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2-12-11吴晓东
吴晓东
2020—2021年度,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研究生讨论课“现代中国小说经典研究”,本专辑收入的文章即是同学们在期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这门课程的设计首先是有感于研究生已经较少认真阅读文学经典这一现状,想利用讨论课的方式提供一个解决文学经典阅读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试图激发同学们思考一些相对重大的议题,比如:文学经典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承担着怎样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经典有着怎样的塑造国民的力量,对整个人类的未来而言,文学作品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引导同学们重新阐释从各个层面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自我想象与精神认同的经典小说作品,理解为什么是文学经典塑造了国民,每部小说经典都是怎样在讲述一个个所谓的“现代中国故事”。从而理解小说经典在塑造现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方面的作用,启迪研究生通过对经典的研读去触摸、进而传承现代中国自身的传统,理解现代文学经典与中国人今天的生存现状的相关性,把现代小说经典理解为认知20世纪乃至今天的21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
这门“现代中国小说经典研究”也是我申请到的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项目,立项类型是“创新能力建设”。因此在理念设计方面,这门课也多少承担着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使命。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带有方向性和总体性的方针大计,但如何落到实处,却依赖于具体的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这门课所设计的小说研究的方法论,是力图把小说文本形式的诗学分析与现代历史语境相结合,体悟“文本的历史化”与“历史的文本化”的对话与融通,最终落实在对现代小说形式的具体分析之中,在历史与文本的互动中重新为现代小说解读出新意,从中锻炼所谓的创新能力。
在集体讨论和论文写作环节,同学们比较自觉地致力于把形式研究和历史语境相结合,一方面尝试从文本形式和审美角度切入;另一方面,又试图在解读中带入更有历史况味、情感浓度以及哲理深度的新的观照视野,从而把社会历史的面向带入文本,具体探究小说中的主体建构、性别叙事、远景想象、情感政治、权力与认同、疾病与疗愈书写、社会分析与文学表达、“转述”与“回忆”的诗学等议题。同学们尽可能地寻求把带入的社会历史视野内化在对文本形式的分析之中,避免仅仅提供一个外在于小说形式的历史解释,避免历史决定论对文本形式的粗暴入侵,进而也就避免了落入僵化而单一的思维模式的窠臼。
同学们最终倾向于理解的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是被小说加以形式化的历史,是内化于文本形式中的历史,是真正决定了文本形式和文本内文学图景的具体生成的历史形式。而对这种历史与文本形式之间复杂而辩证关系的深入探究,也构成了对创新思维和理论能力的真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