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2022-12-07谢迪嘉
谢迪嘉
古典舞是以民间传统舞蹈为核心,杂糅中国传统戏曲、武术等多种文化元素发展至今的一门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在整理、提炼中逐渐自成一派,如今已经成为了传统舞蹈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古典舞具有深刻的文化韵味与内涵,所以在古典舞发展中,必须始终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来实现传承与发展。只要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内核下不断赋予古典舞新的时代特征与表达形式,就可以让古典舞丰富更多人的精神生活。
一、中国古典舞分析
中国古典舞在我国的界定一直比较混乱,自1950年正式命名后,中国古典舞便在不同的认知下经历着人们在观念上的争议。例如“当代古典舞”“后古典舞”等称谓便是观念不同所流传的表达形式。从中国古典舞的字面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两层含义,其一为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风格的舞蹈,其二则是由当代人创作的具有中国古风古韵的舞蹈。“古代舞蹈”“古典舞蹈”的差异性有本质区别。但从关联角度出发,则古典舞蹈就是借助古代舞蹈模式重新创作改编的舞蹈,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能够让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因此,若要考虑中国古典舞的传播与发展,就应该在让中国古典舞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当增添现代元素,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古典舞在不断地发展中始终保留文化自觉与自信[1]。
二、中国古典舞在文化自觉与自信下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对于中国人而言,任何艺术形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其最根本的来源便是中国璀璨且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明。我国从历史上传承了极为丰富的舞蹈文化,祭祀舞蹈、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的形式、功能、寓意各有不同,而这些不同的舞蹈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种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欧阳予倩等人从传统戏曲、舞蹈、武术等多个领域提取出了各种传统元素,并将其融入舞蹈中,而且还借助了芭蕾舞的系统训练方法,为中国古典舞的理论、教学奠定了基础。诸如《宝莲灯》等各种具有传统韵味的中国古典舞便因此而诞生。
一种艺术的诞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后人以前人理念进行创新发展是永恒不变的发展旋律。以唐满城等人为核心的艺术家们为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理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创造性的理论革新让中国古典舞逐渐摆脱了传统戏曲元素所留下的痕迹。与此同时,为了继续拓宽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轨迹,人们还从古代壁画以及各种文献中提炼了部分舞蹈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创作,还让中国古典舞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中国古典舞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传统舞蹈,但是其本质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各种传统元素都在中国古典舞中有所体现。从审美特征出发,形神兼备、刚柔并济是舞蹈的特征,这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
(二)在中国古典舞中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国古典舞在众多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还诞生了众多风格意蕴各不相同的流派,因此,中国古典舞的内涵形式往往十分丰富。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典舞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观念、技术层面所带来的冲击,生活习惯、风俗、审美的变化要求中国古典舞必须与时俱进。很多传统舞蹈元素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如今已经很难得到现代人的认可,即便少数人能够明白诸如“开关门”“上下马”等动作的用意,同样很难与舞蹈实现精神层面的共鸣。为了在中国古典舞中树立起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应该在新时期主动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变得更有意义,从文化交流层面出发,中国古典舞则可以在保留传统元素的情况下适当容纳芭蕾、探戈等外来舞种的特色,以此来激发舞蹈创作者的中国古典舞创作灵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否在舞蹈中融合国外元素,都应该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根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创作者在不断地借鉴、创作中迷失方向。而且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还能够激发创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中国古典舞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时,应该正确对待生活、文化环境所受到的冲击,只有将文化自觉、自信全部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与表演中,才能让中国古典舞更加坦然地面对其他国家舞蹈文化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普通的舞蹈爱好者还是其他舞蹈工作者,都应该注意到古典舞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中国古典舞本身并不是单纯的舞蹈技法,而是在融入传统文化、民族审美等多种元素之后所诞生的一种艺术模式。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下,中国古典舞自身的技巧并不会与时代保持契合,只有在坚持艺术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道路走得更加顺利。在文化自觉、自信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需要始终保持历史带来的自信,通过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印证,在丰富中国古典舞元素的同时,利用取长补短的方式增加中国古典舞的覆盖面[2]。
(三)文化传承下的中国古典舞发展
从社会、文化环境出发,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他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但是其他文化也会给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在文化自觉、自信视角下,中国古典舞应该主动弘扬时代精神,将优秀的传统、历史作为传承舞蹈的根基,坚持舞蹈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发展理念。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舞中所谓的传承传统并不是一味地守旧,而是让古典舞在传承中表现出传统艺术与现代思维的结合,因此,中国古典舞在发展中必然会兼具传统艺术气息与现代思想。即在中国古典舞的气韵、身韵、内涵中传承传统文化,而在舞蹈题材、动作等方面则可以加入现代舞中的各种内容,以此来实现对舞蹈作品的优化。
为了能够让中国古典舞在现代社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就应该做好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加强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发展,可以为中国古典舞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的发展让古典舞的形式、表现空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舞蹈本身并不只需要在封闭的舞台中表演,小到城市街头,大到其他社会空间,都可以借助网络广为传播。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以此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的美感,并从文化角度增强对中国古典舞的认可。
中国古典舞在创新发展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成果,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进步,而知识成果的积累则可以让中国古典舞变得更加具有创新发展的空间。厚积薄发的深厚底蕴无疑会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者需要在坚持文化自信、自觉的同时进行舞蹈创作,以此来让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文化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只有将承载历史的文化作为舞蹈中的灵魂,才能为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舞
