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疫病净化技术体系构建

2022-12-06俞小红

畜禽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饲养场疫病消毒

俞小红

(苏州市畜牧兽医站,江苏 苏州 215000)

0 引言

为了促使我国畜牧业得到良好发展,必须针对动物疫病进行科学合理的净化处理,以满足绿色农业发展要求,保障畜牧业的良好发展。动物疫病净化需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构建相应的体系,以促使动物疫病净化技术的应用得到全面、细致的落实,有效控制和消除动物疫病。因此,对动物疫病净化技术体系构建措施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免疫技术、移动监管措施和落实生物安全措施来构建动物疫病净化技术体系。

1 检测技术

1.1 病原检测

当前应用频率较高的病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病毒和细菌分离培养一类的免疫印迹技术,或是应用基因测序分析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诊断技术,对病原进行检测。

1.2 感染抗体检测

可以对免疫动物和感染动物进行鉴别的诊断检测技术有:①针对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进行检测。②针对标记疫苗免疫的动物或是基因缺失疫苗的动物进行感染抗体检验,淘汰感染动物,即能够起到对病源污染源进行净化处理以及控制、消除的作用。

1.3 抗体检测

如果尚未实施疫苗免疫,则可使用抗体检测技术对是否曾经感染该疾病进行判断,也可直接对疫病进行诊断。一般来说,可以应用血凝抑制试验、ELISA以及病毒中和试验一类的抗体检测技术,并通过抗体的阳性率以及离散度等对免疫效果进行评价[1]。

2 免疫技术

2.1 疫苗种类和特点

当前在动物疫病预防工作中使用的疫苗,主要包括3个类型,分别是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

2.1.1 弱毒活疫苗

弱毒活疫苗属于毒力较低、活的病源微生物,接种以后,可在动物体内进行复制以及增殖,进而强化机体免疫应答,也就可以起到强化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的作用,抗体产生速度较快,一般来说,仅需注射一次即有效,但是维持时间较短。

2.1.2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属于无毒力、灭活病源微生物,不可在动物体内进行复制和增殖,可以强化细胞免疫能力,但强化效果不明显,抗体产生速度较慢,可维持时间较长,若在其中加入佐剂,能够对疫苗免疫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2.1.3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为借助分子克隆技术以及DNA重组技术,针对原核以及真核系统表达转入病源保护基因而生成疫苗,或是将与病源毒力具有关联性的基因删除,从而制成基因缺失疫苗,可将致病的以及无效的病原体成分灭除,从而提升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2 疫苗免疫程序

对疫苗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情况,而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

2.2.1 疫苗

在疫苗免疫程序之中所应用的疫苗,必须为经过国家新兽药注册评审批准的产品,且应以疫苗自身的特性和种类为基础,选择适宜的保存条件和运输方式,根据疫病整体情况合理搭配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以构建起全身免疫和局部免疫。

2.2.2 免疫次数和时间

不同种类的动物免疫基础各不相同,也就是其母源抗体水平各不相同,需要以此为基础确认动物的首次疫苗免疫日龄,同时为其构建起合理的免疫抗体监督制度,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免疫次数和时间[2]。

2.2.3 免疫方法

以疫病的种类、疫苗的种类为基础,对口服、注射、点眼、滴鼻、饮水、气雾等多种免疫方法进行合理应用,且过程中需要保证接种途径的正确以及操作方法的正确。

2.3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应该注意全程保持无菌操作,避免疫苗受到污染。为了降低免疫副反应的发生率,并尽量减轻其不良影响,在完善动物保定工作的同时,还可采用多点、多次免疫的形式,同时控制动物避免其剧烈运动。不可将多种疫苗进行混合接种,应严格使用推荐剂量,且应充分观察动物接种后的反应。对菌苗进行接种前1周以及之后10 d,均不可应用抗生素。采用饮水免疫方法时,饮用水中不可含有消毒剂。应根据疫病净化工作的进展以及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段结束疫苗免疫工作。

