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三维释读
——逻辑进路、理论蕴涵与价值意蕴
2022-12-13王新城
王新城,郭 建
(1.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2.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引言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实现初级现代化的目标,在初级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开启新的中级现代化目标就是“共同富裕”社会建设。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课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从研究成果看,有四种观点:科技创新论,如陈劲等(2022)从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的基本传导关系维度进行分析,提出科技创新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支撑[1];财税支持论,如罗志恒等(2022)基于财税改革的视角,提出改革完善个税及消费税、构建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体系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2];金融助力论,如薛启航等(2022)从总体富裕和成果共享两个维度,提出数字金融有利于促进总体富裕程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教育推动论,如李名梁等(2022)通过构建共同富裕与职业教育的耦合机理模型,提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4]。梳理上述文献可知,学界关于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对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单一性和具体性研究较多,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基于此,文章从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理论蕴涵和价值意蕴三个维度,构建“为何要共同富裕、何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价值何在”的逻辑理路,形成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在整体性和综合性视阈下阐明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路径。
二、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
1.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承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绘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中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实践路径等内容。一是系统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5],将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未来社会生产的目的。二是分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私有制是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制度性根源,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6]。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长期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使无产阶级始终处于贫困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7],达到资产阶级取得和巩固统治地位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会导致资本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手中,造成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财富上的两极分化,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三是科学论证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论证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实现的历史必然。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旧社会的痕迹”[8],仍存在着消费资料占有和分配的差别,还无法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完全意义上的共同富裕。经过漫长而艰巨的发展,当真正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时,使“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多的程度上得到满足”[8]的完全意义上的共同富裕社会就会实现。四是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富裕的理解超越了物质层面,将共同富裕内涵扩展为所有人的一切“合理需求”,蕴含着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五是深入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论证了共同富裕实现的两大基本原则。一方面要摒弃“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方式”[6],另一方面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
2.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的历史接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共同富裕的初步探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富裕的前提是让农民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为此,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方式进行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开启了以土地革命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税收政策,对富农由限制转为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解决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有效保障了抗战物资供给。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彻底的土地革命,通过“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政策措施,使解放区的贫困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稳定的收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改造生产关系等方式对共同富裕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不稳固性,通过实现合作化的方式,帮助农民向共同富裕方向迈进。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为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公有制基础。通过破除旧的生产关系,构建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方式涵盖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根基。在改造生产关系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立足国情,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推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优越性层面对共同富裕作出了新定位,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9]。邓小平从国情出发,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对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作出明确区分,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后富”的实践路径。在改革上,以农村改革为起点,逐步向城市改革推进,通过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破除了影响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开放上,优先开放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转移,形成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推进共同富裕。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道路;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新条件;将“兼顾公平”作为重要的分配原则,在“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中推进了共同富裕。进入21世纪,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通过实施科学的区域、城乡发展战略,在统筹发展中维护共同富裕;坚持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把共同富裕的内涵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创新性地拓展到精神层面,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3.现实审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下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着力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基本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制约共同富裕的重要障碍,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造成的贫富差距问题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破解的难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是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因素。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多种文明协调发展,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已经刻不容缓。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基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把握影响共同富裕的关键要害,以完善的分配制度为抓手,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开辟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一是解决相对贫困的因应之举。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还有相当比例的人数刚刚摆脱贫困,甚至面临着随时返贫的境遇。从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看,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富裕社会是一个可逆的社会形态,根除相对贫困是世界级难题。只有以消除相对贫困为目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0],才能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二是对宏观经济变化的必然回应。自2010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面临着下行压力。从国内看,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原有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从国际看,受美国贸易战等复杂形势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表明,要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继续做大做强经济发展的“蛋糕”。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等方式为内需增长奠定基石。三是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11]分配不公引发的各种矛盾风险亟待防范和化解。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完整的防范化解各种矛盾风险链条。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定阶段的历史任务。“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先后衔接的两个阶段。全面小康建成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12]这一创新性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这就要求,中国式的现代化要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即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力“质”的飞跃、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完善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共同富裕的实现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状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3]