艺术来源生活,生活就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灵感源头,因此,生活必然会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中留下印记。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古典舞蕴藏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儒家“礼乐”对舞蹈的审美要求是尽善尽美,特别强调儒家思想的精髓——“和”,例如:许多古典舞作品都以自然生物为载体抒发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精神。中国古典舞被称为“画圆的艺术”,“圆”在古典舞中的广泛运用,与儒家文化崇尚美、崇尚自然、遵循中庸的和谐之道不无关系。在中国古典舞中,女子乐舞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女子乐舞的思想与技法同样有所体现[3]。
(二)道家思想下的中国古典舞
李泽厚等人在美学史中提到了古代美学往往会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统一,艺术为了突出美感,同样应该强调均衡与统一。这一思想与道家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典舞所创作的各种作品往往在强调“刚柔并济、阴阳调和”,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袖舞作为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舞蹈技巧,如今在中国古典舞中十分常见,虽然其在外界观众的眼中非常柔美,但无论是抛袖、收袖还是其他动作,都能体现出舞者身体的爆发力,和谐自然便是舞蹈艺术的一种体现。
(三)中庸思想下的中国古典舞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处理问题要保证和谐,而将其反映在艺术角度则要在舞蹈美学中表达“中和之美”。中国古典舞在流传过程中,一直被人看作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舞通常会利用舞者的四肢与躯干来表现出自然协调带来的美感,以对称的方式来迎合人们的审美,因此,在中国古典舞中,我们永远不会看到如流行天王锋芒毕露的舞蹈,而是会看到兼顾柔美与刚烈的舞蹈表达。
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国古典舞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舞蹈发展中继承传统
中国古典舞是传承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底蕴,中国古典舞的传播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播。如今的中国古典舞虽然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现代人的普遍关注,但是本质却依然属于传统审美,如果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过于强调如今的时代感,就会导致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逐渐远离传统,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舞种相互之间的风格就会变得模糊。因此,为了让中国古典舞始终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质,就需要在发展中传播传统文化,以此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独属于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中国古典舞若想要发展,就必须将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核心。因为在文化自觉的视角下,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典舞的“根”,若无法在舞蹈中体现传统文化与思想,舞蹈的表达就会变成无根浮萍,并在历史传播中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文化魅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舞传承文化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历史舞蹈,而是将传统戏曲、武术等众多传统元素作为舞蹈创新根本,在传统元素的助力下丰富完善艺术表达种类,客观追求艺术发展。中国古典舞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然要对文化元素进行筛选,通过去糟粕、取精华的方式来进行作品创新[4]。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作品中单纯强调保守的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到现代人对中国古典舞的整体观感,而若过于强调西方元素的融合,则会影响到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传统,并适当融合新时期的新鲜事物,才能挖掘出中国古典舞的潜在文化价值,进而让更多的人发现独属于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二)文化发展中的中国古典舞创新
中国古典舞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中国古典舞并不是简单的戏曲、武术模拟,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模仿下的一种审美表达。诸如戏曲、武术等元素只是用来表达舞蹈审美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中国古典舞中,不可以过于拘泥思想表达方式,只有从简单的形似过渡到神似,才能在套路、动作中建立起属于中国古典舞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一种体现。从舞蹈领域出发,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舞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不同的舞蹈形式从诞生到发展,都可以看作特定时期的文化体现,中西方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不同,注定了中国古典舞需要在中国文化发展中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认识到中国古典舞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三)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舞带有清晰、完整的发展体系。不同的人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看法往往各不相同,例如“以戏曲为核心实现中国舞蹈创新”“对比中西方舞蹈后发展中国舞蹈”等。不同的思想观念意味着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仍有争议。但无论哪种观念,其本质往往殊途同归,即中国古典舞需要凭借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来容纳各种传统元素,并在发展中逐渐地将这些传统元素加入到舞蹈作品的设计中。
中国古典舞体系根据发展目标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四大类,不同体系需要发展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要适当结合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需求量来建立多元发展体系,不同的发展体系可以相互借鉴,避免因为发展视野受限而影响到中国古典舞的长期发展。例如,在中国古典舞中,敦煌舞被西方誉为“东方艺术瑰宝”,丝路花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敦煌舞的契机,而高金荣老师及其舞蹈教学体系却真正让敦煌舞的学习成为了人们系统了解敦煌舞的关键。其他中国古典舞种类同样可以借鉴敦煌舞的发展模式,以此来加深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认知。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同流派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结合中国古典舞如今的生存土壤,却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才能让舞蹈作品变得更加值得人们的推敲。身韵派、汉唐派、敦煌派,在发展中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若能够在艺术发展中发挥每一个流派的价值,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固有观念,进而拓宽古典舞的发展空间。例如,身韵派的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借鉴过芭蕾舞,其他流派同样可以适当借鉴芭蕾舞。而身韵派则应该更多地融合文化传承下来的教学思想,避免因为过于重视西方文化而影响到流派的长期发展[5]。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埋藏在舞蹈中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增添文化自信。相信随着更多人意识到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一定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