3 移动监管

3.1 动物检疫管理

动物检疫工作在降低动物疫病传染率、提升动物卫生水平、保障动物产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强化兽医卫生风险防控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应该根据动物产地、屠宰检验程序以及相应的检验标准,开展规范化的检疫工作。严格禁止疫病高风险区域的动物流入低风险区域,严格禁止有疫病区域的动物流入无疫病区域,同时强化动物引进过程中的落地隔离监管力度,在动物处于隔离期间,必须针对其进行抽样检测工作,确认检测合格,方可进入到常规的饲养及使用状态。

3.2 饲养档案管理

动物饲养企业应该按照相关规定,为动物构建起全面且细致的饲养档案,在其中准确且细致的记录动物饲养工作相关的实际情况,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动物的来源、数量、繁殖情况以及出栏情况。②动物的免疫、消毒、监测以及检疫情况。③饲料的来源以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来源。④兽药的来源以及使用情况。⑤动物的发病、诊断、治疗、死亡以及处理情况[3]。

3.3 动物标识管理

在动物标识方面,严格落实“一畜一标”制度,各个动物所对应的编码,均应为企业内的唯一编码。对于新出生的动物,应在其30日龄之内为其设置动物标识,若其在30日龄之内即离开饲养地,则应在其离开饲养地之前,为其设置动物标识,若由国外引进动物,应在动物进入到饲养地之后的10日内,为其设置动物标识。以此为基础,在开展检疫工作的过程中,只要对其动物标识进行查验即可,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避免出现错检、漏检等情况。在动物进入到屠宰阶段以后,应回收标识,且不可对一个标识进行重复使用。

3.4 数据信息互通

与动物饲养企业以及屠宰加工产业相关的场所,均应进行登记,并构建统一的平台、标准和规章制度,以实现信息、标识、数据格式以及制度规范的统一,且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数据信息的互通。以此为基础,动物的饲养、运输和屠宰情况,动物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情况,以及各项相关信息,均可在数据库中实时更新。其他用户则可通过数据库对动物饲养企业情况、动物运输情况以及动物屠宰情况等进行充分了解,可及时掌握动物移动轨迹和相关的免疫信息,并能够根据各项记录追溯动物产品质量,若其中存在动物疫病,也可及时溯源,从而更加有效的对动物疫病进行控制。

4 生物安全措施

4.1 结构布局

4.1.1 独立设置场区

要求场区与生活区、交通道路、屠宰场以及交易市场之间均设置有效的隔离设施,且饲养场应该处于地势较高的位置,整体上背风、向阳、环境干燥、水源充足且水质较好,电能充足、交通便利。种畜的饲养场应与动物饲养场所、水源地、城镇居民区、饲养小区以及交通干线等保持至少1 000 m的距离,与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集贸市场以及无害化处理场所等应保持至少3 000 m的距离,且应使用防风林、围墙、防疫沟、灌木或者其他形式的物理隔离。

4.1.2 各区域完全分开

在结构上,应保持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以及粪污处理区域完全处于分开的状态,且生产区与生活区、办公区之间,应设置合理的隔离措施,生产区和无害化处理区、污水处理区域一类风险较高的区域,也应设置有效的隔离,以提升饲养场内部的生物安全性。并且,各个区域之间应保持至少50 m的距离,同时注意参考坡向和风向。在整个厂区中,生活区应处于地势较高的上风向位置,并能够严格与生产区保持分开的状态;辅助生产区应距离生产区最近,并处于生产区的下风向;同时,饲料加工车间应与饲养区保持较远的距离;无害化处理区、粪污处理区以及病畜隔离区均应设置于生产区之外地势较低的下风向位置,同时使用绿化带或是围墙进行隔离,保持与生产区较远的位置。另外,建立污染通道,对生产区和隔离区进行连接[4]。

