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命教育访谈分析与思考

2022-12-06冯阳阳孙子洋孙莹炜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师生生命教育

党 媛 ,白 杨 ,冯阳阳 ,刘 妍 ,孙子洋 ,孙莹炜 *

(1.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3.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69)

生命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理解、尊重生命,学会珍惜生命,并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学家刘济良从教育视角看待生命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意涵,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1]

深入了解高校师生对生命、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及当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课题组分别选取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人员若干,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个别访谈,现将访谈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此次访谈对象主要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教师,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学生两个群体人员若干。

1.2 方法与内容

此次访谈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个别访谈法,采用半开放性访谈法。访谈者提前制定访谈提纲,围绕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询问和沟通,但访谈提纲只作为一种提示,在提问的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对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3 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提纲

(1)当前部分高校存在个别学生生命健康意识淡薄的现象和问题,请谈谈您的认识和看法。(2)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在高校开展专题性、系统性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请谈谈您的认识和看法。(3)您所在的高校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效果如何?请举例具体说明。(4)您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开展依托的课程应包括哪些?您认为应该设立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或者其他教育活动或形式。(5)您认为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方面,社会和高校还应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与探索。(6)您如何看待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关系,请谈谈您的认识和看法。(7)您认为医学生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和生命价值的感受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有差别吗?请具体谈谈有哪些区别和联系。(8)当前存在的一些生命教育方式,例如邀请入殓师走入课堂,参观ICU、太平间等,情景模拟亲人重病身亡的情景,与孕妇和产科护理人员交谈感受孕育生命的艰辛等,您怎么看?(9)您认为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生命观有哪些异同?在价值观日趋功利的情况下,有何现实意义?(10)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否还需要秉持舍生取义生死观?又该树立怎样的生死观?(11)您认为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与当代人应该有尊严地离去的生命观有何联系?(12)您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开展有哪些问题和不足,您对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 访谈结果分析

2.1 生命教育缺失彰显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访谈发现,生命教育并未在各类型高校中广泛得到关注,很多教师对于生命教育仍旧比较陌生,学生也对生命教育了解不足。受访师生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明显不够或缺失的。部分高校对于生命教育有关内容开展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受访教师认为,生命教育开展较少,应进一步开展;也有教师表示高校学生自杀数据也说明生命教育的缺乏和急迫。有受访学生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也有受访学生认为,开展生命教育较少,安全教育或许是最大意义上的普及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开展难度大,教师基数不足;也有学生认为部分院校没有全校大面积推广,而且多是流于形式,开展的部分生命教育集中在新生入学期间,之后基本没有再次开展。部分高校生命教育缺失,导致大部分师生基本接触不到生命教育,或者意识不到缺乏生命教育。

受访师生均认为,在社会、家庭、学校开展系统性、专题性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生命教育应该贯彻一生,从组建家庭到孕育生命,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大众科普等方面形成合力,高校可以起到组织调动的作用,动员各方参与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联动、承接、合作,家庭、社会和学校共进。”“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加强生命教育,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这是一件长期艰巨的任务。”“从小学就应该开展生存教育。”

2.2 生命教育课程缺乏、形式单一

(1)受访师生普遍认为生命教育课程缺乏,即使设立相关课程但整体而言不够系统。教师大多认为生命教育范围较广,不能单纯为了生命教育而开设一门必修课,可将生命教育融入一些必修课中,开设相关有兴趣有吸引力的选修课,学生考试压力小,寓教于乐,效果更好。有教师认为“应该为高校学生开一些和生命教育有关的哲学类、心理类课程,从高位做一些精神架构”。有教师认为“普通高校可以开设医学人文、生理卫生等相关的选修课,更多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也有教师表示“生命教育要渗透普通人文教育中,不应单纯为了教育而教育”。

学生大多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均要开设,因为必修课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生命教育。有学生谈到生命教育应该包括心理学、安全教育、实践课等。笔者认为设立必修课很重要,必修课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生命教育。进而设置相关选修课、讲座,使有相关需求或想法的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有学生表示“加大发展力度,构建一个由浅显到深度的课程体系,在普通高校开展浅显了解性质的课程,在某些学校设立深度选修课”。

生命教育内容方面,受访师生大多认为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安全教育、哲学人文类课程等。

