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实用文体中的再造想象探讨

2022-12-07张俊慧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物证写作者真实性

张俊慧

对于实用文体的写作而言,许多人认为它不能加入想象,尤其是关乎事实报道和客观陈述的新闻类写作与特定文书写作等更不应当加入想象。事实上,对于这样的论断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虽然实用文体本身多用于严肃的职场环境,或者与工作交流、法律效用等息息相关的工作环境,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能够系统地证明在实用文体中加入适当的想象之后实用文体的效力就会消失,或者减弱。问题在于,这种想象是否会对实用文体本身的效力产生影响,或者直接导致实用文体的失真、失实,如果需要加入想象才能辅助实用文体的内容阐述,或者加入想象能够便于实用文体内容的铺开表达,那么在实用文体当中加入想象就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尺度、边界等分寸的掌握与拿捏。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想象并不妨碍实用文体写作的展开。

一、想象与再造想象

众所周知,“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写作技巧之一,通过想象,原本苍白的文字能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构思也能够让读者产生奇妙的共鸣,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想象的运用往往是作者高超写作技巧的展示之处。那么,究竟何为“想象”?从科学角度来看,人类大脑在本身记忆的提取的基础上经过心理上的重新加工,就能够产生“想象”。而这种“想象”又按照其产生基础的差异性,体现为不同的内容,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1]。人们常常将它们以巧妙的形式运用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文学创作中两种想象都极为常见,作家往往使用想象进行思维构建,这种构建可以是基于事实进行的,也可以是无边无际、天马行空的。但是对于一般的实用文体而言,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适用,这会影响实用文体写作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因此,想象的运用在实用文体写作当中一般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根据上文所述,依照不同的产生基础,人们把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类。实际上这种产生基础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被观察的内容特性上,如果观察者依照积累的观察经验与记忆提取出各种不同的信息构建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形象,那么则认为这种想象是不被现实已有形象所束缚的,是观察者重新创造出来的新形象。这种形象更加丰满且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这种想象就被视为创造想象。在人类文学历史上,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被作者创造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能够在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子,但他却又是独立存在的原因。显然,这种创造想象并不适用于实用文体写作,人们既不可能与不存在的人物进行商务洽谈与新闻对话,也不能够捏造与事实无关的人物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1]。

接下来就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再造想象,这种想象的“根”在于基础的事实描绘,有时候在文学创作中以回忆、追溯的方式呈现,通过再造想象,人们能够打破认知的隔阂,通过经验的超越与理性的思考获取更多的材料,能够让原本看似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鲜活。有时,在文学作品当中,这种再造想象更是对已有内容的进一步阐述与解释,跳出对已有内容的简单重复,它弥补了因为文字限制所导致的认知障碍,让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更加便于理解。因此,再造想象有的时候是作者在写作过程当中对写作需要的一种弥补性呈现,为了让陈述看起来更加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而存在。这种价值作用更像是侦探对于案件进行的合理推断和抽丝剥茧,但又不完全相同。

对于实用文体而言,常见的包括新闻类的消息、通讯,还有一些涉及业务的工作总结、书信、便函等等,更为严肃的还有调查报告、案件报告等等,这些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严谨、真实[2]。此外,写作者在实用文体写作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陈述整体问题,而这些问题和事件大多由他人(爆料者、当事人、知情人等等)提供。在这样的前提下,写作者本人并不是当事人,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全盘的内容,因此,写作者往往需要利用再造想象让阅读者能够更具体、全面地了解到事件全貌。

