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应对策略

2022-12-07孙全胜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代发展

孙全胜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加快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的基本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这是党对我国社会阶段的重要判断,是很大的政治宣言,需要全面的理解,认真的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党对中国发展的新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定位,为党制定国家政策、确定发展策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推动政策和决策更有科学性。

(一)新时代的涵义

新时代是国家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国富民强的时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解决居民的贫困问题,解决生态污染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化解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和各类社会风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扬弃‘物的依赖性’并秉持‘自由个性’的实践意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能完成向‘人本身’的‘复归’,实现对于中国道路的价值引领。”[1]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要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做好战略安排,努力实现现代化,推动国家在经济、政治方面都能强盛。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基础。

新时代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时代。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推行改革开放快速进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优势条件和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国家需要推动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道路,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改革的成果。新时代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经历了长期的专制统治,人们过着悲惨的生活。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要发扬灿烂的文化,克服以往的苦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国家强盛起来,奔向现代文明,进入自由、平等的新时期。

新时代是中国顺应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多力量的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就是在打开国门、加强与世界交流的情形下进行的。新时代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建设经验,让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重新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需要继续推行改革开放,加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利用全球化加快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地位。

(二)新时代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新时代表明中华民族已经从被侵略、被压迫的处境中走了出来,能够再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有了更光明的发展前景,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新时代表明中国有了更高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上有了更多话语权。“我们党直面并解决了一些长期阻碍发展的难题,通过强力反腐倡廉、严防数字造假、规范无序发展、建设良好生态、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各领域取得显著的治理成效,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更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保证。”[2]

新时代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仍能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建设不断向前迈进,说明马克思主义仍具有时代价值,共产主义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并取得阶段性进展。”[3]

新时代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为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提供了路径,给落后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发展的信心,是社会主义走向新时期的全新选择。“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生产力水平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这决定着原有主要矛盾的解决状况、需求侧的增长状况以及当前供给侧能否满足已经变化的需求侧。”[4]十月革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让人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从此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抛家弃子的斗争道路,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苏维埃革命又称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危亡煎迫的生存环境,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借鉴苏俄革命模式,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人民政权建设,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5]改革开放后,党重新总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让国家更加和谐安定,党的领导地位更加稳固。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论据和具体内容

中国经过长期的经济建设,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让中国告别了少吃缺穿的时代,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的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政治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6]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较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需求的矛盾。那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大为改善,党根据实际情况对社会矛盾做出了新的解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论据

我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变为较先进的社会生产,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大部分已经得到满足。

生产力已经总体得到提高。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我国的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尤其是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供应了全球市场,不仅为世界制造了更多物质产品,也为本国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制造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提高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现实地位及进一步发展基本上是‘依托低端,挺进中端,遥望高端’。”[7]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修建了高速铁路,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政府推动创新型发展战略,推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建设。中国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总之,中国的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不再是落后的生产,而是较为先进的生产。“随着新时代的推进,伴随着新时代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开始着力前行且日益焕发新荣。”[8]我国的问题已经变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而不是生产力落后,即使在农村,一些地区也采用了机械化,让一部分农民脱离了沉重的体力劳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需要提高发展的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普遍提高,家庭里使用更现代化的电器,出行采用更现代的交通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结构呈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特征。”[9]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们空暇时间更多,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生活的水平,人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让社会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日益追求民主政治、法治治理、美好环境、优良的公共服务等。人们不仅追求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追求自由正义,还要去除剥削感、压迫感和绝望感,获得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人们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追求精神的满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已经成了制约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展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社会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呈现在很多地方,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旧存在,东中西发展不平衡、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不平衡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贫富差距,未能实现按需分配和共同富裕。“今后研究应注重培育本土化的研究理论方法、扩大同海外学者的对话交流,以及加强历史与理论、宏观与微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视角相结合的研究。”[10]各个阶层的收入有差距,城乡仍存在二元结构,发展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发展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不能实行全民公共福利,只能优先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中国终究会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的需求。人的需求既有动物本性的需求,又有社会性的精神需求,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的,也是社会学意义的。人的需求是人进行社会实践的动力,人类历史就是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人的需求构成了实践的目标。人的需求根据层次高低可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从内容来看可分为自然、精神和社会需求;从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体、群体、国家和人类需求等;从性质来看可分为正当的和不正当的。中国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希望个人的自由、平等、人权被得到尊重和满足,要求社会能够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让个人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能推动历史前进的那部分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只是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人民越来越追求个人权利,期盼有安全感和获得感的生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当前我国发展实际的客观反映,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理念和执政情怀,但它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1]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一个需求满足了,便会产生下一个需求,人们的需求一定会变化,一定会不断增长,人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已经不止满足于物质需求,而是追求幸福生活,追求向善和理性的生活,与世界文明接轨。新时代,国家要更加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努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三)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阶段性变化,促进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已经改变了我国的贫穷面貌,满足了大部分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已经解决了原来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了,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应该从变中把握住不变。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是因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我国的生产关系状况也决定我国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与完全实现现代化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与美国的差距还较大,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仍要走很长的道路。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较低,人均收入也处于较低的地位。我国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配,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占比较低,与发达国家通用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比例为7.1%、39.0%、53.9%,‘三二一’产业格局更加巩固 ,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三次产业比例又调整为7.7%、37.8%、54.5%。”[12]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公共服务业的水平和态度也需要提高。

