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高效课堂

2022-12-08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史崇文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案太阳内容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史崇文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教学要点。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难度太大,学习效率低。这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地球运动”之所以难度高,主要在于其内容较为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认知范围,而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与推理能力。为了改善此种情况,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来发掘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将其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以此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地球运动”导学案编写,将知识点“问题化”

在教学中,导学案能够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的形成呈现出来,教师本着将知识问题化的原则,通过问题的切入,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先学后讲”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导学案的编写属于“先学后讲”的主要策略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问题”设计非常关键,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上课前思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与习惯,使学生主动学习,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上课前教师可提前让学生预习导学案,能够将知识点“问题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如讲解“晨昏线的判读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问题:经线与晨昏线有何关联?与纬线又有何关联?判读晨昏线都有哪些科学的方法?怎样利用晨昏线来处理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其中关于“怎样利用晨昏线来解答地球运动的问题?”这一问题还可进行拓展,如如何使用晨昏线来分析地球的自转方向?如何使用晨昏线分析东西经?如何使用晨昏线来准确分析地方时?如何使用晨昏线来判定日期与季节?如何使用晨昏线来分析日出与日落的时间?帮助学生逐一突破学习难点,顺利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

二、控制教学节奏,落实“地球运动”教学目标

很多时候教材的一节内容并不能在一节课时内讲解完成,因此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设计教学内容,而是要结合具体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将教学难点分开,使学生能够按照规律来展开学习,从而顺利掌握地理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地球运动”的内容将其划分为5个学案、6个课时。第一个学案的主要内容为:带领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特点,思考自转运动中昼夜交替与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第二个学案主要内容为:分析地球自转运动中时差的出现,引导学生计算时差。第三个学案主要内容为:讨论地球公转运动有怎样的特点、自转与公转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四个学案内容为:带领学生思考地球公转运动中,上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情况与相应的变化规律。第五个学案内容为:总结地球公转运动中昼夜长短的分布情况与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与五带的形成。每个学案的难度都较为平均,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对于这部分内容都能够产生完整的认识,还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此外,将教学重难点分别安排到各个学案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就会逐渐减少。由于每个学案都由不同的知识点构成,教师若在课堂上将教学时间分配给每个知识点上,可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小组合作内容,进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精心设计“地球运动”教学活动,主动参与感悟

关于“地球运动”的讲解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地球仪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但是学生仍然有很多疑问。为了改善此种情况,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够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对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视频,提示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产生何种变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过程,并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总结相关规律:在太阳直射北半球的过程中,北半球此时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则白昼时间越长,可以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也就是北半球白昼不断增长的过程,此外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也会增大,夏至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而整个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赤道上昼夜长短则不变。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师一起探索地理知识的规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可借助教室内灯棒与学生位置的分布来类比赤道、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等地区在不同时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

教室内有7排座位,有三组灯棒,分别在第2排、第4排和第6排上方。座位第1-7排代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纬线,第4排代表赤道,第2排和第6排分别代表北、南回归线。顶部第一、二、三组灯棒等代表夏至、春秋分以及冬至的太阳直射点位置。

在课堂上,教师打开开关,将第一组灯棒亮起,代表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如此一来同学观察灯棒的仰角就可类比为夏至日不同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关闭第一组灯棒,随后打开第二组灯棒,代表太阳直射赤道,观察灯棒的仰角可类比为春分日不同地区正午的太阳高度;关闭第二组灯棒,打开第三组灯棒,代表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观察灯棒的仰角可类比为冬至时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教师可整理出表格,让学生参考图1填写,并归纳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都有哪些规律(见表1)。

图1 不同时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表1 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表

借助学生座位与灯棒的分布这一资源来教学,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

四、运用逆向思维,掌握“地球运动”的本质

对于地理学科中一些难点内容来说,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全部吸收,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顺利掌握地理概念。

在讲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时,可通过地球仪的旋转来设计问题:假如地球不会自转,昼夜交替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假如地球自转,但不围绕太阳公转,昼夜的长短与四季会有怎样的变化?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通常能够认识到地球的公转直接关系到了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随后教师可继续提问: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从66.5°直接变为90°,太阳直射点会有哪些变化?正午太阳高度与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否会发生改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随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地球运动”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够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地理知识的相关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学案太阳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乡愁导学案
太阳几点睡觉
主要内容
“比例尺(一)”导学案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