二、实用文体写作中再造想象的意义

再造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再造想象,人们不断刷新认知,拓宽视野,习得更多的知识。而对于一些不容易直观看到的内容,通过再造想象,人们进行合理地想象和推断,这使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不断地升华。在实用文体写作中,有时也会需要借助再造想象来达到内容呈现全面、便于理解接受的目的。比如,在写作人物通讯时,写作者一般是通过走访群众来了解通讯中主人公的生活、工作与实际的事迹,然而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主人公的一些事件很可能已经经过了加工,亦或是经过了省略,这使得原本的人物事件显得不完全。因此,为了更深刻地撰写人物通讯,写作者必须要实地走访、收集资料、拍摄照片、寻访相关人员等等,写作者搜集到的各种图像符号、信息都成为其再造想象的基础内容,而写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合理化地进行再造想象,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真实地还原人物及人物事件。尤其是遇到已经无法采访到当事人的情况时,写作者无法与当事人本人产生直接连接,必须通过追溯、回忆等方式将再造想象融入到人物通讯的写作当中,这样才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人物,也更便于读者全面地了解其人其事。此外,有时候在对一些已发生的案件、事情进行描述时,由于当事人已经身故,又缺乏现场的视频佐证与目击证人阐述,因此,在案件的描述时也需要结合当时现场的残留痕迹与证据进行合理的推断,这种情况下其实也是运用了一定的再造想象,通过这种再造想象,能够让人们更加具象化地了解案件、事件全貌,对当时的情况更便于做出合理化的判断。由此可见,再造想象在实用文体的写作当中是存在的,更是有直接价值体现的。

三、再造想象在实用文体写作当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用文体写作的过程中,想象的使用必须是有选择性的,作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展示,创造想象在实用文体的写作当中是不可取的,如果实用文体使用了创造想象就会失去其真实性,对写作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都会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创造想象是被排除在实用文体的写作之外的。根据上文的叙述,在实用文体的写作当中,再造想象是可以选择并且偶尔会运用在实用文体写作当中的。在实用文体中运用再造想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依据实用文体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实用文体的写作之所以与其他文学创作有着巨大差异,首先就在于实用文体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在写作一些新闻类的报道时,除了要收集现场情况之外,还要听取当事人、围观群众提供的一手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真实事件当中的一部分内容,必须是真实可信的,这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是令人信服的根本。因此,在实用文体写作的真实性上加入再造想象,其目的只能是为了让现场报道更全面、更细化、更直观,再造想象要在现场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取证阐述,而不能脱离其根本,如果信口胡说,那么新闻报道的事实依据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回到之前的例子当中,记者在撰写人物通讯时,被采访的人物讲述某件事情曾经发生的细节,这其实就用到了再造想象。因为无论是记者还是讲述人,都无法再回到当时的时间节点,无法再次亲身经历事件的始末,因此,想要报道好这个事件,就必须要调动讲述人在当下对过往事件的回忆,这种回忆本身就成为了双方进行再造想象的基础。在这里应当注意,记者有义务告知讲述人,对于当年事件的回忆必须是真实发生的,要尽量依据事实陈述,确保事件的准确性。同时,这种回忆后的讲述也要尽量做到全面和客观,不能过多地掺杂个人见解。对于记者而言,撰写的人物通讯包括他的一些过往回忆与曾经发生的事件,这是需要向读者展示的内容,也是让通讯看起来更加立体丰满的途径,因此,运用好再造想象,确保可读性与真实性,就能更好地发挥实用文体的写作效果。

在对待三证(人证、物证、电子证据)的态度上,也要秉持着真实性原则,只有确保三证(人证、物证、电子证据)的真实性,才能确保由此衍生的再造想象是真实可信的,不会偏离了原本表述的基底。对于实用文体写作而言,比较容易掌握的是物证和电子证据,因为它们是客观呈现的,只要做好取证观察,认真调取,一般就不会出现失实的问题。但在人证方面,由于人记忆提取方式的不同、表述传达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当时情况观察的不同、人证的可信度等等特殊情况限制,往往会对再造想象的呈现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写作实用文体时,如果一旦涉及人证,那么必须要核实好人证的可信度。在一般的调查取证中,将可靠的人证界定为某一被调查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是被调查关系人的亲近之人,包括事件现场的第一目击证人。这些被认可的可靠人证能够提取到较为直观的现场证据,而他们的表述与传达、回忆等等都会直接成为实用文体写作的最直接依据,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换言之,如果某事件A当中,第一目击者是甲,那么甲就是事件A的可靠人证,在事发后,甲曾经对自己亲近的好友乙提及此事,那么在提取再造想象的相关人证证言时,就应当以甲本人的证言作为写作的基础,而不应当将乙作为主要调查者,因为乙并没有亲历事件A,而是听取了甲的转述,在这个转述过程当中很可能出现信息传递的偏差,无法确保甲传递给乙时是否出现误差或夸大、忽略等问题,再到乙进行转陈述时,信息就又一次发生了衰减,并且可能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会影响到事实表达,这样就无法确保证言的可信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选取好可靠人证,并尽可能地参考可靠的物证和电子证据,才能确保实用文体写作时再造想象依据的事实证据真实可信,确保其真实性原则不被侵犯。

