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信念与坚守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调研报告
2022-12-13高春平韩雪娇
高春平,韩雪娇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三农”是中国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的根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初心使命。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执政的经济基础。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地处吕梁山东麓、汾河西畔,紧靠太汾高速公路、307国道和太中银铁路。全村总面积4.2平方千米,当前共有居民980户,2890人,村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党员162名。新中国成立前全村共有耕地4083亩,盐碱滩28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民生活极度贫困。1949年后,贾家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成立互助组、合作社至今高举共同富裕旗帜,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全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富裕、小康、文明新农村。先后有1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7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访问。20世纪50年代,贾家庄与西沟成为齐名的先进村;60年代贾家庄因研制先进农业机械,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70年代发展多种经营,再次受到国务院嘉奖;80年代贾家庄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小镇”荣誉称号。2020年12月26日,在第15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贾家庄村荣获“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贾家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步子更大,成为山西共同富裕先行村。
早在1950年,贾家庄就开始走组织起来互助合作集体化道路。1953年春播时节,合作社还有300亩土地没耕,社里派人去向富户借雇牲畜,富户提出苛刻换工条件最终没有实现,经党支部开会讨论,决定抽调30个强劳力拉犁,100个劳动力用镢头刨地,当年秋粮喜获丰收。“一百把镢头闹革命”充分显示了组织起来的智慧和集体力量,成为贾家庄坚定不移走集体化的原动力。
1978年,党支部响亮提出“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元富村”口号,村集体固定资产从1984年的66万元,发展到2020年的10.2亿元,形成农业为基、工业富民、“三产”融合、绿色生态旅游+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其成功实践对于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艰难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华北局小白楼会议讨论的山西长治地委的农业互助合作化报告。历经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撤乡并镇,农业得到不断恢复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但存在分的彻底、统的不足、集体经济薄弱、一些基层组织“软弱瘫”、发展不均衡等短板。总结经验得出: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激发乡村造血机能和农民内生动力,打造产权清晰、收益稳定、分配合理、管理民主的新型集体经济。
回顾贾家庄7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奠基期、创业期、探索期、改革期、转型期和兴盛期六个时期之后,走出了一条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和迈步共同富裕的可行道路。
1.奠基期(1949—1958年):组织起来合作化,“治水改碱”挖穷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的是一穷二白、农村“三多两少一差”的艰难落后状况。1950年,贾家庄第一任支部书记贾焕星组织村民成立全县第一个互助组,开展副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当年互助组粮食产量增加,坚定了群众走合作化道路的信念和决心。1952年全村78.4%的农户组合成17个互助组[1]。1953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号召广大翻身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改变旧中国落后的面貌[2]。贾家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建起汾阳县第一个初级社。从1954年起历时23年,贾家庄开展大规模“治水改碱”工程,拼命干成一条“丰收渠”,根治滩碱地2650多亩,改为高标准农田。同年,初级社扩大到141户,占总户数的52%,入社土地2551亩,占全村总耕地的64.2%[3],贾家庄被确定为山西省十个合作化试点之一。1956年“海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贾家庄农业集体化道路全面铺开,从互助合作转向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经营。
2.创业期(1958—1965年):农业机械聚民心,多种经营富群众