三、正确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社会发展中起支配作用的矛盾,能决定社会的性质。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的各方面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求

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展开。党要坚持执政为民,努力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努力实现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是为了贫苦阶层的利益,而不是富裕阶层的利益。“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靠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一定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肩负着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的时代使命。”[13]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是共产党的执政使命。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让人民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决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过上了独立自主的安逸生活,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要求党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强化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的人民主体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而且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推进了为人民造福的复兴大业。”[14]社会矛盾的解决要靠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进行反腐败斗争,让党永葆活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建立法治政府,为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矛盾的转变对党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一特定时期,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只能是少数人先富裕起来。但是,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全体人民,为了人民的不同社会群体,为了每一个具体的人。”[15]政府要继续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求,将人民民众的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政府要加强对外贸易,大力推行各方面的改革,让居民能够获得更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提高科技水平,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给工人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维护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和心理方面。“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树立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6]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调动人民积极参加政治事务,尊重人民群众的监督功能,营造合理的治理格局,不断推动政治制度的革新和法治体系建设,让人民过上安稳的生活。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满足人民对政治权利的需求,实现人民对自由民主的渴求。西方哲学家认为人与人本来是平等的,人在最初是孤独而自由地生活,人与人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虽然人与人的关系类似于丛林社会,是敌对和充满猜疑的,集体生活的出现让人消除了猜疑,但有了攀比和好胜之心,为了满足攀比和好胜之心,人们建立了私有制满足自己的利益。后来又相继建立了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共和政体和自由政体等维护个人利益。马克思要求消除私有制,让人过上集体生活,而不是回到敌对和猜疑的丛林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适应了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二)推行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各方面发展

中国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有全局意识,对矛盾做分类,优先解决主要矛盾,抓住重点问题,努力解决生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用发展解决问题,不断推动改革开放。

继续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这要求我们仍要继续发展生产力,把发展当成最主要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7]

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我们要辩证地分析社会发展问题,推动不平衡的发展到平衡的发展。经济发展失衡是经济发展常有的事情,并不是新时代才有的,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是始终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的现象,只能达到相对的平衡。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平衡和失衡的有机结合,而不是要搞平均分配和均等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会导致发展不充分,但发展失衡是始终存在的。人们可以用发展解决需求和不充分的矛盾,但解决了旧的不充分,新的不充分又会产生。充分发展需要逐步推进,不能立即消除资本,而要利用资本要素发展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是紧密相连的,在生产力低下、发展不充分的情形下,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靠国家的强制分配,那样会暂时解决贫富不均问题,但长期会加剧发展的不平衡。我们要提高企业活力,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就业,合理分配资源,缩小居民贫富差距,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靠市场,而不能靠国家强制分配,让一些人优先分配是不合理的。“有一些人说,目前贫富差距是主要矛盾,因此‘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不要发展了,也不是要搞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18]国家要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公共福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行绿色发展战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靠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9]要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的创新,开发低碳绿色技术,保护生态环境,顺应历史潮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要推动发展模式转变,推动资源节约技术,激发群众的历史创造能力,注重发展效益。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推动社会公平,不断解决贫困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以后仍将有很多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工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大城市也由于治理不完善出现大城市病,失去生活质量。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开始实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环境整治,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目前生态城市建设有一些误区:理论研究欠缺、建设思路不清晰,建设不协调,支撑的技术不完整,生态技术仍滞后。新型城市化要抛弃传统城市化弊端,促进社会人口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升城市化质量,走集约高效个性路线。生态城市应该气候良好、环境优化、低碳排放、能源消耗低、食品安全、市民健康生活。生态城市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建立绿色建筑,打造绿色社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消除生态危机,让城市回到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状态。生态城市是低碳、生态、绿色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人本、协调、创新、持续的治理理念,促进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生态城市要使用清洁能源,采用清洁能源建筑,高效利用资源,实行低碳排放的循环经济,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好城市生态规划,推动绿色交通、生态系统、废物利用等复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高回报的低碳技术。生态城市建设的执行要制定合理的政策、转变城市化思路、推行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政策,修改技术标准,做好规划,从关键因素下手,做好总体和分区规划的结合。要转变生活方式,媒体要宣传绿色技术,倡导环保方式。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开发节能产品。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吸收国外经验。形成良好反馈机制,制定合理评价体系。生态城市建设需要长期努力,建立系统工程,建立美丽中国。

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观念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并逐步向全面性和科学性方向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体现,是与时代相适应的发展观,也是与我国全面现代化阶段相适应的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改变的大前提下,国家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与中心任务仍不会改变,这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属性无法根本改变。”[20]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公平与公正问题始终伴随着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重要的关系,一个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社会成员对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联系。公平与效率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一对关系。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全面协调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提高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政府需要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工业化技术水平,提高治理的效率。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高效的经济环境,较高的劳动者素质技能。“我们需要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现实,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之‘根’的立场,深刻阐述‘中国梦’对克服现实生存困境的意义。”[21]中国需要建设生态城市,走可持续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不能过度向自然索取。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循环经济,坚持长远、持续发展,避免短视,采用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居民幸福感。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事关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服务,它是覆盖全体公民,满足所有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涉及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公平的核心要义,是维护公民权利平等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支撑的条件,体现了现代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和目标要求。政府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完善股份转让系统市场建设。政府要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对公司信用类债券实行发行注册管理制,有序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为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便利。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出现了新气象,社会基本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正确看待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变,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