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应对背景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2022-12-07李成林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抗疫现代化防控

李成林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而且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疫情作坚决斗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了重大成效。在抗击重大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示,国家治理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国家治理能力得到了提高,重大疫情防控与公共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得到了健全和完善,人的现代化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中国的抗疫行动也为世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作出了重要榜样,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核心要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在国家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则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也是党和政府在各项事业建设中把握主动、发挥优势、赢得未来的坚实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决定性作用在抗“疫”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方面,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出了六项决策,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和根本。[2]另一方面,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出发,统一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突出党的战略谋划和核心领导地位,始终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从而有效控制疫情,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通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人民更加认识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伟力,更加深切地理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抗疫中把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转化成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3]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鲜明的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原则,坚持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最鲜明品格。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归宿。在应对重大疫情中,中国人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为民情怀、生命健康重于泰山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4]这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至上思想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的体现,“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5]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我们党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战略部署。第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面部署,全面动员,主要负责同志身先士卒,采取切实强力果断措施,坚决遏制疫情发展蔓延。第三是共产党员奋不顾身,争先为民。2020年6月7日,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数据,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干部有3900多万名,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切,都是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6]

(二)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7]“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各种力量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凝聚在一起,形成推动国家治理的合力,这已凝练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中华民族“由弱变强”的历史和现实均表明,我国之所以步调一致,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表现出巨大的显著优势和生命力,与我国独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息息相关。在应对重大疫情中,中央统一部署,全国一盘棋,统筹管理、多边协调,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优势,收到了很好的抗“疫”成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省包一市”,全国各地支援湖北和武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处理最紧急的任务、集中力量搞落实、集中力量攻难关、集中力量保民生,满足当地的抗疫和生活需求,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

(三)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担当

中华民族在近代能够经历数不清的灾难仍不断发展壮大,在大难中生根,在苦难中磨砺,在艰难中长成,最根本的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体现出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舍生忘死,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担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迅速传播的严峻形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展现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创造了人类同重大疫情斗争的英勇壮举。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担负疫情防控领导者、组织者;白衣天使舍小家顾大家,冲在抗“疫”第一线,甘做生命健康的坚守者、呵护者;解放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构筑防疫抗疫钢铁长城;建筑工人奔赴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争分夺秒、不舍昼夜地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自觉设防,群策群力,编织严密联防联控防护网。舍生忘死,是众多英勇的战士和无畏的勇士,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风貌,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了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坚实屏障。

(四)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创造生命奇迹的理性之光

科学执政是我们党在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基于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科学执政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展现,使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科学执政的前提就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既包含着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探索,也有着护佑生命安全的人文情怀,体现着我们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所在。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倡扬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控,是应对重大疫情的鲜明特点。抗疫伊始,我们党就制定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8]遵循“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原则,对全国上下进行科学有序地部署防控工作。尊重科学研究规律,遵循科学方法,发扬科学精神,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抗疫斗争中蔚然成风,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筑就了科学防疫的坚实盾牌。

(五)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天下大同的世界情怀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造就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疫情危机意识与防范意识,构成了我国战“疫”历史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思想情怀,不仅为我国战胜疫情提供精神支撑,铸就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强劲动力。

历史以沉重代价证明,在全球性的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镇定自若、袖手旁观。面对疫情的强势来袭,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唯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做的一系列“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努力,既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又是为了世界。在抗疫斗争中,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向深受疫情影响的其他国家“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10]对全球的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二、思维方式创新:科学的治理思维

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往往出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破除僵化思维,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的治理思维,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科学的治理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系统思维:践行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理念

共建共治共享,是党的十九大在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中提出的战略要求。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1]是中国共产党人治理理念的升华,揭示了我国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转化的内在逻辑。应对重大疫情中的社会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党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既顾全大局,又坚守原则底线;既狠抓全局性的突出矛盾,又处理好关乎民生的结构性问题,科学精准防疫、复工复产并重,人民生活有序恢复,全面落实和协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衔接,实现了疫情的联防联控,从而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益。

首先是共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明确了共建的主体。疫情防控期间,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前提下,党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构筑起了抗疫统一战线。人民群众依据党的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每个人都体现出了责任与担当,严格把控从乡村社区生活到城市社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共同建立起人民安全健康防护体系。其次是共治,“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指明了共治的实践路径。人民性是我国国家治理的本质属性,有效的民主参与是我国抗疫科学决策的形成条件,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协同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公众的广泛参与为疫情防控凝心聚力,促进了疫情局面的稳定;依法抗疫,将社会问题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升了社会依法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助力应对重大疫情的科学决策,为公众提供了高效服务,促进了社会治理的规范有序。第三是共享,“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回应了共享的价值旨归。在共享理念的要求下,在疫情暴发的严峻关口,我们党急人民所需、做人民所想,不论是幼童还是百岁老人,始终秉持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漏一人”的原则,不计代价,为新冠肺炎患者实现了全额报销,全力挽救人民的健康,人民的生存和基本健康权利不因身份贫富,都得到了保障,人民在公共卫生危机挑战中共享了健康治理成果。

