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守正创新的内涵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开启基础教育新征程
2022-03-24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李 莉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大会报告,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并摆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极具战略意义,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与作用的强调与期待,及“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有机联系。通过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大会主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尤其是把握好“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与意义,真正学懂弄通,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着眼于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我们还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以“三种文化”为牵引,注重思想引领,坚定教育自信。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将“三种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首先,依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坚持目标导向,将“三种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程思想性,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结合地域特点,全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发三种文化校本课程,培植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生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找准关键节点,守护教育公平。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最终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需要大力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与教育机会不均等这些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公平和质量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指标。首先,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办好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乡村寄宿制学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为切实推动办好农村义务教育,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公共教育资源向乡村教育倾斜,依据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补偿性与平等性原则,为乡村教育提供与城市教育均等的权利与机会。其次,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不仅在振兴县域经济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也要给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鼓励乡村学校利用乡土优势,从乡村生态资源实际出发,将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结合起来,开发本土特色课程,与乡村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学生与之匹配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以新高考改革为导向,抓住成才主线,创新教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10次提及了“创新”一词,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2014年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高考改革背景的深刻认识与科学判断,也意味着要引导基础教育进行变革,最终目的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多元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应以新高考改革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注重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创新教育思维,树立“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在教学方式方面,因材施教,注重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协作思维,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特长,从而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