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鬼疰病名考

2022-12-07赵雅琛王兴伊

医学与哲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邪气鬼神术语

赵雅琛 王兴伊

鬼疰,作为中医疾病名多见于传世医籍中。现代中医学认为鬼疰是肺痨的别称,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咯血、盗汗,即人们所说的肺结核。《中医内科学》言:“肺痨的名称很多……一类似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1]但在对鬼疰进行文献梳理时可以发现,历代医家对于“鬼疰”究竟为何种疾病的阐述并非完全一致,其概念与范围较为模糊,尚不确切。今从“疰”字之义、鬼疰源流以及其内涵三个方面梳理鬼疰病名的演变,并浅析其演变的原因。

1 鬼疰之“疰”

疰,《说文解字》中无此字。《广雅·释诂》云“疰,病也”[2],《释名疏证补》曰“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毕沅曰:‘注,《御览》引作疰。’”[3]由此可知,“疰”实与“注”通,故“鬼疰”在医籍中又会写作“鬼注”。也正是因为注病“气相灌注”的特性,后人往往将其看作具有传染性,与“注”相通的“疰”自然也被赋予了相同的性质。后世普遍认为鬼疰具有传染性即由此而来。

除了将“疰”认为是“注”之外,在医籍之中亦有将“疰”认为通“住”者。清代尤怡的《金匮翼·诸疰》:“疰者,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也。”[4]而亦有言“注”为“住”义,在《诸病源候论》中即有出现“凡注之言住也,谓邪气居住人身内,故名为注”[5]214。有学者认为,因“疰(注)”有“住”义,住者,止也,因此鬼疰还表示为“多发性深部脓肿疡,因其在体内流窜,故古人以为这种流窜的脓疡为鬼魅所为,故称。因其流窜,故中医外科又称之为‘流疰’”[6]。可见“疰”字在医籍之中可与“注”或“住”通,所描述的疾病或有“气相灌注”的特性或有“邪气停住”之特点。

2 鬼疰病名内涵演变

2.1 两汉魏晋南北朝

鬼疰之名最早出现在本草文献《神农本草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7]书中共有23味药可治疗该疾病,包括龙骨、地胆、代赭、石下长卿、鸢尾、钩吻、鬼臼等。在《神农本草经》中,鬼疰常与蛊毒、邪气精魅、恶气精物等并见,有学者认为该病是指神明之病,“主要症状应该是心不内守,神志混乱”[8],而不是后世所说的传染病。

到了东晋,葛洪[9]在《肘后备急方》中详细地描述了鬼疰的症状和类别,“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也,今所载方兼治之)……尸注、鬼注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中尸注,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怳怳默默,不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不仅首次提出了“五尸”这个名词,将鬼疰并入五尸之中,且首次对鬼疰的症状进行详细的描述,进行分类,强调了其“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的传染特性。后世对于鬼疰病的阐述几乎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细化、演变。

2.2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一些卷帙浩大的综合性医学著作相继问世[10],如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保存大量古代文献的《外台秘要》。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中都可以看见关于鬼疰病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中专设“诸注候”,认为“注”是“住”之义,为连滞停住,将注病分为风注、寒注、气注、生注、凉注、酒注、食注、水注、尸注等,下列鬼注(疰)候,“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注”[5]114。由此开始,鬼疰逐步规范化,成为注病的一个分类,而其最大的特征一为“被鬼排击”,即将病因归咎于鬼怪;二是“注易旁人”,即后世所认为的传染性。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都记载了治疗鬼疰的方法,《千金要方》中首次提出了“飞尸鬼疰”,并将其治疗方法归于治“肺脏方”中,这也是首次将鬼疰病归类于肺系疾病。虽然在“胆腑方”与“小肠方”亦有散见治疗鬼疰的方剂,但主要归为“万病丸散”之下,所疗疾病范围宽泛,缺乏针对性。在书中仍不少见关于“鬼击客忤”“逐邪气”之言,但“飞尸鬼疰”之下又分多种证型,不同证型所用方剂亦有侧重不同,如“桃皮汤,治中恶气,心腹痛,胸胁胀满,短气方”[11]617,“鹳骨丸,治飞尸遁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11]621,已经初步形成了辨证体系。在《诸病源候论》详细划分之后,鬼疰病首次归于五脏系统之中,被列为肺系疾病,治疗方法也较为多样化,临床注重辨证用药,理法方药体系渐趋完善。

2.3 宋元明清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新的中医理论被纷纷提出,一大批著名医家涌现,各种医学派别崛起”[12]。《圣济总录》中已经将鬼疰设在“骨蒸传尸门”中,其治疗方法与虚劳、肺痿、骨蒸等疾并为一谈,“治鬼注(疰),传尸骨蒸等疾,铅丹丸方”[13]1112。虽在书中提及该病是因鬼邪之气排击所致,但亦将鬼疰和诸虫联系在一起,认为诸虫为病会导致鬼疰,“治大人小儿诸虫为病,及骨蒸热劳羸瘦,飞尸遁尸鬼疰,室女经脉不行,五心烦热,怠惰少力”[13]1174。对比抽象的鬼神致病之说,落在“虫”这样具体的病因上,使得鬼疰之病因更加具象化。

