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移山”与党的领导智慧

2022-12-07王定毅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愚公寓言

王定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毛泽东在革命时期曾多次引用这个故事以教育全党,特别是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他借用寓言之题目,古为今用,创造性进行阐发,作了《愚公移山》的大会闭幕讲话,后来这一讲话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重要文献。在四卷《毛泽东选集》中,这是唯一一篇以寓言作为题目的文章。毛泽东之所以高度重视这篇寓言,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诸多党的领导智慧。

一、毛泽东多次谈到“愚公移山”故事

毛泽东谈“愚公移山”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四次谈到“愚公移山”的故事。

第一次是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毛泽东作了《永远奋斗》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认为中国青年运动有着“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并强调这是模范青年最重要的一项判断标准,因为有不少人刚开始是革命的,后来走向了革命的对立面。在讲话的最后一段,毛泽东要求模范青年要“代表全国大多数的老百姓,代表一切爱国的人,抗日的人,求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人,并且是要永远的代表他们。将来你们老了,教育你们的儿子也要代表他们,儿子再告诉儿子,孙子再告诉孙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遍全中国,不达目的不止。我们一定要这样努力去做,长期去做,一定要把革命干成功,干到底。模范青年们,你们要切记这一点——‘永久奋斗’”。[2]这里毛泽东虽然没有用“愚公移山”四个字,但是要求青年一代又一代人铭记永远奋斗的传统,话语词句的借用和讲话精神实质可以看出是“愚公移山”寓言的运用。这里的永远奋斗主要指的模范青年要同反共分子作斗争,反对妥协投降,反对反共。

第二次是1945年4月24日。党的七大是1945年4月23日开幕的,在大会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的同时,作了口头政治报告,在讲到针对国民党进攻抗日根据地的问题时,毛泽东提出要开展自卫与反击,指出即使剩下一条枪,我们被打倒了,就把枪交给儿子,儿子交给孙子,接着毛泽东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3]不同于上一次的是,这一次直接说明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而且讲出了故事的基本轮廓,毛泽东这次讲述故事的大部分内容聚焦于愚公驳斥智叟的话语。为了表明这一故事确有其事,毛泽东在讲完故事后,特别说明这个故事是书上讲的,并不是他自己编造的。

第三次是1945年5月31日,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的讲话,在讲话的结尾,毛泽东发出号召:“同志们!我多次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4]这里首次提出了愚公精神,并指出了要挖掉的两座大山是中国反革命和日本帝国主义。

第四次是1945年6月11日,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作了《愚公移山》的重要讲话,毛泽东在总结了党的七大期间完成的主要任务后,再次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5]这也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期间第三次讲这一故事,也是众人最为熟知的一次。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毛泽东完整地讲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与4月24日所讲内容基本一致,在党代会开幕第二天和闭幕当天两个庄严的场合,用几乎同样的话语来讲同一个故事,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这一故事的青睐和高度重视。闭幕式上毛泽东讲故事时最大的特点在于,适当地在故事铺陈的过程中增加了我们党的话语特点,同时与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的革命事业紧密结合,理论化色彩明显增强,讲故事的落脚点放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梳理毛泽东四次讲“愚公移山”故事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第一,四次讲话依次递进、逐步深化,闭幕式上关于“愚公移山”的讲话,是毛泽东讲解、阐述“愚公移山”故事最完善、最完整的一次,也是最能体现毛泽东讲解该故事深意的一次。第二,挖掉两座大山的目标,不是一步提出来的,而是经过了由反对妥协投降到反对中国反革命和日本帝国主义两座大山,再到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过程。而这两座大山,正是1922年党的二大确定的民主革命时期党要完成的最低纲领。第三,讲故事的目的,由激励青年反对妥协投降,到针对国民党进攻要求全党自卫反击,再到感动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来参与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借助“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需要的动力以及革命要达成的目标。

