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
2022-12-06周必英
周必英,刘 晖,宋 鸿,王 玉,江 楠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0)
研究生为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1],其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论文选题、论文撰写及实践等能力,如何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2]。病原生物学涵盖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病原生物学课程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重要的桥梁课程。遵义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学科由国内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和寄生虫学家黄惠芬教授等知名专家创建,2011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教研团队2014年被评为贵州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015年被评为遵义市昆虫药物研究与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20年被评为贵州省科技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结合本地实情和我校发展特色,已形成了病原微生物与疾病关系、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医学昆虫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研究方向,并建立了医学昆虫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病原生物防控及资源开发两个研究平台。我校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点2012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招收的研究生主要为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本科生,且大部分研究生为应届生或来自基层单位,多数无科研实践经历。因此,提高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事关该学位点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职责。
1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有助于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然而,部分院校和专业的研究生存在科研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面窄、科研素质低及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及方式相对陈旧,研究生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科研思维局限,缺乏医学论文撰写经验,在论文答辩中出现理论知识薄弱、语言表述不清、学术观念陈旧等问题。
2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制约条件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多数专业交叉,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相对较少,同时,由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除本科生外,大量专科生和在职人员开始提升自己的学历,进入了研究生学习生涯,因此,来自专业和学历上的差异制约了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如在研究生复试环节,专业笔试和面试过程中发现不少研究生所在本科或专科学校未开设病原生物学(如寄生虫学)课程及缺乏科研训练,影响了其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研究生个人自觉性差、求知欲不足同样也限制了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正所谓“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缺乏“师傅”及“修行”的研究生,即便非常聪明,也未必能胜任涵盖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同时导师的科研能力及实验室条件也会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技产出低,课题完成质量差,申请科研课题受限,科研经费不足,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差,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培养研究生时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探索提高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
3.1 严格要求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导师是研究生的施教主体,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导师不仅要传授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实验技能,还要培养其思想品德。导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为表率,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研究生多做事、多思考、多学习,最终达到具备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目标。在学术水平方面,导师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扎实,学术思想要活跃,有充裕的科研经费支持,鼓励导师通过各种方式(如出国研修、攻读博士研究生)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导师科研课题,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检索文献、设计实验、论文选题、实施实验和撰写论文等,发掘研究生的潜能[3],以达到传帮带的目的。因此,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2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知识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应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多参加高水平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吸收和借鉴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积极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申报,鼓励研究生大胆创新,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研究生科研基金,通过基金申请、项目实施、论文撰写和发表及项目验收,系统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在科学研究阶段,导师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要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在进行开题报告阐述时,应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论证,以保证选题切实可行;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时,教师要将积累的知识系统地转化成教学内容,和研究生一起讨论分享,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积极性,让研究生学有所获,同时也可以促进教研结合,进一步培养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科研课题完成后对研究生培养效果及质量进行总结,对科研结果进行讨论,激发研究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耐心细致地对研究生的研究论文进行修改,努力提高其论文撰写水平。就存在的问题,由导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小组研讨会,相互沟通和讨论,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通过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导师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为开拓科研思路打下基础。
3.3 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验研究中,培养研究生操作能力是科研的基础。让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广泛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撰写综述、协助导师申请科研基金等,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专业知识及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及学科前沿,提升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4]。由高年级研究生带低年级研究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将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经历等传授给低年级研究生,互帮互助,这样低年级研究生可以少走弯路,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基本实验技能;同年级研究生遇到问题可以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此外,鼓励研究生积极报考博士研究生,加强科研训练,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如到中小学和社区开展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防治科普宣教及感染调查等活动,并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社会实践项目,以此开阔研究生视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我校寄生虫学教研室不仅从事寄生虫教学与科学研究,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学科特长服务社会,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近年来该教研室组织广大教职工,用微笑和服务展现职工志愿者风采,多次带领教师、研究生到遵义市航天小学、同济小学、朝阳小学、湄潭县兴隆中学、航天初中等中小学进行寄生虫病防治知识讲座;走进正安、湄潭、仁怀、毛石镇,对广大市民进行寄生虫病防治科普宣教活动;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卫生与健康”等为主题,坚持参加遵义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引导研究生关注公众健康,在日常活动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好基础。
3.4 专业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开设有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包括卫生统计学、公共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自然辩证法课程;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则根据研究生培养需求,选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高级免疫学实验技术等课程。以研究生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病原生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了解目前病原生物的研究热点和进展为教学目的,在我校开设了病原生物学进展课程,围绕病原生物特点和研究热点,采用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技术路线与科研方法相融合的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科研讲座、课题研讨及研究生展示等多种手段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思维能力。在教学方面,导师不仅要把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指导思想,还要引入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重点讲解我国重点疫源性寄生虫病和微生物感染的科研动态、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可借鉴知名科研院所成功经验,进一步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汇报、读书报告活动,研究生通过汇报和研讨将自己的思想及见解表达出来,突出以研究生为中心特点,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了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独立、主动、系统地进行研究,有利于培养科研的后备力量[5-6]。同时还可以将相关研究的进展融入教学,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发散思维,使其流畅自如、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分享自己的研究思路,以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结合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将科研教育素材纳入教学计划,推荐研究生课后阅读,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接受科研精神的熏陶,营造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名人事迹,如钟惠澜教授为证实犬是我国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从犬体内抽取骨髓注入人体进行试验,彰显了为医学奉献的精神;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从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了190次失败,最后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钟南山前往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通过这些事例培养研究生敢为人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
此外,研究生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不少于30学时的本科课程教学任务,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所有教学工作,包括试讲、听课、集体备课、预实验等。要求研究生参加本科生理论课及实验课听课,掌握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试讲合格后方可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通过本科教学实践,培养研究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与教研室成员一起参加教研教改,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研究生实验操作机会(如粪便中查虫卵、肛周查蛲虫、面部查螨虫等),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5 确保论文质量
导师要帮助研究生确定目标,使研究生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研究目的。论文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论文的质量是反映导师指导水平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7],导师应对研究生论文质量负责。综述性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检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阶段性指标,被纳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内容,集中反映了研究生的综合知识架构体系、专业知识储备量、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对科研课题的构思、设计至关重要。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对研究生负责,日常要与研究生交流,定期举行研究进展汇报、开题报告会并进行中期检查,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拓其科研思路。近年来,我校研究生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实行答辩前校外专家盲审全覆盖制度,答辩后组织研究生认真修改论文,只有向学校提交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签字后的毕业论文,才准予毕业,毕业后教育部开展学位论文抽审工作。在学术交流方面,定期组织专家和教授来校开展关于科研课题文献检索方法、科研思路、方案设计等的讲座,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发表会议论文,增强学术自信,使其掌握基本科研程序,熟悉科研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8]。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研究生扩展了视野,增长了专业知识,拓宽了科研思路,培养了科研兴趣,提高了科研学术水平,推动了学科发展。
4 结语
我校寄生虫学教研室和微生物学教研室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名,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有所增加,研究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用人单位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骨干,为保障人民健康、推动高等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而言,提高其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疾控中心或医院检验科等是他们未来就业的主要选择,研究生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很快进入状态,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本研究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确保论文质量等方面探索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旨在为高等医药院校、研究机构、医药卫生事业等单位输送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然而,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