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引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06袁树民何玉林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培养基思政

康 曼 ,刘 栩 ,袁树民 ,何玉林

(1.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连接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重要纽带。该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机制、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以控制、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该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技能形成[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4]。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5]。

为发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笔者从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调整教学内容,有效融入思政教育

调整后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1)细菌革兰染色法及形态观察;(2)培养基的制备及细菌的人工培养;(3)综合设计性实验——粪便与脓汁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根据以上实验内容,教学团队甄选可与之契合的课程思政材料,并进行有效融入,以期思政教育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1.1 树立生物安全意识,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细菌菌体微小,多半呈透明状,不易观察,将菌体染色后可较清楚地进行观察。在微生物染色方法中,作为最常用和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染色法至今仍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科研和临床标本检测中被广泛使用。我们设计的第一次实验内容是细菌革兰染色法和形态观察。学生需独立完成革兰染色及镜检。实验材料为混合液体菌种,即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的混合菌液。采用快速革兰染色法试剂盒(初染10 s、媒染10 s、脱色液脱色10 s、复染10 s)进行实验。

1.1.1 树立生物安全意识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取菌需在实验台上完成,因此要保证无菌操作,就需要学生在酒精灯火焰周围10 cm范围内完成无菌操作。但少部分学生在用接种环取菌液时离酒精灯较远,这时教师可轻轻移动酒精灯至该学生近处,学生立即会意。也有部分学生取菌液时单手抓试管塞,导致菌液管掉落、菌液溅洒于实验台,处理完污染物后,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处理污染物?”学生回答:“因为污染物是病原菌。”教师接着问:“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应该怎样处理意外溅洒于环境中微生物?实验用过的废弃菌种应该怎样处理?”学生表示,对于要丢弃的菌种特别是致病菌应严格进行灭菌处理,不能将未灭菌的微生物材料随意丢弃。结合这个小小的洒菌液事件,教师及时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安全意识。

1.1.2 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涂片、染色后,就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此时,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找不到菌体、染色结果与实验手册不一致。教师可借此契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比如,教师提问:“找不到菌体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学生说:“我不会使用油镜。”那么,教师就演示油镜的操作步骤,之后学生再次操作。如果操作正确却找不到菌体,可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如染色方法)寻找原因,分析是不是涂片或者染色环节出了问题,逐一排查原因,最终使学生找到菌体。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1.2 利用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职业道德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为此,我们设计了脓汁及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实验标本为粪便及脓汁。实验内容包括培养基配制、平板划线分离、斜面菌种保存、生化及血清学鉴定、药敏试验等。要求各小组完成实验操作后将实验方法及结果以PPT形式在班内汇报,并撰写科研论文。

1.2.1 培养科研思维 实验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问题,比如,在培养基配制这一环节,出现配制的平板数目不够、培养基不凝固、平板上的培养基不均匀等问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如计算称量是否精确,倒平板前是否将培养基轻轻晃匀,倒平板时培养基是否已经凝固结块。经过教师提示,学生反思操作过程,检查实验数据,找到原因所在,重新配制出合格的培养基。

此外,学生还会遇见平板划线未分离出菌落、分离出的菌落未标记、斜面菌种污染、培养基选择不当、生化实验及血清学实验未做对照、药敏试验未接种检测菌、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未拍照记录实验结果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与教师交流探讨等方式逐一解决,与此同时,学生的科研思维得以培养[7]。

1.2.2 培养职业道德 实验中,学生会出现染色标本、平板、菌种标记不清或未标记,实验结果未及时或如实记录问题。此时和学生讨论,如果未正确标记标本会导致什么结果。学生回答:“可能会搞混病人的检查结果,进而影响医生的诊断。”使学生明白在实验及以后的工作中,丝毫不得马虎,借此增强学生工作责任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1.3 在消毒与灭菌实验中融入“诚信、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目前,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需要学生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皿、培养基、试管等实验材料进行灭菌。学生要按照操作规程灭菌,否则可能因灭菌不彻底引发严重后果。教师提问:“如果手术中用到的医疗器械灭菌不彻底,会引发什么后果?如果无菌药品如注射剂灭菌不彻底会引发什么后果?”接着讲述2006年发生的“欣弗事件”,即制药企业工人在药品灭菌时未按规定的工艺参数灭菌致使注射剂灭菌不彻底,导致部分患者使用该药后出现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并造成10余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严处。通过这一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灭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信、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法守法。