毛泽东四次谈到“愚公移山”,三次集中在党的七大上。这主要源于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党的七大,不单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七大,而是在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时给出中国未来方案的时刻召开的党代会,这一党代会不仅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也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因此,可以视为关系着中国人民命运的党代会。而如何才能实现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命运之前途,关键在于能否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毛泽东巧妙地将愚公比作我们党,把愚公挖山的事业比作我们党的事业,把人民大众比作寓言中被感动的上帝,把大山移走比作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寓言与党领导的事业和当下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的巧妙结合。

二、“愚公移山”中蕴含的党的领导智慧

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的《愚公移山》作为中国革命关键时刻党的重要文献,在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愚公移山》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在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智慧,即“两个觉悟”。

(一)做到“第一个觉悟”,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前提

毛泽东在《愚公移山》的讲话中指出:“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锋队的觉悟,即中国共产党的觉悟,这是第一个觉悟。

如果把愚公一家拟化为中国共产党,那么,愚公首先需要开展的工作即提高全家人的觉悟。愚公面山而居,这个山不是小山、矮山,而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也因如此,使得愚公一家出入十分不便。可以肯定的是,由此山出入不方便的绝不只有愚公一家,但愚公以其90年的人生阅历,在深受其苦的过程中,却是最先觉悟起来的,他决定要改变现状,移走大山,来解决面山而居的群众的共同难题。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聚室而谋”,即先在家庭内部充分动员,统一思想,把内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内部的团结,一时一处容易做到,但要使这种团结长期存在,并且不断得到巩固,就必须有凝聚力量的鲜明旗帜,这个旗帜就是明确的奋斗目标。寓言中愚公说的第一句话是“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这句话阐明的是挖山的目标,愚公的高明,在于动员家人团结奋斗挖山伊始就明确了挖山的目标。目标是方向,也是信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参加者的奋斗动力。家人们正是在愚公的动员和目标指引下,第一次看到了挖山的光明前景,故而才“杂然相许”,这表明愚公提出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家人的响应,成为全家人一致共识。

至此,愚公完成在全家内部的思想统一工作,这为下一步影响带动更多人投入挖山事业、实现最终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寓言至此,暗合的正是毛泽东提出的革命胜利首先必须使先锋队觉悟,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由此推之,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党内统一思想,把全党的力量团结起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反其意用之,只要内部高度团结,堡垒就不可能被攻破。目标是凝聚力量、实现团结的旗帜,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每一阶段,都在最高奋斗纲领之下提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从打倒列强除军阀到赶走日本侵略者,从解放全中国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正是这些目标,成为党在各个阶段汇聚起中华儿女智慧的最强大动力。

(二)激发“第二个觉悟”,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关键

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讲述完第一个觉悟之后,话锋一转,指出“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做什么工作呢?他指出的解决方法是“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7]这就是第二个觉悟,即中国人民的觉悟。

再次回到寓言故事,愚公挖山的艰苦努力,影响感动了更多人。在愚公一家作出移山的决定后,开始只有“子孙荷担者三夫”,相对挖山的艰巨任务,挖山的力量十分弱小,但在他们有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具体行动之后,首先感动了一个孩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虽然只是个孩子加入挖山行动,但这是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愚公家人之外的成员加入了挖山的事业当中,这说明愚公的事业已经开始感染影响到更多的人。愚公移山故事的最精彩之处,是愚公的行动感动了无所不能、威力无比的“上帝”,上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毛泽东在《愚公移山》讲话中指出,对我们党而言,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他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需要注意的是,愚公是以其“诚”感动了上帝,如果愚公半途而废,或者装装挖山的样子,或天天祈求上帝,绝不会出现上帝感动其挖山行动的结果。

从寓言来看,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第二个觉悟,感动人民大众,就必须以其“诚”来践行群众路线,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的拥护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要依靠民众,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够战胜,而离开民众将一事无成。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表明,党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党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要感动人民群众,我们必须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开展工作,不能天天想着感动人民群众,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而是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人民群众,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