大量人力和畜力用于“治水改碱”,劳动力明显紧张。1953年第一部拖拉机开进村,村民笑逐颜开,亲眼看到现代农机,直接刺激了改革农具机械进程,不少土生土长的农民“成长为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创制者”。“一人顶百人”的梦想成为现实,既节省劳动力,又高效多产。经过“治水改碱”、养猪积肥、多种经营,1964年粮食亩产增到702斤,1965年平均亩产增加到816斤,超过大寨,粮食总产量达240万斤,比1964年增产26万斤。[4]贾家庄成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产量跨长江的村庄。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发展的主体力量。贾家庄发展农业机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涌现一批农机“土专家”。例如,张贵义创造了玉米擦板,使得劳动效率提高了10倍;铁匠宋永信、木匠李玉清等人成立工具改革小组,改制追肥耧,提高工效50倍①汾阳市档案馆档案:贾家庄大队从改革农具入手搞机械化,档案号137-1-11-2。。这都是农民在具体的农业实践中发挥的聪明智慧与创新精神。从1958年始,贾家庄逐步由单一农业生产转向农、林、牧、副多种经营齐发展,开办“八大坊”②八大坊即粉坊、豆腐坊、酒坊、醋坊、油坊、饲料加工坊、碾坊和磨坊。,有力推动粮食产量稳增长,多种经营收入达到7万余元,占集体收入的17%,集体优势充分彰显。1960年贾家庄先后制作出了电动石磨、石碾、粮食烘干机等24种453件机具。1965年被国务院誉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呈现以粮为纲、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进入稳步发展轨道。
3.探索期(1965—1978年):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0世纪60年代,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孙泱参加山西农村社教后,撰写了《贾家庄农村调查报告》。孙泱在贾家庄考察调研过程中曾感慨,心目中理想的人民公社,这次在贾家庄找到了!当时农民收入很低。据山东泰安20世纪70年代的资料记载,200多个大队,工分值在两角钱以下,有100多个大队,工分值在一角钱以下……有的人家还要倒贴。在鲁西,有的甚至只有五、六分钱。那就是说,一个整劳力干一天的活,还赶不上老母鸡下个蛋。贾家庄农民一个月能挣45元左右,陪同参观的汾阳县委领导说:“这比我们农业局长的工资还高。”1979年,贾家庄粮食总产达到176万公斤,亩产突破500公斤,多种经营收入53万元,村民生活显著改善,被国务院嘉奖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村里还建起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所、澡堂等公共福利设施。
4.改革期(1978—1992年):统分结合双经营,亏我一个富全村
20世纪80年代初,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党中央提出加快农业发展25条措施[5]。1976年8月,26岁的邢利民接任村支书,成为该村的“领头雁”。1983年,包产到户浪潮席卷全国。面临改革关键期,一系列问题和压力摆在面前,贾家庄村怎么办?分不分?改革重担压在邢利民肩头,他凭着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不忍心把数十年积攒的集体家底全部分光卖净。任支书43年来,对邢利民最大的考验是在1983年,当时汾阳318个村,几乎都“土地下户”。人民公社已改乡镇。邢利民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不愿分田的村民占大多数。邢利民脑海里总翻腾着父辈日夜“治水改碱”的奋战场景,他想:“如把这大田再分成一块块,怎搞机械化?”
1983年夏,邢利民登门拜访作家马烽。马烽1956年曾挂职担任汾阳县委副书记,长期蹲点体验生活。1958年36岁的马烽在贾家庄完成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而后马烽根据下乡采访的治理乱石河滩工程典型,又创作《葫芦沟今昔》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当时多数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盘否定,不愿承认责任制后农民变富正是建立在前30年基础上。他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变样,许多住破窑洞、粗粮吃不饱的农户,住上宽敞明亮新房,白面大米吃不完,一部分人真的富了,但也看到不少缺乏劳力或致富无门的农民,解决口粮后仍贫困。1984年马烽到晋中访问承包果树专业户。带路村干部的车刚进村,路旁一老农站起身气愤地说“麻雀尽往闹处飞!”[6]坐在后面车里的马烽、孙谦真切地看到这幕,心头不禁一震。进村后群众反映过去干部下来访贫问苦,而今只找冒尖富户,这引起马烽深思。他认为中央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打破大锅饭体制确有必要,但是要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马烽“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只切一刀”的指点使他豁然开朗,经过反复思索,邢利民坚持认为,该改能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决不改,该“放”就放、不该“放”的绝不放,正式决定推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顶着外界质疑,贾家庄创造性地实行“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统分结合法,形成土地公有、分户承包、责权明确、联合服务的双层经营模式。党支部对1953亩自留田、口粮田和饲料田,按人口平均分配以户分散经营;对2148亩以生产商品粮为主的责任田,实行连片种植,按承包经营;对一家一户想办而难办的排灌、调种、耕耙、浇水、治虫、收割等作业项目,采取专业承包,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浇灌、统一调种、统一植保、统一收打,充分发挥集体优越性和个体积极性[7]。这也是贾家庄后来能够继续开拓发展前进的体制基础。
贾家庄村干部带头办企业,村支书邢利民第一个办起曙光塑料厂,打破“想富不敢富”的坚冰。1983年全村经济收入人均300元,在1986年实现了翻番。但是却出现了贫富差距,集体入不敷出,群众怨声很大。为此,村干部决定以“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的奉献精神,带头把自己经营的企业退归集体,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之路。面对创业中存在的挑战和困难,他们采取“母鸡下蛋”法改造集体企业,用“干部包办”方式管理企业,用“多劳多得”与“群众利益”兼顾的分配原则处理收益关系。
1986年,借力“一集中、五统一”的高起点,贾家庄村集体企业滚动发展,陆续兴办塑料厂、木器厂、农修厂、造纸厂、印刷厂、焦化厂、煤气灶厂、人造大理石厂、激光全息防伪商标等20余个项目。1990年,贾家庄村办企业发展到17个,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550万元。此后,经过不断关小、汰污、转耗、增绿,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养林牧、以林牧促农、以农稳工”发展之路。
5.转型期(1993—2012年):二、三产业占主导,生态绿色抓环保
