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语新用研究
2022-12-12朱国祥,麻红芬
朱 国 祥,麻 红 芬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语言社会中,利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交流。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传递信息、实现人际互动的重要功能(1)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8页。。在实际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言语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言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词汇的变化速度一般快于语音、语法的变化速度。由于语言生活纷繁复杂,新词语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新词语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指称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新词语或产生新义的原有词语。”(2)惠天罡:《近十年汉语新词语的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4期。“不应该仅仅限于新词形,也应包括旧词形所包含的新意义。”(3)赵克勤:《论新词语》,《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包括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学者们通常将它们概括为‘新词新义’。新义新用是已有的语言形式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4)段晓平:《<现代汉语词典>对新义新用的处理》,《辞书研究》2009年第5期。吕叔湘先生早在《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一文中呼吁学界要广泛关注新词语。(5)姚汉铭:《新时期新词语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3年第4期。学界如于根元等(6)于根元:《读<汉语新词新义词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梁兵:《从新词新义看社会变异》,《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郭丽君、于根元:《新词语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3期;王铁昆:《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周一民:《新词新义的收录与规范》,《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王云路:《试说翻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理据》,《语言研究》2006年第2期;谭学纯:《“义位↔义位变体”互逆解释框架——基于<现代汉语词典>5~7版比对的新词新义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17年第4期。学者对新词语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如词典收录新词、新词语反映的社会变异、新词语的产生与发展、新词语的特点等。
词语的出现伴随而来的是对词语的使用。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带有主观性,将词语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动,来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词汇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是语言系统中变化最快的部分。其中,词语新用是词汇变化的表现之一。学界关于词语新用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分析具体词语方面上(7)宗守云:《“老”缀新用》,《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周根飞:《谈网络翻新词语“槑”》,《修辞学习》2009年第3期;孙宝新:《“打卡”新义新用》,《语文建设》2018年第25期;陈颖、李金平:《从“刷”新义产生的路径和机制看新词语产生的认知理据》,《语言文字应用》2020年第1期;刘佳:《说“雷”——兼谈某些新词语的使用心理》,《修辞学习》2009年第2期;叶蕴、孙道功:《从“真香”的适应性调整看新词语句法模的新变化》,《语言文字应用》2022年第3期。,较少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词语新用的现象较为繁杂,原型范畴理论可对其进行归类、提供理论解释。郑银芳对原型范畴理论进行总结,认为一个范畴“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他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原型、其他成员及边界”。(8)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20期。范畴里各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结在一起,其中具备该范畴最多特征的为原型(典型成员),具备特征逐渐减少的为非原型(其他成员)。原型不仅具有典型性、普遍性,还具有时代性。如游玉祥在其《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中说:“人的感知受制于客观现实,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同一语言载体所指客体的原型感知必定不一样。”(9)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范畴随时代变化而原型感知不一。
结合原型范畴理论和已有研究,这里将词语新用定义为:词语新用是一种语言使用者利用已有的词表达新义的语用现象。已有的词进行新的使用,使其或通过聚合方式出现在常规搭配形式当中,或出现在新的语境当中,或与其他词组合,表达新的意义,从而增加表达效果,使人们能顺利理解并接受。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原型的鉴别也不相同:根据使用频率标准,可将常用形式(音、义)视为原型;而根据词语意义产生的先后及关系标准,则可将本义视为原型。一般地说,词语新用有谐音转用、弱化原型词义、作为词素构成复合词表达新义等几种情况。
二、谐音转用
谐音转用是指人们在说某句话时,在话语(往往是常规搭配中)的某部分不使用常用的、人们习以为常的词语,而转用音同音近的其他词语。在口语理解中会产生歧义,但在书面语中可消除歧义,结合具体语境可表现出话语的机巧精妙,诙谐幽默,从而提高语用效果。一个汉语语音中,常常包含多个词,如语音“dì”包含了“地、弟、蒂、递……”等词,可将“dì”归为一个同音词范畴。就“谐音转用”来说,其原型义应放到原常规搭配中确定,即在最小范围的上下文语境、词际语境中确定。如“cǐ dì bù yí jiǔ liú”属固定短语,其中的“dì”原型为“地”,指地方、场所,是方位词。结合具体特定的语境,语音“dì”可以指“弟”,在谈论某坏掉的花蒂时可指“蒂”,在土地买卖指某块土“地”,在如今快递发达的时代可指某快“递”物件。在这个固定短语中,常规搭配义是原型义。因此方位词“地”是原型,其他都是非原型。谐音转用可看作一种特殊的原型范畴表现。例如:
(1)一女生看到室友在洗很多的衣服,便发出感叹。(10)文中所有的例句,有出处的已标注出处,未标注的皆为笔者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的语料。例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听话者可以不止一个,且说听双方处在差时对话中,听话者未作出话语回应也实现了对话。
A:这么多衣服呀,好辛苦啊!