(三)架设“两个觉悟”之间的桥梁,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必备条件

从党的“第一个觉悟”到人民群众的“第二个觉悟”,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党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来架设其畅通的桥梁,唯有如此,人民大众才会“心甘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

从寓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架设这个桥梁的艺术。

首先,需要正确解答同志式的疑问。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理解水平有异,故而在坚定革命的道路上,对具体的革命问题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寓言中愚公的妻子,在家人对于愚公提出的挖山已经出现“杂然相许”局面时,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她,还是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一疑问,一方面表达了她对挖山前景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土石如何安置的思考。对待这种内部的疑问,寓言中提及,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里揭示了对待同志式疑问的解答智慧。面对内部同志的疑问,党需要做的工作是正确的解疑释惑,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决不可把这种疑问当做来自阶级异己分子的反对意见,无限上纲上线,甚至开展残酷的党内斗争。对党内同志正确释疑解惑的范例就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一文,该文转变了当时党内一部分同志的不正确认识,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获得了更多的共识。

其次,需要敢于批驳种种谬论。我们的事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获得一切人的赞成,必然会有种种噪音在耳边响起,“智叟”就是发出这种噪音的人。当寓言中智叟出现时,愚公挖山至少已经进行一年了,但智叟却泼来了冷水,他首先“笑而止之”,然后说出了他的讽刺性观点,“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出面了,他首先当头一棒对其批驳,认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并说出了自己之所以坚定事业信心的原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现实中类似智叟的观点可谓比比皆是,智叟的话语从表面来看似乎有其合理成分,这也是能够蛊惑人心的原因所在,但是这种观点,往往也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时我们需要坚持的就是愚公这种唯物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来批驳错误、反动的观点,以达到教育人民、澄清事实、以正视听的目的,绝不能当开明绅士,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敢亮剑。在革命年代,每当国内外反动势力恶意攻击革命的时候,毛泽东都会代表全党站出来进行批驳,最典型的就是1949年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对于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5篇评论。[9]这些评论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批评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幻想,并且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原因做了理论上的说明。

第三,需要拥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在寓言中,最能体现愚公移山坚定革命意志的就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从单独每天的时间和每天的任务量来看,挖山是一件简单或平凡的工作,但如果把这些时间点串起来,那就是惊天泣地的伟业,而串起来的主线唯有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意志。建党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谁能想到28年后这个党赢得了中国革命的巨大胜利,建立了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政权?当“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走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谁能想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中国就能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当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一片唱衰社会主义的时候,唱衰的这些人士可曾想过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中国就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伟大的转变过程,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意志,需要的就是钉钉子、久久为功的精神。

三、《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扬光大

党的七大结束后,全国各地党组织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愚公移山》作为中共七大精神的概括,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动员令。愚公移山精神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思想基础。1953年,《愚公移山》一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1964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愚公移山》单行本。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愚公移山》汉英文对照本,《愚公移山》从此走出国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2014年11月,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他在讲话中以“愚公移山”的寓言表达了实现人类社会互联互通的美好愿望。2015年3月,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6年12月30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在新长征路上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再次提到“愚公移山”等反映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的古代神话。2019年8月,在考察甘肃时,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八步沙林场“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其前景之光明,挑战之艰巨,均前所未有。为之奋斗,依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依然要珍惜奋斗历史,咬定奋斗目标,正视奋斗困难,坚信奋斗胜利。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愚公移山”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张蓝图干到底”“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善作善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钉钉子精神”等,实际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呼吁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

时光荏苒,“愚公移山”的寓言已经流传几千年了,毛泽东的《愚公移山》问世也已经70多年了,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传承这种智慧。这种智慧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代代相传的基因,成为自身智慧的重要方面,值得永远品味践行。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愚公寓言
现代愚公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谁更应当“愚公”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