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正压通气方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干预效果对比
2022-12-06林霞
林霞
·临床研究·
两种正压通气方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干预效果对比
林霞*
(睢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河南 商丘 476900)
探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新生儿上的疗效差异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以上患儿分为持续组和间歇组,各42例。持续组采用NCPAP进行呼吸干预,间歇组采用NIPPV进行呼吸干预,在治疗前、治疗后1 h对两组患儿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对比两组患儿pH值、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与救治成功率,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 h间歇组患儿的pH值和PaO2均明显高于持续组,间歇组的PaCO2则明显低于持续组(P<0.05);间歇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低于持续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持续组(P<0.05);间歇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持续组。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控制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正压通气;并发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RDS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新生儿发育不全,肺部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肺泡张力下降,静脉血在肺内没有进行有效的氧气交换,导致心肌含氧量下降,患儿缺氧,表现为进行性的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1]。目前机械通气是治疗NRDS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减少NRDS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手段[2]。但需要指出的是,机械通气虽然直接有效的解决了新生儿肺部气体交换的问题,也有效改善了机体缺氧的表现,但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肺疾病、感染、气胸等[3]。
如何有效避免机械通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提高NRDS患儿有效救治率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都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无创通气技术,本文就以上两种正压通气方式治疗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以上患儿分为持续组和间歇组,各42例。其中持续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胎龄30~38周,平均33.4±1.5周;时龄3~12 h,平均8.5±1.4 h;体质量2.0~2.8 kg,平均2.3±0.7 kg。间歇组男性21例,女性21例;胎龄29~38周,平均33.1+±1.7周;时龄3~12 h,平均8.4±1.4 h;体质量2.0~2.7 kg,平均2.2±0.7 kg。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关于NRDS的诊断标准[4];患儿体质量≥2.0kg;患儿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先天性的脏器功能障碍;合并肺部感染;由于产时窒息等导致的呼吸窘迫。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进行生命体征检测,随时准备转为气管插管。
持续组采用NCPAP进行呼吸干预,采用双鼻塞密闭环路方式进行正压通气,呼吸机参数:流量6~10 L·min-1、呼气末正压5~8 cmH2O、吸入氧浓度30%~50%,根据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节参数,确保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3%之间。
间歇组采用NIPPV进行呼吸干预,同样采用双鼻塞密闭环路方式进行通气,调节参数:呼吸频率25~30次·min-1、流量6~8 L·min-1、呼气末正压5~6 cmH2O、吸入氧浓度30%~50%、吸气峰压20~25 cmH2O。在治疗前、治疗后1 h对两组患儿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各项数值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1.3.1 动脉血气指标
动脉血气指标包括pH值、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
1.3.2 呼吸机使用时间
观察并记录患者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1.3.3 救治成功率
所有转为气管插管的病例均视为救治失败。记录救治成功人数,并计算救治成功率。
1.3.4 并发症情况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腹胀、二氧化碳潴留、肺部感染、肺出血和重新插管。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动脉血气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h,两组患儿PaO2水平均升高,且间歇组患儿水平明显高于持续组(P<0.05);两组患儿PaCO2水平均降低,且间歇组明显低于持续组(P<0.05);治疗前后持续组pH值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 h后间歇组患儿pH值升高,且明显高于持续组(P<0.05)。见表1。
2.2 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救治成功率对比
间歇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持续组(P<0.05),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持续组(P<0.05)。见表2。
2.3 并发症对比
间歇组患儿治疗后发生腹胀1例,肺部感染1例,重新插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持续组患儿治疗后发生腹胀2例,二氧化碳潴留1例,肺部感染3例,肺出血2例,重新插管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4/42),间歇组明显低于持续组(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对比(±SD,n=4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持续组相比,#P<0.05。
表2 两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救治成功率对比(n=42)
组别呼吸机使用时间(h)救治成功率 持续组52.7±12.935(83.33) 间歇组38.5±9.4*40(95.24)*
注:与持续组相比,P<0.05。
3 讨论
近年来的无创通气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疗后并发症的概率,但仍难以完全避免。而且不同的无创通气方式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也有一定差异。从干预后两组患儿的呼吸指标来看,组内对比持续组治疗后PaO2明显升高、 PaCO2明显降低,但治疗前后pH值无明显变化;间歇组治疗后pH值、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这说明两种通气方案都能够改善患儿的PaO2和PaCO2水平,但间歇组同时实现了pH值的调整。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 h间歇组患儿的pH值和PaO2均明显高于持续组,间歇组的PaCO2则明显低于持续组,即间歇组各项指标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对比的结果更加直观的体现了间歇组方案的优势,患儿的各项指标改善更加显著,这一结果与Fanaro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5]。
NCPAP和NIPPV各有优劣,辅助通气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如果在实现该目的的前提下,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就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7]。从研究结果来看,间歇组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5.24%,这个数据要显著高于持续组的83.33%,进一步肯定了间歇组方案的疗效,而且间歇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也显著低于持续组,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儿的需求进行间歇通气,既能够达到改善呼吸指标的目的,又能够避免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导致的各种问题。刘长靖的研究发现[8],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改善NRDS患儿的缺氧症状,而且减少了不良反应。这一点在本次研究中也有体现,从不良反应对比来看,间歇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持续组为33.3%(14/42),间歇组明显低于持续组。这反映了间歇组方案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所带来的优势。
NIPPV则是对NCPAP方案的一种调整,能够通过间歇提高气道压力来激发自主呼吸功能,从而使机体保持一个高水平的气道压,促使氧气进入肺部,充盈肺泡并扩充肺容量,帮助完成气体交换,维持呼吸张力。与NCPAP相比,NIPPV不会影响新生儿呼吸功能的形成,反而会促使呼吸肌形成良好的反射[9]。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控制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 Behnke J,Lemyre B,Czernik C,et 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neonatology[J]. Dtsch Arztebl Int, 2019, 116(11):177-183.
2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毛健,等.早产儿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1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4):248-251.
3 Salvo V,Lista G,Lupo E,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 NSIPPV/BiPAP/NCPAP) for RDS in VLBW infants[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8,31(21):2832-2838.
4 朱柳杰,任广立,谢聪,等.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天津医药, 2019, 47(10):1067-1072.
5 Fanaro S. Feeding intolerance in the preterm infant[J].Early Hum Dev,2018,89(Suppl2):S13-S20.
6 Sweet DG,Carnielli V,Greisen G,et al. European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2019 update[J]. Neonatology, 2019, 115(4):432-450.
7 Kahramaner Z,Erdemir A,Turkoglu E,et al. Unsynchronized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rsus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preterm infants after extubation[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7,27(9):926-929.
8 刘长靖.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3):3279-3281.
9 江素丽,江余明,周庆女.经鼻间歇与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85例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9,48(10):1777-1780.
(2021-12-1)
林霞,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新生儿疾病治疗工作。Email:13106275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