B:是嘞,今天是我大洗的日子。
(2)一备孕女性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说自己通过哪些努力成功怀孕,于是希望自己沾沾好运。
A:在备孕中,希望顺利。
B:祝你好孕。
(3)瘦身贴商家打的广告。
A:轻松一贴,健康享瘦。
B:……
(4)深夜网上某博主的美食视频分享。
A:睡前一定要吃宵夜,这样才不会做饿梦。
B:……
(5)两女生在谈论《小时代》中顾里说的“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一人觉得顾里说得对,另一人感到惊讶。
A:你好现实呀!
B:这就是社会呀,一切都要向钱看。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6)某鞋店五一假日促销广告。
A:五一放价,全场60元起。
B:……
(7)某女生被问到接受不了男朋友穿什么时,说不喜欢男朋友把衣服扎在裤子里。而在场所有的男生都是这样的打扮(综艺《口红王子》)。网友对此进行评论。
A:哈哈,集体躺枪好尴尬啊。
B:我怎么觉得笑果很好。
(8)老板拜托小李把公司打扫一下。但小李没有丢垃圾,于是第二天老板问小李。(知乎段子)
A:为什么你把东西整理好了,却不把垃圾清理掉?
B:因为我帮理不帮清。
(9)一人问自己朋友在做什么兼职。
A:你最近在做什么兼职呀?
B:我在做零食工,吃东西也能赚钱。
(10)一高三男生晚自习给篮球放气,声音太大引起老师注意。老师询问之后,另一男同学接过话说不能放弃。
A:干什么呢?
B:我在放气。
C:距离高考只有30天了,怎么能放弃呢!
一般地,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11)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在词语新用的口语交际中,语言发送者首先使用语音将词语组合进行编码并发送,接收者听到语音后首先反应的是该语音常用的词语形式。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在同音范畴当中正确选择发送者所发送的词语形式,从而理解语言发送者言语的意义。例(5)“向钱看”的传送与接收过程为:
图1 “向钱看”的传送与接收过程
以上例子是在同音词范畴里进行选择,对词语某部分进行谐音转用。其中,“dà xǐ”的语音原型为“大喜”,“hǎo yùn”的语音原型为“好运”,“xiǎng shòu”的语音原型为“享受”,“zuò è mèng”的语音原型为“做噩梦”,“xiàng qián kàn”的语音原型为“向前看”,“fàng jià”的语音原型为“放假”,“xiào guǒ”的语音原型为“效果”,“bāng lǐ bù bāng qīn”的语音原型为“帮理不帮亲”,“lín shí gōng”的语音原型为“临时工”,“fàng qì”的语音原型为“放弃”,等等。谐音的转用,可以达到用趣味方式表达出语言使用者言语真正意图的效果。通过以上谐音转用的例子可以看出,对语音的常规搭配形式的某部分进行替换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一是替换上的词与替换下的词要音同音近;二是两种搭配表达的意思至少在某方面存在相似性。如“此地不宜久留”与“此弟不宜久留”,“地”与“弟”音同,表达的意思都是指某……不宜久留。“向前看”与“向钱看”,“前”与“钱”音同,表达的意思都是要朝……看。词语、句子某处做了改动,词句表达出新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及魅力。
三、弱化原型词义
词语意义有理性义和色彩义之分,也有理性义与色彩义结合等意义承载方式。在词语新用的过程中,词语意义的表现呈现出范畴化的特征,可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出原型与非原型。在词语意义范畴中,将某一词语的意义进行完全表达的为原型,对词语意义未进行充分表达的为非原型。
(一)贬词去贬
由于原型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人对词语所承载的意义感知不一,对词语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因而贬词去贬是指在此用法之前,人们对该词语的含义理解具有贬义色彩,在这里对原型词义做了感情色彩方面的弱化,只保留了贬词的理性义而删去了贬义色彩。
(11)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谈地方财政。(《中国青年报》2022年03月12日03版)
A: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
B:……
(12)一男中学生头发太长被学校要求剪短。剪成之后和同学讲述理发店的难找。
A:今天去剪头发啦?