1994年贾家庄决定上马10万吨特种水泥厂扭转村办企业发展困局。从1995年动土奠基到1997年3月试产成功,全村克服资金紧缺、技术缺乏、工程进展缓慢等困难。邢利民带头卖掉自己的小汽车,每天骑自行车吃住在工地。经过干部群众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水泥厂提前一年竣工,还节省了1000多万元的预算资金。1997年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4000万元。邢利民敏锐意识到贾家庄要持续发展,必须转向生态环保产业,于是投资2000余万元开工建设生态园。经过两年的建设,占地200余亩的贾家庄生态园开园迎客,仅2个月的时间内,生态园便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经济收入15万元。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饮食、运输、零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贾家庄村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随后,又建起生存拓展培训基地、四星级裕和花园酒店等,到2009年,贾家庄形成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集生态旅游、饮食服务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1/3。
6.兴盛期(2012年至今):“三产”旅游绿循环,共同富裕一面旗
进入21世纪,贾家庄步入多元发展快车道,文化旅游火爆,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单位,成为山西省乡村旅游的一匹黑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鼓励发展集体经济,相继实施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下派机关和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千企带千村,万企帮万户等一系列精准脱贫帮扶政策,全力解决农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8]。2012年后,贾家庄村史馆、马烽纪念馆、农业观光基地相继建成开放,进一步奠定文化旅游的升级基础。2015年,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6.5亿元。面对环保要求,贾家庄果断关停运行18年的特种水泥厂。这座厂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记录着贾家庄的奋斗史,标志着集体经济由工业经济跨入绿色经济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贾家庄开启“政治领先、酒业振兴、旅游升级、村庄改造、普惠民生、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主抓产业转型、“三产”融合、集群发展,经济社会和民生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结构更具活力、更有潜力、更可持续。
近几年,贾家庄在攻坚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时刻,依然紧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乡村文旅融合深度游、假日经济新业态、乡村振兴新路径。每年春节举办丰富的节庆活动,将乡村文化、民俗表演与美丽乡村夜景有机融合互动,有力激发乡村经济内在活力。新一代贾家庄人利用原水泥厂址改造成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与贾樟柯导演联手打造贾樟柯艺术中心,与山西传媒学院共建影视基地楼,不断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多渠道助推贾家庄绿色创新发展。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70多年来,贾家庄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当年一穷二白的小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个集体固定资产达10.2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2.83万元的幸福村(见图1、图2)。
图1贾家庄集体固定资产总额增长态势图
图2贾家庄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表
由图1和图2可见,贾家庄集体经济富民成效可喜。集体固定资产总额和村民人均收入两条线基本同向正增长,用铁的事实辩证地印证了1949—1979年平稳发展打基础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起飞猛进同样重要不可偏颇的科学道理,从本质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重要的是实践检验了在农村坚持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方向道路的正确性。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9]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配理论的前瞻性及其在实践中蕴含的巨大生命力。
贾家庄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基层党建根基,探索共同富裕目标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思考。调研从以下九个方面具体展开:
1.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制度优势。集体经济始终是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浙江嘉兴、福建龙德、贵州塘约、山东烟台、四川唐昌镇等地的经验均表明:“抓集体经济是组织部门的主业,村党支部不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失职缺位”[10,11]。
贾家庄是全国农业战线的排头兵、老先进,不论是建立合作社还是推广农业机械化,一直带头响应党的号召。1962年晋中地委推广贾家庄党支部工作经验,表扬贾家庄生产大队在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情况下,巩固集体经济成绩显著,是全区千百个党支部的一面红旗。1986年秋,党支部成立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统一组织协调全村的集体企业,支部书记任总经理,村委主任任副总经理,实行统分结合管理,形成发展集体企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组织领导和管理机制上保证集体经济行稳致远。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过困惑,他们坚信老一辈革命家陈云“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哲理,从基层实际出发,组织大家反复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最终出台符合村情民意的“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双层经营办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作风在基层的体现。