(2)受访师生普遍认为生命教育形式单一。没有载体的教育,难以成功;直接而明显的教育,容易造成抵触。有教师认为应增加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教师表示应以选修课或沙龙形式为主。也有教师提出具体形式,如感受生命可贵的志愿活动,养老院的志愿活动,认领一棵树等。

受访学生普遍认为生命教育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拒绝传统形式,要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有学生表示生命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采用一种更能让大学生接受的形式;有学生认为生命教育理论上的东西很抽象,拘泥于讲台效果不好,小组听课讨论、开展实践活动,效果会好一些;也有学生提出可以定期组织有关生命教育活动,例如去养老院和医院等地方做义工,近距离感受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同时为一些有需求的学生提供真正的心理疏导服务,给予关怀、理解与爱。

在培养大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方面,社会和高校还应做很大的努力和探索。受访师生普遍认为,生命教育不能停留课本或者依托课本,应该是长期的教育,以达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观点的目的。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分别在于学生认为加入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于实时发生的事件能够更加有效地感受生命,加强生命教育;教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生的教育,应该有长久的计划,需要集合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力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校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正向的引导。

在教育形式上鼓励与孕妇和产科护理人员交谈感受孕育生命的艰辛,以切身感受生命诞生的喜悦,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理解生命的珍贵。但是对于邀请入殓师走入课堂,参观ICU、太平间等,情景模拟亲人重病身亡的情景,这些可能会对内心产生较大冲击的教育方式,访谈对象普遍建议适度。

2.3 医学、师范院校生命教育开展略优于其他院校

对于生命教育这一课题,由于专业特性和差异,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师生对其了解略优于其他院校,其他院校师生的回答通常比较模糊甚至无法作答。医学、师范院校教师对这一现象更加关心和重视。医学院校师生学习人体结构、疾病等医学相关知识,与患者接触,直面生死问题和状况较多,对生命的认识和把握会更专业、更系统;师范院校师生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学生成长的把握等优于其他院校。

对于个别学生生命健康意识淡薄的状况,受访师生普遍认为意识淡薄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与其生活的环境、社交、学习有很大关系。受访教师认为生命健康意识淡薄与“三观”有关,主要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受访学生认为,现在生活太忙、学习压力大,太焦虑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且一个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是否淡薄,会影响他周围的学生。

2.4 中国传统儒释道生命文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普遍较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生命文化中一些观点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看法,儒家生命观强调敬始善终,重视责任与担当,推崇舍生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佛家强调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在当前价值观多元的情况下,部分传统生命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通过访谈发现,对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的题目,仅有少数师生可以给出清晰明确的回答。例如,有师生表示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但是当代大学生不能只一味的“取义”,要在珍惜生命的前提下,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实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同时受访师生多认为对儒释道的现代化解读,不能囿于传统,要结合当前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领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大部分受访师生表示了解不多或一点不了解,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还不够,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还不够重视。

3 对策与思考

3.1 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很重要,但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成年后人生观已经基本定型,十分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但若是在人生观尚未定型时就开展生命教育,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教育应从小开展,例如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同时生命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从生命的孕育、成长、恋爱到婚育,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高校可以起到组织调动的作用,动员各方参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关于死亡教育活动(例如参观ICU、太平间等),师生均不容易接受,一方面和我们乐生讳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的情况来说的。若是从小接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能够以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活动就不会是令人避之不及的教育形式。

3.2 围绕生命教育主体,丰富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拓展教育形式

生命教育的主体是人,而对高校而言,生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生命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创新度,增强学生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培养和塑造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意识,进而创造生命价值。

开设理论系统的生命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尤其是在非医学、非师范院校,同时将已在高校思政类课程以及心理类课程涉及的生命教育进行拓展,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级各类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社会实际,广泛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教育(认领一棵树、周跑活动)、小组研讨、第二课堂、志愿活动(妇婴保健、敬老院的志愿活动)、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增长学生见识,保证生命教育的效果。

3.3 分门别类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

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对于生命教育可分级要求、分类要求、分步要求、分层要求,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文、理、工、农、医不同类型高校对于生命教育可以分类要求,同时注重发挥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在教育、医学方面的专业优势,互融共通共享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形式等。

3.4 加强中国传统生命文化与现代生命观的融合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生命文化中的瑰宝,结合社会现实,结合学生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生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访谈分析结果一定程度上映照了当前高校、社会生命教育的现实,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教育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联动,围绕生命教育主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丰富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拓展教育形式,分门别类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对于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乃至生命价值的实现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师生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