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回顾研究

2022-12-07方绪银方灵子林业强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学共产党人党性

方绪银 方灵子 林业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1]这一重大的原创性命题之后,很快引起理论宣传界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构成学术体系,成体系的概念构成话语体系。《学术前沿》曾在一则专题策划按语中提出了“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倡议,实际上就是希望理论界以强烈的学科意识,通过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的学科化、体系化、原理化,促进新时代党性教育、党性修养的起点、路径和方法的创新。本文拟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着力点,以回顾和评述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汇集和概括笔者近几年来发表的成果研究为基础,就此论题做些初步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对象与学科意识

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体系结构以及学科性质等,所以,构建一个新学科首先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如果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研究对象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很难形成聚焦性的研究,从而也就不可能构建一个新学科。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我们之所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中一个根本性的依据是,在回答新的时代课题的众多领域和学科中,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了原创性、系统性、集成性的贡献。正如刘华清等学者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党建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的党性教育新思想、新概念、新论述,实现了党性教育思想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以“不忘初心”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体系;依据“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的论断,则可以把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命名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3][4][5][6]这就回答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存在”和“是什么”的问题。换言之,我们只要明确以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及其所针对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的新术语、问题上的新提法、形式上的新结构中提炼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就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新时代党性教育理论体系——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体系。

既然一个新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具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加快构建这一新学科的强烈使命感、紧迫感。遗憾的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新范畴提出六年来,并未在理论界形成研究热点,具体表现在:一是研究成果不多。虽然在媒体上引用“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新术语的文章多,但把它作为一个学科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二是学术刊物关注度不高。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里检索,全国编发过相关专题论文的学术刊物不到10家。三是研究者缺乏学科自信。无论是宣传者还是研究者,在引用“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论断时,大多认为这不过是把党性教育“形象地称为”或“比喻成”“共产党人的‘心学’”,[7][8]而不相信真可以有而且应该有“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这么一个新学科。

理论界之所以缺乏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学科意识,是因为长期以来就对党性教育领域缺乏学科意识。我们党虽然历来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把它作为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并与理论教育共同构成各级党校的主业主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直没有构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党性教育学科体系。教育部制定的学科门类专业目录中,更没有列入一门从整体上研究党性教育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大的创新性命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学科意识的觉醒,昭示了实现党性教育学科化的新办法。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学科化,以规律性的认识引领党性教育、党性修养的起点、路径和方法的实践创新,使新时代的党性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刻骨铭心。

二、研究内容与学科视野

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研究对象是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这个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科视野。

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从个别中抽出一般,从偶然性的东西中抽出必然性的东西。我们认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的新理念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共产党人的初心”“四个自信”等三大原创性概念之中。其依据是,“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9]三大原创性概念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以1840年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起点,以华夏文明五千年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历史为背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1921年建党为起点,以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接续追求复兴梦想的探索历程为背景,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1949年建立新中国为起点,以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飞跃”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为背景,提出“四个自信”。[10]这些植根于历史感和历史自信之中的标识性概念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是新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开辟了一条深化党性教育规律研究和重建党性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着力点、着重点。”这个论断启发我们,要实现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学科化、体系化、原理化,就必须聚焦于心学视野,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从其研究对象——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中提炼出系统完备、相互贯通的学理体系。

心学乃论心治心之学、心性修养之学,是关于人如何成就德性的方法之学。中国传统学术分为两纲:一为治平实践之学,另一为心性修养之学。[11]其中,心性修养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本源和核心。[12]习近平总书记也从这“两纲”的视野概括过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要素:“为政之道,修身为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13]显然,其中关于“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就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党性教育之学。

可见,要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系,首先要有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共产党人的初心”“四个自信”等显然属于心性范畴的创新理念,理论界的解读者及宣传者们要真正品出其原创性的神韵所在。宣传“中国梦”的论著,除了主要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外,还要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焕发出的持续100多年的强大“心动力”和排山倒海般的“历史合力”,要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针对的是这个“心动力”和“历史合力”面临弱化或丧失的问题;那些解读“不忘初心”的论著,应更多注重把握“初心”的本然、应然、实然的问题。

