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2-12-06刘素仁
刘素仁
(衡南县车江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湖南 衡南 421131)
0 引言
1987年,美国农业部披露,在北卡罗来纳州暴发了能致使怀孕母猪繁殖异常及引发断奶前的猪崽产生呼吸道问题的传染病。母猪感染此病后,死胎、流产率会增加10%,所产下的不足月龄仔猪病死率升到60%~70%,此病初始流行于北美,随后陆续传到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并逐渐波及全球,使养猪户蒙受了惨重的损失。1991年,荷兰科学家经过对病源体的采集、探究,分离出了诱发这种病症的病毒,并将这种病命名为PRR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此病会导致部分病猪的耳、腿和乳头等部位变成蓝色,因此又称为“猪蓝耳病”。
1996年,我国科学家在本土患病猪体中发现了蓝耳病毒株,由此佐证了我国某些猪群也患有猪蓝耳病。随着时间推移,猪蓝耳病逐渐蔓延至全国30多个省、市,曾数次在猪群中暴发、传播,并呈流行的趋势。此病毒在传播中通过多次变异,形成了致病性更高的毒株,持续在各地猪场中传播,不仅使养猪户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病毒一直潜伏于一些健康猪体中,使得防控、防治难度大大增加。
中国是全球第一生猪生产国和猪肉消费国,猪生产的安全性与产量的稳定性,对我国和全球的猪业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蓝耳病不仅在经济上极大地危害我国养猪业,而且疫情的暴发也致使存栏猪数量剧减,猪肉和相关肉类制品的价格随之上涨,导致CPI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老百姓的生活支出增加。因此,对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地探究、总结。
1 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
1.1 高热、高湿
高热、高湿是诱发蓝耳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夏季和秋初,是蓝耳病的高发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当猪舍采光欠佳、通风不畅、饲养太密时,就会为有害病菌、病毒的滋生、繁殖、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如不及时采取消毒杀菌、通风降温等有效措施,猪群出现体温升高、呼吸不畅、皮肤发红、中暑等热应激反应的概率就会成倍增加,猪体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抵抗力会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热性疾病而诱发蓝耳病,并会很快波及到周边猪场,迅速蔓延开来。
1.2 劣质饲料
有些养猪户为减少成本,购买一些质量差或营养成分搭配不全的饲料来喂养,有的饲养户使用了因保管不当,过期、发霉、变质的饲料喂养,就会引起猪慢性中毒,损伤猪的呼吸道,导致猪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极易感染致病性病菌而诱发猪蓝耳病。
1.3 长途运输
长途运输途中,猪因颠簸挤碰、饥渴、恐惧等因素,改变了原来生活环境和规律,导致猪在输送途中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就会使其抗病力下降,容易诱发蓝耳病。
1.4 免疫接种不良
预防免疫接种不及时,接种程序不规范、不科学,猪群就难以产生有效、持久的免疫抗病能力,难以抵抗各种病源微生物的入侵,也容易诱发蓝耳病。
1.5 蚊蝇传播
高温、高湿的夏秋,既是病原体、病菌快速繁殖的时段,也是蚊蝇、老鼠大量滋生和繁殖的季节,猪舍如果没有采取(安装纱网、药物灭杀等)有效的防蚊、防鼠措施,各种疫病就容易以蚊蝇、老鼠为载体向猪群及周围扩散、传播,这也是造成蓝耳病发生、蔓延和流行的要素。
2 猪蓝耳病的病原体
猪蓝耳病毒(PRRSV)是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长15 kb,外有囊膜呈球形状,直径50~65 nm。病毒可在-70℃的低温环境中存活一年半之久,温度升高时存活时间缩短,常温下也能存活2~15 d,当温度高于56℃时毒性才消失。病毒能在pH值为6.0~7.5的环境中长久存活,当pH值超出这个范围时,毒性会快速消失。PRRSV对外界抵御能力较弱,极易被高温、紫外线、酒精、消毒液等灭杀而失去活性。
3 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