三、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蕴涵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包括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在内的完整科学体系。
1.内涵特征
(1)整体性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理想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4]。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面”覆盖的范围是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16]。这里的“共同”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这里的“一个都不能掉队”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覆盖面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以及各个特殊群体,是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全局上的整体富裕,而不是部分地区的部分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同富裕涵盖对象的全面性,是覆盖每一个人的共同富裕,是每一个人参与的共同富裕,是全面覆盖和全面参与的辩证统一。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不是少数人富裕或者部分地区富裕的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绝对平均的无差别富裕,而是包括全社会所有人在内的整体富裕,是发展成果的全民普遍共享,是发展福利的全国整体性增进。
(2)全面性特征:共同富裕是全方位发展的富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物质贫乏。因此,富裕通常被人理解为财物富足。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7]“富裕”是指人对财富的占有,是对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共同”是指人对财富占有的方式,是对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共同富裕既是生产力问题,又是生产关系问题。共同富裕不单是财物富足,而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内容的全面富裕,是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才能”[5]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1]。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涵盖范畴的全面性,不是片面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富裕,涵盖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3)共建性特征:共同富裕是共同奋斗创造的富裕
全体人民是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5]共同富裕不是“坐等”富裕,不是搞“大锅饭”,而是要营造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环境,鼓励全体人民通过勤劳智慧致富。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扶贫与“志智”双扶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志气和智慧,让广大贫困群众依靠勤劳智慧改变贫困面貌,使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充分说明,共同富裕是奋斗创造出来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全体人民是主要的参与主体与共享发展主体,要激发全体人民的内生动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建中人人参与,在共享中实现人人享有。
(4)公平性特征: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的富裕
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原则。对共同富裕来说,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邓小平曾讲:“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16]这说明,公平正义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原则,没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将难以实现。公平正义是包括权利、机会、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公平。公平正义不仅强调物质财富分配的伦理道德合义合规,还强调各方面权力和利益的合规合理。共同富裕是“异中求同”的公平富裕,要坚持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将公平正义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城乡、区域、行业、人民的共同富裕。受地理环境、发展历史、资源分布、能力禀赋等诸多因素影响,城乡、区域、行业和人民之间的收入差别决定共同富裕路径的差异。因此,在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发展的普惠性和共享性,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行业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基本原则
(1)坚持勤劳创新致富原则
在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谁来创造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将全体人民勤劳创新致富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深刻回答了“谁来创造财富”的问题。共同富裕是靠全体人民勤劳创新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靠“均贫富”均出来的。勤劳创新致富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创造主体身体和头脑的勤快;另一方面是创造主体具备创造财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按照新发展理念,根据现实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精准培育创造主体的勤劳创新致富能力,增强创造主体的致富本领。在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全覆盖、用现代科技文化资源给创造主体全面赋能,帮助创造主体克服“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实现共同富裕的勤劳创新能力,这是阻断贫困世代传递的治本之策。
(2)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原则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促进效率和公平的统一,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公有制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防止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和现实生产力发展需要,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前所未有的伟大创造,实现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使市场效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活力。
(3)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共同富裕之所以是一项复杂工程,主要因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造成此类差异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等因素,也有文化教育等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从根本上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新的历史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在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等不得”与“急不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等不得”,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要尽力而为,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不能拖拖拉拉。实现共同富裕“急不得”,因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把握系统的目标性和关联性,又要把握系统的差异性和动态性,要在充分尊重世情国情党情和共同富裕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新变化,运筹和驾驭复杂的致富局面。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复杂性难题。因此,要量力而行,坚持原则,做到耐心和实效的统一。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同富裕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形态,是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的历史进程。因此,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5]这一论断指出了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的过程性特征,强调了循序渐进原则的重要性。在时间进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5]共同富裕不是“坐等”富裕,不是搞“大锅饭”,而是需要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的富裕。全体人民既是共享者,又是共建者,要在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积极作为,通过勤劳智慧致富,而不能“躺平”,成“懒汉”。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共建共享理念指导下,广大农民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扶贫与“志智”双扶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志气和智慧,广大贫困群众依靠勤劳智慧改变了贫困面貌,实现了广大贫困群众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
3.实践路径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动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起点。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需要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融入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党的全面领导密不可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是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发展目标、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人类历史高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把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全领域,覆盖到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全方位,贯穿于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从历史实践上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党。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诸多环节、诸多层面。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有效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保证共同富裕政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一以贯之地把共同富裕远景规划变为现实成果,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行稳致远的政治保证。