4.1.3 分点饲养

不同的动物饲养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奶牛场中需要设置独立挤奶厅,种禽场应设置独立孵化厅等,且要求月龄不同的动物分别进行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以提升相关工作的效果。另外,还应根据动物的生长阶段对其合理分群,以能够采用分区和分点的饲养模式,更加有效地控制动物的生长环境。例如在猪场中,可将猪场内部划分成为空怀区域、妊娠区域、产房、种猪区域、保育区域、生长育肥区域等多个类型,或根据种猪、保育、生长、育肥等多个类型进行分别饲养,应注意各个区域之间保持至少20 m的距离,且育肥区域应与其他区域保持更大的距离。在奶牛饲养过程中,应该设置犊牛区域、育成牛区域、泌乳牛区域、干奶牛区域等多个区域,并于各个区域之间保持合适的间距,或是直接设置物理隔离。

4.1.4 独立观察设施

对于装牛台或是出猪台一类能够与动物、人员和车辆密切接触的位置,具有较大的疫病传输风险。为了尽可能切断疫病传输途径,应该将装牛台或是出猪台设置于将要进行外售的动物区域围墙外部,其中主要包括观察舍、装卸平台以及称重装置,并与运输道路进行连接,或是将其设置于距离场区较远的位置,同时严禁动物选购人员直接与动物进行接触,允许通过玻璃进行观察,或是借助视频监控平台进行观察。

4.1.5 通道分开

在生产区域内,必须保持洁净通道和污染通道完全分开,其中洁净通道应位于上风向,污染通道位于下风向,病畜隔离区域以及废物处理区域应具有单独的通道,同时,污染通道必须与饲料运输道路分开。

4.1.6 独立引种隔离区

对于动物饲养场的日常生产管理来说,引种隔离能够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可以促使饲养场整体运行更加规范,同时还可对动物疫病的传入途径以及传播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4.2 生产防疫

4.2.1 饲养管理

“全进全出”饲养模式,也是动物同时进入动物社舍并同时出栏的一种饲养模式,属于当前动物饲养场开展动物疫病管理控制工作的核心。建设动物舍时,应保持通风、隔热、采光、保温条件均与相关要求相符合,同时配备适宜的防寒、降温设施,能够有效调整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以及热辐射等,为动物生长创造优质环境。在进入空栏期以后,应及时对动物圈舍进行全面清扫、冲洗以及消毒,以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

4.2.2 人员管理

对于外来人员,一般禁止进入,若必须进入,应先进入消毒通道进行淋浴,再更换场内工作服装入内;若外来人员以前访问过其他饲养场,必须隔离。对于内部人员,要求其在职期间不可饲养与其在饲养场内饲养的同类动物,不可接触其他饲养场;不可携带任何与动物有关的产品进入到饲养场,动物产品必须完全加工至熟透方可食用,且食用过程中必须远离动物圈舍;进入到生产区域时,同样需要进行淋浴和更换工作服装,并且严格禁止饲养人员出现串舍行为[5]。

4.3 消毒管理

4.3.1 饲养场周边和入口

应定期对饲养场周边和入口位置进行消毒,包括与饲养场环境相连接的道路,消毒操作频率应为每2周1次。场区的入口位置应设置与厂区大门宽度基本相等的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通道内应设置洗手消毒盆、喷雾消毒设备以及消毒脚垫;构建合理的进出厂场区消毒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操作规程,明确针对人员以及车辆的消毒措施。

4.3.2 饲养场内环境

应定期全面清扫饲养场内环境,将垃圾及杂物完全清除,并针对饲养场内环境和道路全面消毒,消毒操作频率应为每2周1次,如果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则应保持1~2次/d的消毒频率。

4.3.3 动物舍

全部动物舍的入口位置,均应设置消毒池洗手、消毒盆以及消毒脚垫,且将每一批动物调出后,均需要针对动物圈舍内部进行严格的冲洗和消毒,并至少空舍7 d,在非空舍期间,也应进行1~2次/周的带动物消毒。

5 结语

动物疫病的传播能够导致动物饲养受到严重的损失,所以需要积极构建起相应的动物疫病净化技术体系,采取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免疫技术、移动监管措施,并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以提升动物疫病净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

猜你喜欢

饲养场疫病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辣椒疫病危害大 及时防治有办法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中医药防控生猪疫病取得突破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
浅谈动物饲养场标准化生产
猫和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