B:你是不知道有多难。我找,我找,我找,我经过多次的拐弯抹角,才终于发现有家发廊。
(13)在小说、诗歌中常见的人物自述的情况。
A:我是个很庸俗的人,别人对我怎样,我就怎样对别人。
B:……
话语中的“铁公鸡”、“拐弯抹角”、“庸俗”原型词义都有贬义性。“铁公鸡”多形容一个人的吝啬、一毛不拔。在此处使用意指地方政府在对“钱”的使用上,只能用于人民,不能用于人民之外;“拐弯抹角”多指说话、做事不直接,此处表示理发店地理位置的偏僻,曲折难找。从词语意义来看,“拐弯抹角”本义指行走路线不直,在这里偏离词语的常用义,贴近词语的本义使用;“庸俗”多形容人的平凡与粗鄙,此处含有平凡之义,旨在表达此人物和其他人一样具有普通的一面。
(二)词义轻化
词义轻化是指在词语使用过程中,对词语意义表示的程度进行了削弱。这涉及到词义的轻重问题,在这里指的是原型词义重,非原型词义轻,在具体语境下使用的词义表示程度比原义表示程度轻。如“以毒攻毒”,原指用毒治毒,无论是药还是病,都对身体有危害,毒性很大。例(14)中便秘伤身,泻药也伤身,用“以毒攻毒”来表示有伤身体的治疗行为,但泻药的毒性小于毒药,从而削弱了“以毒攻毒”的程度。例如:
(14)一人便秘好几天,各种治便秘的方法都试了,还没好转。其一室友便提出吃泻药治便秘的建议。
A:便秘好几天了,吃什么都不管用,难受死了。
B:你要不吃泻药试试?以毒攻毒。
(15)两个人打热水泡脚,一个人用的水很少,另一个人用的水很多。于是用水少的人就这样感叹。
A:泡脚咯。
B:哇塞,你的爱脚真的是“富足”呀!
(16)相亲三男三女,前面两个男生选了比较漂亮的女生,只剩一个最丑的女生。因此轮到最后一个男生时已经没有选择,便发出疑问。(小品《非诚不扰》)
A:三号男嘉宾请进行选择。
B:主持人呐,那我是不是死路一条了?
例句中,“以毒攻毒”、“富足”、“死路一条”的表义程度比原来的程度轻。“以毒攻毒”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恶性疾病。例(14)中,用“以毒攻毒”来表示用泻药治疗便秘的伤害身体的行为,这种治疗方案具有的毒性比原义的毒性小;“富足”指物质、精神等方面的丰富充足。例(15)中,“富足”指在用水量方面得到满足,形容感叹者对用很多水泡脚的羡慕;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死路一条”所在的例句多表示做某事失败后只有灭亡(生命灭亡、社会灭亡、经济破产等)的结局。(12)详情见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2022-9-16。例(16)中,三号是最后一位进行选择的男嘉宾,面对剩下的一个最丑的女嘉宾,用“死路一条”形容自己无路可走,增强情感表现力。
无论是贬词去贬,还是原义轻化,都对词语的原型意义进行了弱化,在某些方面减少了表现。词语意义因使用表达的意思有差异而形成了一个词义范畴,包括原型成员与其他成员,如“铁公鸡”多比喻非常吝啬的人,只管自己,不管他人,为原型。例(11)中,去掉贬义色彩,表达的是地方政府只能管人民,只能将钱用在人民需要的方面,不能用在其他的方面,为非原型。“以毒攻毒”原义指用毒治毒,在例(14)中,指用有伤身体的东西来进行治疗,减轻了词义。
四、作为词素构成复合词表达新义
利用词的原型词义即本义引申得来的次原型词义,与其他词组成复合词表达新义,且不同组合的相同性出自一个词语组合模式。作为词素构成复合词表达新义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原型的时代性。这种新用一是词义发生的原型裂变。“原型裂变是指在一个词义范畴的原型的基础上经由裂变产生了更加具体的次原型,而原型与次原型之间以某些相似点联结在一起。”(13)彭燕妹:《论现代汉语中“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第2期。二是词语模表现出的原型性。李宇明先生说:“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当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14)李宇明:《词语模》,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使用这种方法的有“X控”、“X王”、“X货”等。
(一)X控,如“衬衫控”、“大叔控”、“颜控”等
(17)“这么喜欢穿衬衫,真不愧是个衬衫控”。
(18)“她可能是个大叔控”。
(19)“我稍微有点颜控”。
《说文解字》解“控”:“引也。从手空声。”(15)许慎撰,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69,719页。解“引”为开弓也(16)许慎撰,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69,719页。。可知“控”的本义为开弓。开弓与手有关,手可控制弓。“由开弓的操控弓、矢引申为‘抓紧、控制’。”(17)张学贤、吴克强:《古代汉语常用五百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第235页。“控”的主体主动性过强导致事物的吸引力超过主体的控制力,从而逐渐失去控制,变成“受自己所迷恋的事物的控制”。“X控”作为词语模,“X”为模槽,“控”为模标。“衬衫控、大叔控、颜控”等是“X控”词语模的具体使用。因此,“控”的现代义作为次原型词义,“衬衫控”等“X控”形式是次原型里的具体成员。“X控”的词义引申路径图示为:
图2 “X控”的词义引申路径
(二)X王,如“孩子王”、“游戏王”、“卷王”等
(20)“婆婆妈妈的孩子王”。
(21)“他是个游戏王,什么游戏都玩得很好”。
(22)“你这个卷王,一天天都泡在图书馆里”。