(二)辩证思维:科学把握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党看问题、办事情的根本认识方法,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我们党在领导疫情防控中,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科学把握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立足于疫情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科学分析矛盾,采取了一切措施,实事求是地找出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有效推动了人民生活向无“毒”化、健康化、正常化转变。抗疫实践中,既关注重点地区的疫情防控,从根本上防止疫情在全国的蔓延,又密切注意全国的总体形势;确保全面防控到位,不留死角;既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又精准有序,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适时创造条件推进复工复产,恢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既尊重规律,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动求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中,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既有效防控国内疫情,也密切关注世界疫情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影响,谋求共防共治与共生共存。

(三)法治思维:坚持防疫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在社会治理中,马克思非常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强调法律的形式化表现为“对所有的人都有效”的普遍性,从而在维护人们利益的同时,能够约束所有人的行为。[12]党的十八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法治保障”的重要理念,这也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开端,意味着社会治理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疫情防控的过程,也是依法治国的实践过程。在应对重大疫情中,秉持法治精神,依法有序防控,是抗疫取得胜利的关键举措。第一,依法抗“疫”,前提是科学立法。在应对重大疫情中,我们依据既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公共卫生法律、应急法律、维持公共秩序法律、劳动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应对疫情,保障防控工作迅速开展。加快立法进程,尽早出台如疫苗管理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第二,依法战“疫”,关键是严格执法。在紧急状态中,政府在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一般会采取一些具有紧急性、强制性特征措施,容易产生权力滥用的可能。各级人民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迅速启动高等级卫生事件响应机制,严格依法行政,及时纠正过头行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各类矛盾,妥善化解纠纷,修复社会关系,凸显了法治的预设性、权威性和普遍性。第三,依法战“疫”,公正司法是保障。司法机关依法“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严办妨碍防疫的各类事件,构筑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防线。第四,依法战“疫”,基础是全民守法。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疫情期间,中国人民与某些西方国家民众追求所谓“自由”不同,真诚响应党的号召,忠实践行国家法律,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这是保证抗疫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深厚群众基础。

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疫情的体制机制

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党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为依托,建立健全国家治理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良好制度,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健全的国家治理机制体制,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持续推进重大疫情预警机制体制完善

在疫情防控中,完善的预警机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预防警示作用。2020年1月23日,九省通衢之武汉封城,这其实意味着一次超级预警。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党和国家紧密结合疫情发生的具体实际,加强预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社会主体、市场调控、多元联合与共同应对的危机预警系统,科学预测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精准做出应对方案,以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预控策略,最大程度消除隐患。疫情防控实践中,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主体,严格禁止非授权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发布预警信息,保证了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将预警工作纳入法治体系,实行法治化管理;完善对预警制度的监督机制,对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保障预警管理制度在合理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运行,提高社会第三方和民众参与度,加强社会组织以及民众参与危机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全社会对危机预警的正确认知。

(二)加强与完善应对重大疫情的协调机制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强调的“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的要求,[13]形成党中央总体布局和战略谋划、各地全面动员和全面部署的联防联控的疫情防控格局。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迅速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危机应对的主责机构,明确主体责任。各地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实施最严密的科学防控措施。中央政府对疫情防控和危机应对实行属地管理。逐渐将权力适当下放下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实行层层的分级管理、条块化的负责模式和社区为单位的点对点处理方式,封城、封村的防控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充分展现出高效的治理效能。

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在时间跨度上的协调一致,表现在无论是对疫情暴发前期的科学研判、厚植行动基础,还是中期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后期抗疫成果巩固与经验共享,每个环节之间实行无缝衔接,确保全环节无一遗漏,保持了联防联控的一致性和高效率。在空间跨度上的协调一致,表现为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度、全面安排、统筹兼顾、协同联动,党委、政府、企业、专家、公众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默契合作,保持了联防联控的关联性、协同性,在最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聚合了各方力量。

(三)多元参与的防控机制

如果说,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个宏观概念,多元参与则是全国一盘棋的具体实践。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不意味着片面强调党对一切国家事务的控制,而是在凝聚多元主体力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推动国家治理的合力。党在治理实践中能够吸收多大的主体力量,就能体现出多强的执政能力。这次应对重大疫情危机,是一场总体上的人民战,在应对过程中,多元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协同配合、全方位推进落实、多层次反馈联动,形成了社会资源集中、信息共享畅通、人员优化配置、措施得力有效的疫情防控工作基本格局。