(2)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可以充分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持续做大做强“蛋糕”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一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创新发展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动力。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破除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体制机制关卡。协调发展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方法论。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全面、协调、公平的富裕。绿色发展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追求。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开放发展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开放的发展环境。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发展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人民取向。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全民共建共享。二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方面,要坚持“三去一降一补”,解决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为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宏观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配套优势,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三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在立足国内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引领国内大循环提质增效升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提供强劲底蕴。另一方面,要持续扩大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分工和产业协作,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同繁荣发展。
(3)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做大“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分好“蛋糕”和分享“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也要分享“蛋糕”。要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第三次分配中注重共享,逐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见图1)。一是发挥市场在初步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初次分配是根据市场竞争原则进行的要素分配,这有利于把“蛋糕”做大做优。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发展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现阶段中国财富分配在区域、城乡、阶层和行业等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发挥市场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的资源配置作用,实现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的发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初次分配在构建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破除分配环节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藩篱,促进社会公平并充分释放各类要素潜力,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初次分配要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两个同步”。二是要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精准调节作用。再分配以政府为主体,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有利于切好分好“蛋糕”,为共同富裕提供保障。在分配过程中,政府要从“人的发展”角度构建共同富裕的实施框架,充分发挥政府在税收调节、转移支付等方面的调节效应,实现社会公平。税收方面,要优化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完善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政策;转移支付方面,要提高民生支付比重,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保再分配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富民导向作用。按照自愿性原则进行的第三次分配,分配主体是社会大众,分配内容包括货币捐赠、实物捐赠、志愿服务等慈善行为,分配范围包括教育、医疗、环保、文化等诸多领域。第三次分配强调的是责任,是“先富”带动“后富”的集中体现,是由“社会之手”带动更多群体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造血”,对再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实现对社会资源再次分配,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均衡发展。
图1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4)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奠定民生基础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多次强调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和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教育体系。教育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通道,既符合摆脱贫困的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富足需求。面对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需求,党和国家及时回应人民诉求,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性与教育发展的多样性,着力普及优质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有效保障教育公平。二是完善和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影响收入分配的最直接因素。党和国家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创业。三是完善和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党和国家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将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与区域均衡分布,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完善和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减少突发性损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实现老有所养。通过推动基本医疗保险更广范围的覆盖,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减轻人民群众因看病难带来的经济负担,着力解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难题。通过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兜住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弥补社会保障服务短板,使弱势群体生活得到帮扶。
四、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践的基本遵循,为解决世界性贫富差距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
在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科学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价值定位上,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价值定位。在内涵特征上,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整体性特征、全面性特征、共建性特征、公平性特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科学认识。在实践路径上,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现共同富裕两大基本原则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党对共同富裕工作的全面领导、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原创性论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推动了以效率和公平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对指导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提供基本遵循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践的基本遵循。一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明确了新路向。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破解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的问题,破解实现程度的非均衡性问题,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形成了系统的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建共治共享明确了基本路向。二是明确了共同富裕人民性的新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永恒主题和价值旨归。在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始终将维护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深刻回答了共同富裕“为了谁、依靠谁、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全方位贯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宗旨。三是为共同富裕路线图进行了新谋划。在战略部署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安排,细化了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从过程论层面厘析了“共同富裕将经历何种阶段、如何把握不同阶段具体任务”的问题,从时间维度上为高质量共同富裕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完整勾画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
3.为解决世界性贫富差距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的共同富裕发展模式提供了中国智慧。解决贫困问题是世界级难题。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从全面性、整体性、共建性、公平性等维度全方位地阐释共同富裕的内涵,超越了西方理论仅从经济维度片面化的理解,克服了西方“现代化陷阱”,彰显了中国的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方法论上,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视角、在解决矛盾中强化问题导向、贯彻个体与总体相统一的逻辑,凸显了共同富裕思想的针对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弥补了西方理论实践效用不足的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在价值上,中国将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格局中进行考量,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制高点阐释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彰显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人民性。在引导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突破了西方发展模式,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模式,拓宽了全球贫富差距的治理视野与路径,为世界治理贫富差距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