2.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12]。
当前许多农村的集体经济薄弱,核心关键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贾家庄村一没有矿产资源,二没有区位优势,三没有自然和人文景观,却一步步发展成为集体经济的标杆,关键是有历任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做群众的主心骨。概而言之,贾家庄的发展体现了“党组织领办的集体经济”“统分结合、三产融合”的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共享成果、服务群众”的集体经济分配机制。
(1)发挥支部领头雁作用
大雁群飞头雁领。贾家庄第一任支书贾焕星组织村民开展互助生产,发展副业增加收入,带动群众积极参加互助组,连年获得粮食大丰收,坚定了群众走合作化道路的决心。第二任支书宋树勋多次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带领群众发展多种经营,进行农具改良与机械化改革,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邢宝山坚持实事求是,带领群众“治水改碱”拔穷根,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邢利民43年艰苦奋斗创业,带领群众坚持走集体共富之路;邢万里大学毕业放弃省交通厅机关待遇的优厚条件,用创业新理念带领村民开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一名党员一面旗
贾家庄村提出“一个支部守好一块阵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多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党员干部“一岗三簿”考核制度,坚持做到活动评比“三结合”“四参与”“两对照”。支部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季度大观摩大检查大评比活动、每一年的誓师动员大会和评模表彰大会雷打不动,实现了支部工作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
(3)村务财务公开,主题活动为共同富裕凝心聚力
1988年,贾家庄在试行“六公开”两年后实行村务全面公开制度,主动让群众监督,增强支部工作的透明度,从制度上杜绝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从1994年5月始,贾家庄持续开展“树形象、举红旗、创大业”主题活动,并制订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3.坚持实事求是,集体经济循序渐进
贾家庄数十年立足本村实际,多业并举、多产并进、多措推进,螺旋式发展,形成多形式、多业态。
(1)久久为功,发展集体经济
贾家庄村历任党支部(党总支)都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制定目标规划,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套制度管到底。从《贾家庄经营管理一百条》,到“三包一奖”“四固定”“劳动定额”“评工计分”等,基本解决发展体制机制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共同富裕的不凡业绩。1987年初,邢利民身体力行,将塑料厂折价交集体经营。在他带动下,村干部全部献出个人企业,退出承包土地,集中精力为集体办企业、为群众搞服务。其具体办法是“利用老摊摊、改造小摊摊、抓住大摊摊、依托土摊摊”。1989年,仅煤气灶厂、焦化一厂、二厂三个骨干企业产值1600万元,利润170万元,上交村集体承包费80万元。此后,每年拿出企业留利的50%,“滚雪球”式扩大再生产。据统计,1983年至1993年十年间,全村铆足劲儿创办起20多个村办企业,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由最初50万元增长到5000多万元,增长100倍,而且实现了60%的劳动力长期稳定就业。
(2)多业融合,以支部领办+市场需求引导集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集体经济离不开产业支撑和集群发展。汾阳是中国清香型白酒发源地。杏花村、贾家庄一带因水质优良,高粱等造酒原料质优量多,改革开放后形成了杏花村——贾家庄沿线白酒产业集镇群。贾家庄白酒酿造选用晋中平原“一把抓高粱”为原料,所酿白酒莹澈透明。2017年起,贾家庄将“酒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贾家庄早在100多年前就有酒坊,发展酒业条件得天独厚,既主打酿造加工、酒类开发为主的白酒产业,又拓展生态观光、会务培训、休闲娱乐、餐饮为主的旅游产业,形成循环经济。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爱民情怀富民责任发展集体经济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面向新时代,贾家庄村党支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殷殷嘱托,把工作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群众的美好生活奋斗上。
第一,聚焦群众生活。针对弱势群体,贾家庄村照顾安排工作,保障其基本生活。针对村民的生活琐事,既有枫桥式警务室利用大数据为民服务,又有40多个联络员随时处理纠纷、解决困难。利用家庭竞赛、村民考核打分促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第二,聚焦共同富裕。贾家庄村始终坚持“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元富村”的共富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5.坚持发展产业,解决农村问题的物质基础
近几年,贾家庄抓住机遇,扎实转型,引进并兴办了许多新兴产业,形成建材产业、酿酒产业、绿色农业、旅游产业四大支柱产业。2019年5月,招商引资3.2亿元的观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开工,项目建成实现产值3.5亿元,能够解决500余人的就业问题。
6.坚持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
美丽中国,乡村必美。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着力点。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农村,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是先决条件。村集体先后筹资数亿元建成3条高标准文明街、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等,全村耕地渠、田、林、路四配套,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土地水利化、种植区域化、服务科技化。近年来,贾家庄拓宽改造了村内主干道腾飞路,为村民建起10幢居民楼,实现80%的村民进楼、20%的村民住特色小院的愿景;特色小镇试点、厕所革命推进、国家级卫生乡村的创建,实施清洁环保天然气免费安装工程,让每一位村民不出村享受到“城里人”的服务、过上了市民生活。