明清时期临床各科理论都已渐趋完善,随着自然灾害和温疫的流行,人群疾病谱的变化促使中医界开始逐步重视疫病的研究。明时《慎柔五书》中将注病归为“痨瘵各疰论”中,“夫骨蒸,半卧半起之谓复连,内传五脏之谓尸注、劳注、虫注、热注、冷注、食注、鬼注。疰者,注也。自上注下,与前人相似,故曰注。(注、疰皆蛀也,如虫之蛀,即谷飞为虫之义也。注易之说本于巢氏,似为协)”[14]。在《圣济总录》之后进一步认为疰与“蛀”相同,“虫”是病因,而鬼疰也正式成为肺痨的又一别称。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虚劳门》中再次强调了鬼疰“因虫致病”的思想,并对前人著作进行了抨击:“《巢氏病源》不察,谓有虚劳,有蒸病,有注病,劳有五劳六极七伤,蒸有五蒸二十四蒸,注有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另各分门异治。后人以歧路之多,茫然莫知所适。”[15]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对鬼疰进行详细论述并分类后,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与完善,至明清之时鬼疰已经由不确定的、具有泛称意义的病名逐渐发展成为有具体指代性的疾病,其指代范围上由大至小,含义上由泛指到精确。

3 鬼疰与方仙道

古人在命名疾病时,“常从疾病浅表症状或感受入手,有不少病名是发生部位加疾病症状或感受的命名方式,如‘胸病’‘胁痛’‘筋萎’”[16],同时亦有以病因命名的方式,如“虚劳”“痰饮”“血痹”等。鬼疰之名即很直白地点明了该病与鬼的关系,点出了该病病因是因鬼所致,追溯源头,鬼疰病名的出现,或与方仙道思想息息相关。

方仙道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形”,是神仙方技家吸收阴阳五行学说而产生的一个新流派[17]。鬼疰最初见于《神农本草经》,与蛊毒、邪气精魅、恶气精物等常并列出现,并未有具体临床表现的论述。有学者认为“《神农本草经》受到战国秦汉间神仙方术及黄老思想的影响,蕴涵了丰富的道家方士养生思想”[18],有的学者对历代典籍中《神农本草经》的引文分析,发现古本与今本差异,认为“这种变化也揭露了《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可能与汉代的方仙道有密切关系,‘本草’之称谓本身得名于方仙道的活动,本草药物包含了大量的方仙道仙药、炼金等内容”[19],还有一些认为“其内容反映了该时代方士用药的范围与特征”[20]。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方仙道的影响,书中记载的药物常能“长生”“成仙”,确也多涉及制服鬼神之力的功效。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又将鬼疰纳入“五尸”的范畴。五尸由葛洪首次提出,之前历代典籍间皆未可见,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名词术语。比起“五尸”,与之类似的另一个术语“三尸”相对更为人熟知。三尸之说最早见于《汉武帝内传》,以刘彻体内“三尸狡乱”为其无法得道成仙的原因之一[21]。葛洪[22]在其另一部著作《抱朴子》中提及三尸,“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魄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人祭酹”。三尸的涵义指没有实体的魄灵鬼神,作为一个很典型的道教术语,有人认为该名词的出现亦是受到了早期方仙道的影响,“道教‘三尸’观念的来源可能就是早期的方仙道”[23]。虽然在《抱朴子》中多次提及三尸,《肘后备急方》中却只见五尸未见三尸。考虑到《抱朴子》是道家著作,而《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医书,二者性质不同,在形成著作之时会使用不同的术语,但因同时受到方仙道思想的影响,仍会出现相似的概念。五尸或可能是原有的三尸概念移植而来形成的极具方仙道特色的医学术语,鬼疰被归为五尸范畴,其术语性质应与五尸相似。后世将鬼疰病归为肺系疾病,认为其是肺痨之别称,推测是因“肺主魄”的思想所致,毕竟鬼疰之病因乃是“无形而实魄灵鬼神”。

4 结语

鬼疰之名的形成受到一定程度方仙道思想的影响,多强调其因鬼神致病的特性,临床表现、自身症状等十分模糊,概念宽泛,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医学术语。但被纳入医书后,经过历代医家实践总结,鬼疰病的内涵逐渐具象化,虽然亦有提及鬼神之说,但理法方药辨证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到了明清之时,许多医书中已将鬼神之说剔除在外。与此同时,道教典籍中五尸、注病等术语仍保留了其最初的涵义。在中医发展的早期由于认识受限,难免受到鬼神观的影响,往往将疾病原因归咎于非自然因素。随着医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认识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过去认识的不合理性,从而不断完善和修正理论,从依赖鬼神到批判鬼神,从模糊抽象到精确具体。鬼疰涵义的演变也恰恰说明了中医认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概念从零散到整合的一个过程,突出了中医发展的“去鬼神”“重实践”的特色。除鬼疰之外,亦有蛊毒、邪气等其他术语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邪气鬼神术语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贸易术语修改适用问题探讨
幸福来自感动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别轻易拔罐刮痧
鬼神
谈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学派问题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术语翻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