“王”原型词义为天子、诸侯或最高封爵义,由其在国家的地位最高、在所统治的地域地位最高、所处的爵位最高引申为某群体的首领,“某群体的首领”具有带头作用,引申为“在某方面很出色、拔尖的人”之意。“孩子王”很受孩子群体的喜欢,“卷王”在学习上很用功,“游戏王”在玩游戏方面很厉害。“X王”作为词语模,生出“孩子王”、“游戏王”、“卷王”等词语。“X王”的词义引申路径图示为:
图3 “X王”的词义引申路径
(三)X货,如“吃货”、“饿货”、“二货”等
(23)“我是个吃货”。
(24)“饿货,来条士力架”。(士力架广告)
(25)“你这个二货”。
“货”原指“财物”,古代最初的经济行为是以物易物,因此将财物进行交换引申为“买卖”,通过买卖得到“货物、商品”,将货物、商品买到之后归属于自己,引申为“自身具有的某种属性”。“吃货”表示一个人具有能吃的属性,“饿货”表示一个人具有容易饿的属性,“二货”表示一个人具有愚笨的属性。“X货”作为词语模,生出“吃货”、“饿货”、“二货”等词语。“X货”的词义引申路径图示为:
图4 “X货”的词义引申路径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认为:作为词素构成复合词是对原型词义的层层引申、层层裂变,通过词语模框架具体变化而成,即形成了层次范畴。上位范畴是原型词义,基本层次范畴是由原型词义引申而来的次原型,下位范畴是次原型的具体使用情况。如“货”一词,意义上表现为“财物”作原型,“自身具有的某种属性”为次原型,“吃货”、“饿货”、“二货”等为次原型的具体使用;形式上表现为词语模作原型。根据“X货”,知“X”为模槽,可加入其他词,“货”为模标不变动。综以上语料可知,作为词素构成复合词表达新义的方法表现出很强的构词能力。掌握“X控”、“X王”、“X货”等原型词义裂变形成的层次范畴,与其词语模特点的复合形式,可以构成其他的新词。
五、词语新用的原因探析
词语新用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将已有的词“吃”与“货”搭配组合成“吃货”一词刚出现时,很多人对其意义存在迷惑不解。但当人们明白其意义后,就对其有了很强的兴趣,使用频率大大增加。现“吃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词语新用能够广为人们所接受,跟说话者、听话者、语境等相关。在具体语境下,说话者出于成就动机、趋新心态对词语进行新用而恰当表达,并使听话者能够准确理解词语。
(一)词语新用的机制
词语新用展现了一条机制,大致如:说听双方处在交流的状态中并拥有确定的交谈主题。交流形式不限,即时的如面对面交谈,差时的如文字阅读、视频观赏等。其中,一方根据主题或者对方的话语,在大脑中寻找词语组成能够表达自己意思的句子并进行使用。另一方听到语音消息或者看到文字形式后,首先对话语或者句子的某部分联想到该语音的常用形式或该文字的原来形式。随后根据具体语境可理解说话者表达的确切意思,将语音或文字形式转换为相应的词语。从而使说听双方在交流上达成一致,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对话链(如图5所示)。在词语的表达使用上,说话者或对词语的语音形式、或对词语的词义表现、或对词语的构成做了改动,使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得到恰当表达。听话者对语音形式、词义及词语组合进行新理解和接受,使其能准确理解说话者言语的真正意图。词语的新用不仅是对言语活动的创造发展,也是对词语传统表现形式的打破,让对话双方达到事半功倍的交际效果。
图5 词语新用机制
(二)成就动机的驱动和趋新心态的影响
周晓虹先生说:“成就动机是对成就的欲求。……一个人的成就动机高低的标准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权力和声望,即不在于他实际取得的成就,而在于他是否追求和努力实现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在于他是否渴望成功和超越他人。”(18)周晓虹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6页。一个人对词语进行新解新用,可以说是受成就动机的驱动,旨在追求对词语的正确使用并且得到听话人的认可。说话者在成就动机的推动下,对词语进行新用,以谐音转用等方式表达,可以更加形象鲜明地说清问题,提高表达效果,使言语交际更加生动、充满趣味。如上文所说的“富足”、“铁公鸡”,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是合适的,说话人使用这个词语表达出自己此刻的想法,而听话人也明白说话人用“富足”、“铁公鸡”所传递出的信息,让对话在理解上达到一致。
受说听双方的影响,即一方趋新和另一方善于接受新事物。一方趋新,因特殊的语言环境,对词语的新解新用等新的语言现象有着敏锐的感知。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将词语进行新解新用,同时又有乐趣相结合。王铁昆关注了人们对词语的创新和使用上的趋新心理。这种心理有几种表现:一是对新事物的敏感,二是热衷使用新产生的信息量更丰富的词语,三是对外来词的引进、借用。(19)王铁昆:《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语文建设》1988年第1期。一方善于接受新事物,不受传统表达形式的束缚,能够依据说话者的意图而有相应的理解。词语新用在一定的人群中可以接受、使用,就可以承认其用法的合理性。如“吃播”、“网红”等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风靡一时。