7.坚持治理有效,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贾家庄在村庄治理实践中,秉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准则,采取“一融合、双模式、三联动、四平台”的综治办法。“一融合”即全面深度融合;“双模式”指着力打造“网络+脚板”的基层双服务模式;“三联动”包括以和谐家庭创建为平台,以网格信息为载体,以义警义工为骨干;“四平台”即依托“公安网、雪亮工程、综治信息网、智能电子档案”,打造一体化管理的“智慧社区”系统。依托村警务室、多功能为民服务中心和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探索“服务群众不忘初心、矛盾化解不出社区、平安创建不离网格、综合治理不留空档”的村庄治理模式,全村实现“零上访、零案件”。
8.坚持初心使命,让社会主义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成为干部群众的精神支柱和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集体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1)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为使党组织建设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贾家庄提出“五变、五不变”要求,强调“领导方式变了,为村民谋事、服务的宗旨不能变”。通过“十上门”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密切干群关系。村党员干部认为干部不吃亏,老百姓就得吃亏,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干事创业始终围绕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集体经济铺就幸福路。2018年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景区接待游客突破230万人次,年旅游效益超过40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贾家庄村建起了老年日间照料活动中心,让全村65岁以上党员、70岁以上村民、200多名老年人免费就餐服务,安享晚年。
(2)“亏我一个富全村”的无私奉献品行
1986年贾家庄人均纯收入翻番,这本是件高兴事,可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邢利民在调查中却发现干部群众收入差距拉大。党员干部年收入1万元以上;村里能工巧匠也大把挣钱;但全村除14个理发、缝纫、小商品经营个体户年纯收入达3000元外,还有30%的农户收入不到1500元。生活最困难村民赵满全,原先给村集体养猪,猪场承包后失业,一家6口人仅靠7亩地为生,人均收入不到300元。邢利民越想越觉得不对,带着问题他到河南回郭镇、北京通县玉甫上营村外出考察。回来后他在支部大会上说:“如果干部只顾自己富,不去带领群众共同富,那咱就没有共产党员的滋味了!”“如今老山前线战士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喊出来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难道我们连亏我一个富全村的这点奉献精神都没有吗?”随后七名党员干部把各自的企业统统低价折给集体。1994年全村为水泥厂捐资54000元,村民义务参加工程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贾家庄发展的底气和动力。
9.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贾家庄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面旗帜,更是乡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一个典型缩影。1990年贾家庄户均收入2.2万元的占总户数的7.6%,8000元的占35%,6000元左右的占40%,5000元左右占18%。可以看出,当时贾家庄的收入差距并不大,除少数的个体户从业人员收入较高外,其余村民基本达到富裕小康水平。到2009年,5万元至10万元收入的占总户数21%,3万元至5万元的占60%,2万元至3万元的占19%,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收入差距。
由上表可知,x26,x27的VIF值均大于10,故该两项指标存在共线性,本文在Logistic模型研究中直接剔除该两项指标。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1.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农村承包经营权分户,确立了“两权分离”制度。但从长远看,一家一户小农自然经济不利于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加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统分结合”并没有得到贯彻实施,大部分农村的土地、农机、水利设施等生产资料基本被分,只有少部分农村保留了少量机动地、林地等集体资产。“统一经营就是依靠农户承包费、少量机动地和其他集体资产为农户提供服务。”[13]如果失去这些资源,集体经济组织就很难发挥“统”的职能。事实上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小,甚至造成“空壳村”,其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村集体经济家底薄弱,发展不平衡。例如,L县631个行政村,截至2019年底,477个村集体经济“破零”,占村总数的75.6%,1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万元以上,占村总数19.3%,仅有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底子薄,总量偏小,基层任务重,多数村没有或缺少经营性收入,造成村干部垫付、村委会借款拖欠而负债,不少村由于集体经济没实力,导致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集体三资管理混乱,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号召力一度受损。