我们党能够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动员局面,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根本原因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强调的是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和价值观上的人民至上,因而能够建立起一种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契约关系。建构心理契约的过程就是在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前提下,寻找社会治理主体共同利益的交汇点,找到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本质上讲,这种心理契约是一种代表关系,即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一种信任关系,即人民群众信任党,愿意听党指挥、跟党走。

(四)构建健康有序的舆论生态

马克思指出,社会舆论普遍存在,是一种隐蔽但强制的力量。而不真实的思想是对事实的伪造和歪曲。在应对重大疫情中,我国的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正面宣传报道,牢牢掌握了领导权和话语权。政府、社会、人民群众个体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社会信任关系,构建了健康有序的良好舆论生态。首先是完善信息公开机制,舒缓社会心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全国各个省份密集举行新闻发布会,实时播报疫情的相关动态,迅速传递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权威发布疫情防控信息,科学分析疫情防控形势和发展趋势,普及防疫知识,解答和消除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的各种困惑和疑虑。将疫情毫不隐瞒地公布于众,既表明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彰显了国家自信力。同时,在保证主体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畅通表达渠道,构建起了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疫情信息传播平台。其次是舆论引导机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人们在开始时曾经经历了无知甚至无序的阶段,频频出现突破道德底线的谣言。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4]党和政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并利用互联网平台,采取视频、网评、热议、图解、统计等多种形式,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把握住了舆论的主导权,实现了对社会公众关切的及时回应。第三是完善舆论监督制度,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能够得到切实保障。为了保障疫情信息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党和国家对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信息传播主体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确保各主体切实履行责任,从源头上减少不实信息的发布和有害信息的传播。对非理性的、极端的、恶性的网络舆论,通过制定并施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进行约束控制,防止其影响抗疫行动、危害社会。

四、素质提升:促进人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超越了单纯对经济增长的追求,意味着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次疫情,既考验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在应对重大疫情中,中国人民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自己、引导自己、规范自己,提升和完善个人的综合素质,筑起了全民防疫的屏障,为取得抗疫斗争的胜利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思想观念现代化是指人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和心理状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虽然自古代时候起,“人民”就被视为国家治理实践的价值主体,但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人民的价值主体性隐没于专制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被要求只是如何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治理实践中人民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才显现出来,体现在思想观念上,便是现代化素质的提升,才有了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的责无旁贷。在应对重大疫情中,中国人民树立起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了现代公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精神,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完善了内在精神世界,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化。同时,人们也从疫情中警醒,坚定了绿色、环保、健康的发展理念,更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素质能力的现代化

任何制度和治理体系都是由人来设计的,也是由人来执行的。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和治理成效,决定于党领导下的顶层设计与科学决策,最终要依托于国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来实现。只有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在防范化解风险中。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科学决策,有效应对,防范和化解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根据自己的职能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发挥了自己领域的最大能力,体现出人民的英雄本色;科学家求真务实,从“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西药和治疗办法的创新性推出,到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工作的不断推进,为防控疫情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的志愿者并非盲目地表现出勇敢、做无谓的牺牲,而是以科学的精神、有效的方法坚守岗位,每个人都是抗疫的行家里手;重大疫情的暴发,尽管迫使人们足不出户、自我隔离,但人们并没有恐慌,依然淡定、理性、相互守望,表现出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的现代化是通过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反映出来的。行为方式现代化,要求人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活动,依法依规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行为方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为人有诚信,做事有规矩,言语有教养,出行有道德,社群有认同。仅以佩戴口罩为例,佩戴口罩是政府基于疫情防范的现实需要发出的号召,对人的行为而言,这就是规则,人人必须遵守;佩戴口罩能够有效防范疫情的传播,这是科学,人人应该相信;佩戴口罩利人利己,是人人应该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应对重大疫情中,人人佩戴口罩,成为中国民众的自觉时尚,体现出了现代文明。

(四)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因此,人的现代化必然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在应对重大疫情中,人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其实,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本质上说是根本一致的。因此,集体主义的价值选择是通过真实地面向大众的、未来的集体利益来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使不同利益主体拥有广泛的政治表达和社会参与机会,其诉求能够得到公平兼顾与充分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合理疏导,社会关系不断改善,进一步趋于合作、和谐,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个人的价值,真正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没有统一指挥,人人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很难想象抗疫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6]疫情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必须面对。在应对重大疫情中,我们党领导人民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与时俱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人民的综合素质也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得到全面彻底的淬炼和提升,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抗疫现代化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