(三)具体语境下表达的恰当与理解的准确
索振羽先生说:“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言语交际有成效地进行(即说话人恰当地表达话语意义和听话人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必须依赖言语环境。”(20)索振羽编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页。王建华等人对语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将语境分为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言外语境。(21)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7页。言语交际不仅受情景、上下文的影响,还受社会背景、对话双方的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只要是对交际产生影响的,都是语境的涵盖范围。在实际运用中,语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说听双方更好地表达、更好地理解话语,使交际有效地进行。在“今天是我大洗的日子”例句中,双方交谈主题是洗衣服,说话者通过谐音转用,将原有的语音形式“大喜”换成“大洗”。结合具体语境,听话者能够顺利理解为“大洗(衣服)”,既有谐音趣味,又使说听双方在理解上达成一致。如果听话者不能理解是在说洗衣服的“洗”,就会真的以为今天有什么喜事,从而让对话双方在交际上不能达成一致。这种幽默型词语新用在开明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能被接受,如“长大拔了父亲的氧气罐”,通过语境辅佐,不会被理解为真正不孝及忌讳之事。
六、结语
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中对名称和被命名的东西之间的关系说:“我们在听到该名称时便在心中唤起被命名的东西的图像;把名称书写在被命名的东西上;或者是在指着那个东西时发出那个名称的读音来。”(2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航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7,47页。在对“游戏”的共同性探讨中,“你将看不到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甚至一整套相似之处和亲缘关系”,(2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航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7,47页。即“家族相似性”。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的词语新用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并为其所归纳整理的内容提供依据。原型拥有该范畴中最多的属性特征,每个范畴里至少存在一个原型,原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无论是谐音转用、弱化原型词义,还是作为词素构成复合词,都通过相似性聚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类型。同一类型之间具有相似性。“临时工”与“零食工”都表示是什么类型的工作,“以毒攻毒”表示用什么治什么,“货”的词义演变以及“X货”衍生出的具体词语表示某主体在某方面具有的属性等都具有相似性。通过层次范畴,每种类型可作为基本层次范畴,聚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共同的上位范畴。
语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我们时刻处在语言生活当中,词语的使用是词语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有的词重新得到广泛使用,如“王”、“货”、“控”等。掌握了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词语新用的几种情况,可以相应地对原词原句进行变换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对词语新用现象进行归纳,掌握其规律,可适时对词语进行预测。周洪波提出词语预测的两个方面:“一是推测那些潜在的词语如何显现,……二是测定那些已经显现了的词语怎样发展变化。”(24)周洪波:《新词语的预测》,《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2期。例如,掌握了“王”的新用新义,我们可称有出色砍价能力的人为“砍价王”,称拥有超多人气的人为“人气王”,等等。
词语的新用在产生之初,较少为人们所接受、认同。但随着新闻媒体的传播等,在大众生活中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词语新用便立足了脚跟。因此,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词语的新用,是语言学贴合社会发展的一个表现,可以展现出词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