

表2全局莫兰指数

2.空间集聚效应

全局莫兰指数初步表明,经济韧性和其他变量存在空间相关关系,而局部莫兰指数反映了中国31个省份间空间集聚的态势。文章对2008年和2019年31个省份的经济韧性集聚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研究发现,高—低、低—高异常集聚省份数量在减少,高—高集聚省份比低—低集聚省份增长较快,表明中国经济韧性呈现向好的态势。低—高聚集的省份数量最少。高—高、高—低聚集以东、中部地区省份为主,高—高集聚以东部省份居多,西部地区各省份12年间全部分布于低—低聚集和低—高聚集的类型中,充分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差距明显,且发展不平衡。中、东部地区由于资源和政策的优势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与周边产生良好的互动和溢出效应。而自然条件恶劣、人力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省份则无法持续享受周边正向的外部溢出以及向外辐射的能力,由此可见省际合作与整体发展的必要性。

表3省域经济韧性空间集聚

3.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在文章所选变量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经济韧性和各个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了选择最佳空间计量模型,采用Matalb软件分别运用传统计量方法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Hausman检验结果在1%显著条件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后续空间计量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进行分析。通过LM检验与LR2种检验最终确定研究使用的空间杜宾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虽然未通过LM-lag检验,但通过LM-error检验表明空间杜宾模型是合适的选择,LR1和LR2检验分别拒绝了SDM可退化为SAR和SEM的原假设,最终确定文章使用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

表4三种经典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表5空间计量模型选择的检验

4.模型结果分析

基于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见表6。

表6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文章利用偏微分方法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解释变量对中国经济韧性影响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结果如表7所示。

表7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固定效应模型中,产业多样性在1%的水平下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显著影响。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产业多样性指数在空间上对邻近省份表现出强烈的正外部性,进一步说明多样化产业结构能够辐射到周边省份,带动周边省份的经济韧性增长。究其原因,产业多样性的正外部性一方面源于经济发生动荡时,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使风险在产业间被削弱、分摊,减少了地区经济的整体损失。另一方面,地区多元产业覆盖,劳动者需求也是多元的,风险来临时劳动者能够在产业间流动,相较单一产业地区就业周期更短,再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更小。再者,本省的多样化产业结构通过溢出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传递到周围地区,带动整体协调发展和跨省创新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与郭彦廷[16]的结果相一致: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韧性的间接效应远高于直接效应,即本省产业结构多样性对邻近省份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可以催生省份之间的学习和模仿效应,拥有相似产业结构的省份会向韧性高且产业结构的省份借鉴产业升级换代经验。频繁的技术交流有助于产业的集聚形成,有利于吸引更加丰富的人力、资金等资源,提升中国整体经济韧性。假设H3得到证明。

人力资源的总体效应相较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更加突出,但是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各省份对人才的引进存在竞争,从而削弱了省份之间的合作。

创新投入对经济韧性提升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均不显著,对于周围省份的提振作用十分微弱。致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区域创新的极化现象导致的不平衡发展,省份在吸收创新投入时不能够均匀地对邻近地区产生扩散,从而使直接效应在一定时期内大于间接效应。而区域创新实现从开发到落地的时滞导致许多创新成果在开发过程中占用当地和周围省份的人力和资金,且无法准时运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负外部性。

生态环境发展的直接效应同样高于间接效应,与前文所述原因一致,对建成区的绿色发展建设占用部分公共资源,增加了资源调度的时间成本,因而无法顾及到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从而产生直接效应更强的现象。

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在三种情况下均在5%以上的水平保持显著,企业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重要纽带,也是应对危机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企业家能够为自身所在企业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企业数量越多对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的支撑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在经济系统受到冲击时多元的企业能够为再就业人员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由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受物理位置的限制较弱,灵活性强,企业家精神能够扩大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社会价值,故而产生强烈的正向溢出。

消费水平的直接效应也高于间接效应,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可以引导资源的流动方向,如果本省和周边省份的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过大,会导致用以消费的资源和企业流向消费能力更高的省份,使当地的消费和营商环境的建设更加优越,易与周围地区出现两极分化。

六、结论

文章以省份为单位对中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经济韧性和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厘清了经济韧性作用机理及产业多样性对地区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采用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产业多样性和其他因素对省份内外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多样性和经济韧性空间上存在自相关性。中国经济韧性发展趋势良好,但差距显著,且发展不平衡。高—高聚集以东部地区省份为主,西部各省份一直处于低—低聚集和低—高聚集类型。产业多样性对中国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溢出效应,对邻近省份的影响作用大于对本地区的影响。

基于此,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应充分利用省份空间上的相关关系,在充分发挥各自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强跨省合作,促进省际间要素流动,资源合理配置,通过高韧性值的省份带动低韧性值省份,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第二,产业多样化不但对本省的经济韧性起到深刻的影响作用,对周围省份经济韧性也起到促进作用。中国在推进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建构良好的产业关联,从纵向和横向关联两个角度逐步延伸产业链长度,保障产业链强韧,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知识溢出效应在多样性产业作用下不断对邻近地区产生技术扩散和创新效应,应打破产业之间的创新壁垒,融合各界力量为创新提供支撑,打造行业内科技领军企业,营造大纵深和跨学科、跨省份的产业创新合作局面;

第四,企业是产业组织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家精神是经济韧性提升的隐性资本。宣传培育企业家精神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注入活力。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合法自主经营,推动企业家带头履行社会责任,有益于中国经济韧性的提升。

文章仅对中国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的12年样本数据进行了挖掘,虽然探索了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但经济体所受冲击类型不同,经济韧性作用过程不同,文章并未深入探究,按冲击类型揭示经济韧性作用过程的差异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如,扩大样本的采集范围,具体分析不同类型冲击下中国经济韧性的不同表现特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各地区、各城市群、各都市圈、各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影响路径也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猜你喜欢

韧性省份效应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