2 改革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程

2.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将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引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前除了上传实验课件、预习题外,还上传一些思政案例、视频等。由于实验以学生操作为主,如果展开讲解的话,课时不够。若将思政资料上传至雨课堂线上平台,学生就可以详细了解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一次实验课前,我们上传的思政案例是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的新闻视频[8],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思考自己在实验及以后的工作中如何保证生物安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在第二次实验课前,我们上传的是“欣弗事件”相关视频。通过这些资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2.2 反转课堂

调整后的第3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脓汁及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一次实验时,将学生分组,4~5人为一组,提前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课后以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初步设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专著、教材、与教师探讨等完成实验设计[9]。第三次实验时以PPT的形式进行实验思路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学生点评、提问,学生根据点评改进实验设计。之后,以组为单位,自主完成整个实验,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以PPT形式在实验课上汇报实验方法、结果、结论等,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再次点评、提问。

这种设计—实验—汇报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需要师生、生生讨论交流,主动查阅资料,合作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主动合作,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科学思维[10]。很多学生在汇报时说:“通过这个实验我收获很多,明白了实验要先设计、再实施,结果要记录拍照,也要反思自己的实验流程,培养了科研思维。”

2.3 文献阅读,开启思政教育新途径

本团队创新地将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文献引入教学,例如,在学习抗酸染色时,我们给学生推送的阅读文献为《科学史融入病原生物学教学的实施体会》。在此文献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最早记录、抗结核药物的艰辛研发史。此外,还介绍了被称为衣原体之父的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德国细菌学家Robert Koch等科学家的科研之路。文献阅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思政教育方式。此外,我们还给学生推送文献《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学生明白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不断实证、逻辑推理、批判并创新的过程[4]。科学研究不允许半点虚假与马虎,科学家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凭借这种理性批判、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既要有求真求实的作风,也要有质疑批判的态度[11],遇到困难时,以科学家为榜样,砥砺前行。

2.4 竞赛和课外实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扩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5]。我们结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举办(参加)了以下竞赛及课外实践。

2.4.1 形态科普美文大赛 首届大学生形态科普美文大赛由我院承办,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学生根据所学微生物学知识自主选择主题,查阅资料,与教师讨论,认真撰写,最终获得优秀奖。通过参加科普美文比赛,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科研写作能力,也拓展了实验课程思政内涵与育人新渠道。

2.4.2 微生物绘图比赛 为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我们举办微生物绘图比赛,主题自选,学生可以直接在纸上绘图,也可以配制培养基、制作平板,接种细菌绘图。3名学生利用平板接种细菌创作的抗疫主题作品《异域同心共操弓,同气连枝盼春来》获得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广西赛区三等奖。学生通过作品表达了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的敬仰,弘扬了抗疫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4]。

2.4.3 革兰染色技术技能比赛 我们在校内开展了革兰染色技术技能比赛,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严格的比赛规则,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通过参加此类比赛,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2.4.4 课外实践《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实践性很强,我们希望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技能相结合,探索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完成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项目后,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进行实践。有6名学生将采自桂林喀斯特洞穴的样品稀释后,利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进行放线菌分离,共分离出120余株放线菌。

3 教学效果分析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应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12]。实验结束后,我们利用问卷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79份问卷,81.03%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有序、轻松、融洽,1.27%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此外,我们收集了学生匿名写的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有意思,能培养科研思维。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8],为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本团队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课程思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发掘与扩充思政材料;积极实践,选择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从而培养既有丰富医学知识,又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医学人才[13]。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培养基思政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各种培养基制作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KBM581培养基:人T细胞诱导与扩增培养基应用指南
茯砖茶中优势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的差异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