还需要强调一点,实用文写作者对于物证进行描述时,有时会希望物证能够传达出使用者的心理,但对于物证使用者已经离世或无法进行物证与关系人本人的相互印证时,是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包括心理暗示、动作行为猜测、路径选择等等在内的推测的,因为事实已不可考,缺少佐证,因此,如果擅自进行揣度和表述,那么这就不是依据事实进行的再造想象,而是属于创造想象的范畴了。基于实用文体写作不能够使用创造想象的准则,这样的写法自然是不能够被采用的。

(二)要确保进行再造想象的事实依据全面、丰富

在实用文体的写作当中运用再造想象,一定要确保这些进行再造想象的事实依据是全面且丰富的。从想象的形成出发,虽然再造想象是依据事实出发进行的,但是它毕竟仍属于想象的一种,只要是想象就必然会经历人类大脑和心理的再加工,只要经历这一过程,就自然会掺杂想象者的一些主观意向,这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在实用文体写作的过程中,当写作者势必要使用到再造想象的时候,就必须具备丰富的现实依据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某些片面的依据所误导或局限。换言之,手头所掌握的事实依据越充分全面,写作时可参考、可依据的证据就越充分,能够进行再造想象的格局空间就越大,越不容易造成小范围内的思想禁锢和妄自揣测。当证据过少时,写作者难免陷入证据少难下笔的窘境。这时,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形成对事实的创造想象,造成事实表达的偏差,偏离实用文体写作的初衷。又或是写作者局限在小小的思维框架里无法抽离,难以下笔,即便是只用现有的现实证据进行了客观的表达,但也会在结束时发现人物单薄且事件呆板,无法取得想要的写作效果。写作者唯有掌握丰富且全面的事实依据,才有可能跳出这些限制,更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写作效果。当然,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手头掌握的证据复杂且多样时,必须要以事实的清楚、真实、客观为依据,先对手上的资料进行辨别,剔除不可信的证据,保留可信度高,事实清楚的证据,以便于在实用文体写作中进行再造想象,呈现出客观真实且情感丰富的好文章。

(三)实用文体的再造想象应当经得住检验

对于实用文优劣的评价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但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必须要经得住推敲和检验。首先,再造想象是基于事实依据进行写作的,就必须要与事实依据相符合,经得住人们对整个事件脉络的梳理,也符合现场事实的对照检查。其次,极大部分的再造想象是依据相关当事人、目击者、关系人的陈述和回忆进行的写作,但众所周知,信息在传递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衰减。有时他人表述的意思与我们听到的意思之间会出现偏差,再到写作当中,讲述内容、记录内容与写作呈现之间亦会出现偏差,因此,在实用文体写作结束后,一定要反复与事实依据提供者进行核对和确认,确保这种偏差和衰减降到最低,经得住陈述人的检验,才能确认再造想象没有夸大、歪曲、幻想事实,这也是讲述者、亲历者、目击者对写作者的一种肯定。再好的文章也需要读者去检验,只有作者认为写的真,写得好是没有意义的,应当把最终检验的权利交予事实依据的陈述者、提供者,他们的肯定才是再造想象成功的标志。

再造想象,归根结底仍然属于想象的一种,难免会有主观看法掺杂其中,而实用文体的写作务必要保证真实性、准确性,这就给二者之间造成了一定的矛盾。因此,将再造想象在实用文体写作当中运用自如是具有较高的难度的,还是应当在日常的写作当中保持清晰的认知,按照相关原则谨慎使用,才能确保实用文体写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物证写作者真实性
如何防范火灾调查中的物证损坏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演员中心制”戏剧始于北宋的新物证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试论物证在烟草行政处罚中的适用
谈刑事侦查中微量物证的作用及常见发现方法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