二是党员年龄结构存在老龄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委基层办赴忻州调研推广原平市“乡乡照镜子,村村过筛子”做法,发现晋西北八县多数村集体经济空壳,党员老龄化。个别村甚至存在“七个党员八颗牙”现象。当前,农村50岁以上党员仍占一半以上,年轻党员干部普遍缺乏。贾家庄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过硬,党员男女性别比例和学历结构合理,特别是“九男一女”组成的两委班子成员整体年轻化,平均在48岁左右。其中,党委书记邢万里42岁,村委主任范玖深是“80后”,刚40岁出头。在实证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以8个党支部的160名党员为基数,分别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表2。
表1贾家庄村党员年龄结构统计表 (单位:个、%)
从表1、表2看,村党员年龄结构稍有老化,52岁以上占比61.24%,女党员平均年龄超55岁,30岁以下高学历年轻党员数量少。目前,他们正逐步推进集体产权改革,完善党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4]虽然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但陇南、闽西、太行、吕梁等革命老区的经济基础和集体经济底子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欠账多,部分山区干部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情绪,巩固扶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仍任重道远。所以,一定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系统性因病因疫返贫的底线。
2.对策建议
(1)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依靠基层党组织去推动落实,用党的领导保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就需要着力建强村级领导班子,选配思路活、想法多、敢试敢干的领路人,不断自觉提升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发挥“关键少数”的“领头雁”作用,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扶贫中,要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5]
(2)聚集优势资源,发展多种形式新型集体经济
必须立足本地潜在资源,将人力、土地、河流、红色文化等资源聚集起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确保粮食安全。贾家庄耕地3383.55亩,太阳能光伏发电“三田”流转2190亩,种植酿酒高粱1000多亩,其余为山西省农科院种子实验基地。他们依据多年根治盐碱地经验,又在海南购置数百亩土地开拓新发展空间。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关键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与品牌,把各自绿色生态资源等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让农民增收致富。
(3)发挥示范效应,提高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示范效应和脱贫攻坚的溢出效应,突出经营主体的功能作用,提升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随着乡村振兴政策执行中各类稀缺资源的不断投入,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可用资源和资产的总规模不断上升,城市资源通过“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和“资本下乡”等途径,不断加速流向农村。秉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考虑,这些资源通过联合、联营、公司+村集体+农户等方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提高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16]。2022年2月21日,由山西省社科院汾阳集体经济课题调研组策划、汾酒集团公司冠名播出的“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透视——壮大集体经济共创致富路”(上、下)两集在山西卫视播出,重点宣传了以贾家庄走共同富裕路为代表的一批集体经济典型。2022年7月8日,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播出“中国梦”十周年系列节目第一集《中国梦·共富情》,采访报道了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浙江嘉兴市大云镇缪家村、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致富路和发展经验,宣传介绍贾家庄等谋高质量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成功探索,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
(4)培育典型带动,共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富美家园
党的二十大召开,贾家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心更齐、步更快。2020年以来,汾阳市抓住党组织引领创办村级集体经济的“牛鼻子”,通过大讨论统一思想,投资5000万元成立汾阳市富民公司。在搞好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和“清化收”基础上,出台《汾阳市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23条措施》。各乡镇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集体经济。汾阳市辖区古浮图村全链条开展土地托管,田村利用兴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集体经济+个体入股模式发展乡村产业和旅游,中寨通过集体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汾农香”打造绿色农业品牌,西河村依托交通优势投资5.6亿元建设大酒厂。目前,县统筹分类推进,乡镇量身定做,各村一村一策一品一蓝图,量体裁衣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规划图已在汾州绘就,同时,一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农村蓝图也正在吕梁山下描绘。大家相信,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定能实现,中国农村的明天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定会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