心学视野并非说有就有的。虽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心学,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是相似的、范畴和概念是相融的、理论和方法是相通的。“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如果不懂得传统心学,不善于从中获得理论和方法的启迪,就无法明白心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和方法,从而就会对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中无处不在的心学元素视而不见,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系也就无从谈起。可见,深刻认识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是对传统心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解决好心学视野缺失的问题,的确是理论界真正读懂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进而构建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系的前提。

三、核心范畴与话语体系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概念体系。受研究进展和水平所限,我们暂时还无法从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中准确而又完整地提炼、概括出共产党人心学体系的一系列范畴和概念,但是,如同学术界公认“仁论”“性善论”“良知论”分别是孔子、孟子和王阳明学说的核心范畴一样,依据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1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原点、逻辑起点、价值支点”[15]等论断以及理论界的一系列研究解读,我们也可以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以下称为“初心论”)界定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思想的学科化形态——共产党人心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正是基于这一界定,石仲泉等学者才把“共产党人的心学”称为“不忘初心之学”“以‘不忘初心’为核心内容的‘心学’”。[16][17]

1.“共产党人的初心”及其概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概念,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把“经过时间沉淀后”的人类社会史、中华文明史、中国近代史、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看得更加清晰”之后所作出的最精辟的新概括,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理论探索和创新历程、奋斗历程、自我革命历程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的高度提炼,是一个具有最根本规定性的原创性概念。“初心”概念体现了党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高度契合,提供的是观察、总结历史和展望、思维工具。

一个学科的核心范畴,在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上是一个内涵的外化和拓展过程,在学理逻辑上则往往能够派生出该学科的其他概念,因而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体系建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新学科的核心范畴的确立,能够使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得以顺利地展开,并得到充分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的良知(良心)“是一个包括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种种道德意识成分的整体”。[18]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语境的阐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括初衷(情感、意志、动机、出发点——实现“中国梦”)、实现初衷的方法(理性、信念、理论——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治国理政之学;中国共产党人与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初心”的本质区别体现在“谋”字的内涵上——共产党人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且唯有共产党人“谋”对了、“谋”成功了;“谋”字的这一内涵也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心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而构成与传统心学的根本区别)和实践历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理论和方法)三大要素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和“不忘初心”的每一种不同表述,都蕴涵在这个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之中;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展开其内涵和外延中与其他基本范畴和概念的逻辑联系,即可构成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话语体系。

2.“共产党人的初心概念”的内涵。科学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关于对象的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身之主宰便是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来自于对“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的发扬光大、来自于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懈追求“小康”和“大同”的复兴情结的忠实传承、来自于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来自于对实现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的强烈使命感、来自于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谋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天下大同”的必胜信念,[19]是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我们认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概念的本质属性,体现的也正是这种文化史的视野,从理论上回答了“主宰”(支撑)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牺牲的“心之力”(根本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源与心学的一般方法论的关系略作展开。

“学在知其所有,又在养其所有。”(程颢)古今心学培育德性的共通方法,就在于坚信人人心中原本就具有“良知良能”,它虽然往往被物欲所“遮蔽”,但绝对不会“泯灭”,所以必须通过唤醒和存养功夫,通过“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练”的践行功夫,逐步使人们在所思所言所行中始终保持“不忘良知——初心”的状态。也就是要首先从人的“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的本能式的情绪反应、情感体验中发现人类固有的、无须外铄的“善端”、赤子之心——“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它不仅是人们养成道德品质的起点和动力,也是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第一个源头。因此,新时代的党性教育也应该以此为起点,否则就无异于“拔本塞源”、缘木求鱼。

人性既是在进化历程中“预成”的,也是在社会生活实践和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被不断塑造而成(“生成”)的。我们认为,“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是偏离了还是“呵护、发扬光大”了“人的一般本性”中的“善端”,是衡量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优劣得失的根本标准——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巨型国家、巨型民族、巨型文明,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文化始终是紧紧围绕“呵护、发扬光大”“人的一般本性”中的“善端”来展开和升华的,是始终以向上向善为主旨的。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文化中孕育而成的“良知”,而是凸显着“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与天地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如何可以救民,即以如何为是,则头头是道,众说皆通”等强大生命活力特征的“刚善”,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之中。这是我们认定扬善抑恶的心性修养之学、不忘初心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本源和核心的历史依据所在。也就是说,与人的良知本能“无不吻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所滋养的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不忘初心(‘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执着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伟大民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继承弘扬这种伟大品格的最高典范。

