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分析化学思政教学培养善学善用的药学人才
2022-12-06杨冬芝马云苏于妍妍王一男
杨冬芝,马云苏,于妍妍,王一男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也指出,要以“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人才数量和结构性短缺、高层次人才不足、创新支撑不强、药学脱节等问题。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为医学院校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1]。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培养“懂理论精技术,善学善用”的药学人才。
1 分析化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学科,是药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被称为全面认识药学世界的“眼睛”。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
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与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具备科研素质。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对药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
吴岩司长在对《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时强调,医药院校人才要有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艺术,要在专业、课程、基地、方法、技术方面进行改革。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探究根源,剖析深层次原因,防止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不适应状况。
2 新医科背景下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2.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着力解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缺失问题
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方法与操作技能,真正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药物质量以及分析和处理临床样本实际问题的能力,胜任药物分析及临床试验工作。防止出现工作中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淡化,得过且过,业务流程不熟、岗位职责不清、专业技能不精,手中无策,分析检测达不到万无一失等问题。
2.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着力解决脱节问题
解决脱节问题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针对案例设计分析方法,增加设计性实验,熟练掌握原型药物分析、代谢药物分析及体内药物分析操作技能,通过填写药物分析记录,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记录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防止学生在工作中出现思想观念守旧,行为方式落后,面对药学发展之变、分析方法更新,依然抱着期稳怕变的心理,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清闲日子,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跟不上学科发展等问题。
2.3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着力解决政治信念、纪律观念缺失问题
教学中培养学生“沉心静气、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养成“严谨细致、善于探讨、勤于实践”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分析化学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增强岗位责任感和使命感[3]。提醒学生医药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无论身处何职何位都要做到严守纪律、清正廉洁,防止出现法律观念淡薄,奉献意识淡化,享乐主义盛行,私心利欲膨胀,丢掉道德底线,做金钱的俘虏等问题和倾向。
3 新医科背景下分析化学课程教学
分析化学课程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形式组织实施,并辅以网络资源自学;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分析实践操作、填报相关分析报告等形式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基于医药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新医科内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懂理论精技术,善学善用”的药学人才。
3.1 培根,树立为国药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之根
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团队、屠呦呦、陈薇等使国药在世界上扬眉吐气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做好药、用好药”的职业信念。教会学生分析化学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药物分析和临床检测能力,掌握制药过程中的药物质量控制、用药过程中的药物常用分析方法和技术。随着药物质量标准和临床检测水平的提高,更新课堂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效果[4]。分析化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整体,根据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方法。理论部分主要以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辅以教学录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操作部分是在理论讲解和观看操作录像的基础上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分组操作,掌握药物和临床样本的分析方法与操作技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分析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工作在药物质量保障和临床样本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工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分析化学是“眼睛”,而分析方案则是“眼睛”能够准确观察分析对象的保障。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贯穿其中,增强学生爱岗敬业、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满怀激情、奋发图强。以徐州医科大学中药麻醉学开创者王延涛教授以身试药,用生命试验失传的麻沸散药效的事迹鼓励学生在药学生产实践中求真务实、勇于创新。
3.2 铸魂,以“匠心做好药、仁心用好药”为魂,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强化分析化学在药物研发、药品生产、临床合理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以及大爱无疆、捍卫健康的仁爱之心[5]。
将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目标融入课堂,增强学生作为未来药品质量与人民用药安全守护者的责任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紧紧围绕“懂理论精技术,善学善用”的目标,开展新医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校—院—企”联动、实习前与实习贯通的教学体系。在“体内药物分析”章节教学时,学生与临床药师实时互动,认识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差异,掌握分析化学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药物研发”章节教学时,深入药企实践,与研发人员交流,了解药物研发各环节中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药物质量标准的变革规律,为“善学善用”奠定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检测机构了解目前我国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学习现代分析创新理念。通过课堂内外衔接,彻底解决脱节问题,提高学生职业认可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3.3 启智,引导学生真学真信,在学习中练就精湛顶用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模式和方法路径,学以增智,学以强能,学以致用。我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师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利用高水平研究反哺课堂,以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参与药物质量标准制定、新药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加强技能培训(如中药质量标准的逐步提升、色谱分析技术在药物质量标准中的应用、体内生物标志物检测等)[6]。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学研讨和实践教学两种模式。(1)教学研讨。主要采用案例和讨论两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包括:①科研反哺课堂;②药物研发中分析方法应用案例分析;③药物检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师在线或现场互动交流)。(2)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学内容包括:①药物研发调研和实践实训;②临床用药分析;③针对不同药物进行分析方法设计。通过课堂内外呼应,使学生掌握常用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同时了解分析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3.4 润心,激励学生守正创新,筑牢药物分析工作职业道德
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分析化学是开展医药工作的重要基础,搞好分析工作对于药物生产、储运及应用都有重要作用。学生要自觉养成“严、准、细、实”的工作作风,按时完成分析任务,认真记录[7];在今后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实验,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可靠,严格执行分析检测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在滴定实验中,所消耗滴定剂的体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接近滴定终点时,逐滴加入,在估计差一两滴就要到达终点时,改为半滴,以减少滴定误差。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理念,高度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确保工作安全。化学实验室容易发生燃烧、爆炸、腐蚀、中毒、触电等事故,而绝大部分分析项目需要与火源、热源、电源以及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溶液、气体接触。因此,教学中要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学习防火、防爆、防中毒、安全用电等知识,保证国家财产和人身安全。易燃、易爆物品应远离热源、电器设备;产生有毒或污染气体的项目必须及时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实验室内禁止吸烟、饮食和存放食品;加热时人不能离开,做到人走断电,确保安全,培养良好工作作风。教师要以身示范,告诫学生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布置要井井有条,试剂、仪器用后放回原处;操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不能拼凑数据。只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快速准确地得到实验结果,避免仪器损坏,减少事故发生。
4 结语
总之,只有把新医科精神融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才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担起重任,坚定信心,砥砺前行,成为“懂理论精技术,善学善用”的药学人才,为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