3.“共产党人的初心”的外化过程与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话语体系。如上所述,“初心论”是一个包括初衷、实现初衷的方法和实践历程三大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从实践逻辑而言,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的一个外化过程,其具体体现和根本标识在于,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不渝地探索实现“初心使命”的有效途径、矢志不渝地坚信和践行实现“初心使命”的必由之路、矢志不渝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方法、矢志不渝地把“初心使命”作为衡量是非对错的根本准绳、矢志不渝地把推进自我革命作为“永葆初心”的根本手段。而从理论逻辑看,它又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的生成过程。

然而,“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精神懈怠的危险”——淡忘梦想和初心的危险、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上、在党内一度出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梦想初心之论的时代背景:“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如果当代中国人迷失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失落了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感、责任感,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无论多么来之不易、无论多么伟大光荣正确、无论多么须臾不可或缺,也绝不可能内化为人们信而仰之、遵而从之的“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和强大历史合力也就会荡然无存,从而极有可能在前所未有的接近实现目标的历史关头半途而废!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追求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主题)表达为“发乎于情”、梦寐以求的“梦想”——“中国梦”,把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表达为充满激情、万死不辞的“使命感”——“初心”,把党和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创造、积累所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表达为发自内心的信仰信念信心——“四个自信”等原创性理念的根本原因和强烈现实意义所在。换句话说,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建党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是缺少这种梦想和初心,而是一度面临着被时代的喧嚣所遮蔽的危险,所以亟待重新唤醒和激发这种固有的梦想和初心。这是一种从找到最大同心圆到凝聚最广泛共识进而升华为最崇高信仰的根本方法——中华民族只要始终不忘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始终不忘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的责任担当(初心使命),就必然会根深蒂固地认同赖以践行初心使命、实现复兴梦想的正确道路、科学理论、优越制度和先进文化,从而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四个自信”。这三者不仅是“皆从心上说”的,也是“合心与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的;不仅同样是基于“心之理”的,又是一个不断激发和升华为“沛然若决江河”般的“心之力”的过程,因而在理论和实践逻辑上都是高度自洽的,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信仰信念体系和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逻辑框架体系。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20]植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奋斗历程的“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个自信”等一系列“新见解”,既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所昭示的凝聚“历史合力”(凝心聚力)的方法,又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系统解决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大厦的方法和路径问题。青年毛泽东说过:“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21]上述一系列“新见解”所蕴含的,正是这种“具有大本大源”、能令“天下之心皆动”的伟大力量,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客观历史“存在”和“实际生活过程”,所以它一经从“日用而不觉”的状态中“被意识到”和揭示出来,才会引起广泛共鸣,迅速点燃了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信仰激情,因而必将也必须长期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确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圆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最强大精神力量。基于这种“术语的革命”所形成的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话语体系,也必将大大促进新时代党性教育路径和方法的创新,有力地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加快迈向“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境界。

那么,具体如何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话语体系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研究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多下功夫,特别是要围绕“中国梦”“共产党人的初心”“四个自信”三大原创性、标识性概念,通过努力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怎么思考”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重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怎么思考”让党员干部始终“永葆初心”、坚定信仰信念,在探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党性教育系列论述及相关论述的思想、理论、学术和历史内涵及方法论特征的基础上,以心学的视野和方法做好这些精辟论述的“集成”和“总装”,并依据其相关系列论述的内在逻辑理路加以阐述和展开,从而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话语体系。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将隐匿在其原著原文中的观点、分散在其系列论述中的思想加以逻辑地整合,以体系化和原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像当年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阐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史观”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时所做过的那样。

共产党人的心学关乎新时代信仰体系对人性的升华、对党心民心的凝聚、对社会共识和“历史合力”的塑造。其学科体系的构建,除了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外,至少还包括学科设置、研究机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社团、专业期刊、学术活动、课程教育及评价机制等方面,甚至还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框架的设计、建立和运作体系,难以一蹴而就。本文仅就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的概括而言,也只能算是挂一漏万,目的在于希望理论界对这一课题给予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多的研究讨论。

猜你喜欢

心学共产党人党性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共产党人的感情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