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就是持续感染猪蓝耳病毒。其主要感染源是带猪蓝耳病毒的猪体(带毒不发病猪、发病猪和死猪),以及这些猪的口、鼻、乳分泌物和排泄物(尿液、粪便等),病毒能在猪体中长久存活,在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能存活较长的时间。蓝耳病主要通过接触方式感染传播,当接触到猪蓝耳病毒的猪体、排泄物及含毒的空气、蚊鼠、运输工具、水等媒介,就会引起猪体呼吸道感染,继而发病并传播,妊娠母猪还能由胎盘直接传给胎儿。带毒猪、病猪还可通过屠宰加工、贩买销售、交通运输、水源污染等方式,将蓝耳病迅速蔓延到沿途及周边的乡镇。此病夏秋季节高发,通常呈地方局部区域大暴发、大流行的特点。蓝耳病仅在猪群中感染和传播,本病能感染所有年龄、品种、用途的猪,其中抵抗力较弱的怀孕母猪和出生不足30 d的仔猪属易感猪群;生长猪、育成猪、公猪等也会感染,但大部分以轻症为主。
4 猪蓝耳病的发病机理
猪蓝耳病毒进入猪体后可长久存活,一旦猪体免疫能力下降,病毒便会激活侵入猪体中的巨噬细胞,在细胞中大量增殖,诱发蓝耳病。 猪体中的巨噬细胞担负着多种免疫的重要职能,能识别、吞噬各种外来细胞,维护猪体健康。而蓝耳病毒就是以侵害猪体中的各种巨噬细胞(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为主,侵入肺泡巨噬细胞中的猪蓝耳病毒毒株,会迅速在细胞内大量增殖,使细胞碎裂、溶解、死亡,导致细胞数量下降,质量降低,从而大大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对病毒、病菌的识别和免疫能力,也就很容易诱发蓝耳病和其他各种疾病。
5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易感猪群在感染猪蓝耳病毒后,因猪个体差异不同,一般在3~37 d会诱发蓝耳病,此病以侵害猪的繁殖功能和呼吸系统为主,各种猪龄、不同种类的发病猪会表现出不同症状:怀孕母猪以早产、流产、死胎等繁殖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没断奶的猪崽主要表现为病死率高达70%左右;其他类型的猪主要表现为呼吸不畅、喘气。本病的轻重、症状、病程受毒株潜伏期长短、毒株种类、毒性高低、猪体个体差异、免疫力强弱、猪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确诊难度增加。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急性、慢性、亚临诊型3种。
5.1 急性型蓝耳病
1)母猪高热颓靡、缺乏食欲,伴有程度不同的呼吸不畅和气喘。怀孕末期母猪早产和流产率高达50%~70%,死胎率达1/3,木乃伊胎率达1/4。
2)大部分刚产出的猪崽出现呼吸不畅、腹式呼吸明显、食欲低下、肌肉震颤、行走失调,腹泻嗜睡,直肠温度可超过39℃。40%~80%的发病仔猪会在出生后的7 d内死亡,80%~100%发病仔猪会在断奶前夭折,断奶后的仔猪表现为生长迟缓。
3)生长猪、育成猪发病时症状相对较轻,大多为轻度的呼吸困难和厌食、咳嗽、双眼发炎浮肿。少数病猪肢体未端发绀发紫、耳朵发蓝。
5.2 慢性型蓝耳病
母猪的繁殖能力减弱,产仔率及仔猪成活率下降。猪群免疫能力降低,呼吸系统疾病显著增加,易感染引发其他疾病。发病猪成长迟缓,导致规模化养猪场育成猪出栏率降低。
5.3 亚临诊型蓝耳病
猪体中存在猪蓝耳病毒毒株,但并不发病,监测可发现猪群中感染了猪蓝耳病毒的猪数量在持续增加。猪场中有1%~90%猪的血清抗体检出为阳性。
6 猪蓝耳病的病理变化
对蓝耳病猪的剖检表明,无论是母猪种猪,还是仔猪和育肥猪,其共同的病理变化特征是:肺泡壁明显变厚,肺细胞轻度肿胀、衰老;可见巨噬细胞、浆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 ;外围血液中的大部分淋巴细胞都出现肿大、碎裂或坏死,细胞性能改变,细胞总数明显下降,几乎难觅正常细胞的踪迹。
1)妊娠母猪常见病理变化是:肺部出现水肿,普遍有肾孟肾炎和膀胱炎;少部分病猪的耳外缘、四肢末端、阴部和腹部皮肤呈蓝紫色。
2)发病仔猪、死胎和病死的弱仔猪,可见头部、皮下、腋下、扁桃体、眼结膜等部位出现水肿;胸腔和腹腔内可见血色积液,肠及下颌淋巴结发肿,并可见出血斑点;肺部剖检多数可见局部灶性肺炎。
3)生长猪剖检可见全身各处淋巴结的颜色都呈灰白色,且充血肿胀,久病猪可见胸膜肺炎色。
7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对猪蓝耳病的防治防控,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环境治理,严控严防疫源流入,饲养户更要主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7.1 严格引种
有条件的尽量自己培育良种母猪进行繁殖和养殖。如果由外引进猪种,要做到谨慎小心、严格把关。引进的猪种要坚守先隔离饲养,确认安全后再进场的原则;日龄和品种不同的猪也要分隔养殖。同时要加强对引进猪种的监测管理,防止病毒病菌的扩散传播。
7.2 科学接种免疫
当猪免疫力降低时,猪蓝耳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因此,不仅要及时、科学地加强对猪的接种免疫,还要定期监测免疫抗体变化状况,才能保证猪体获得有效的免疫抗病能力。这就要求首先要严把疫苗质量关,从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兽药店或畜牧兽医部门的疫控中心采购;其次要对接种器具进行消毒,以防器具传播病毒造成免疫失效。规模化的猪场要对所有母猪、后备母猪及公猪按流程间隔21 d接种疫苗进行基础免疫2次,随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预备母猪要在交配前60 d、前30 d左右分别进行首次和二次免疫。新生的仔猪也要分别在母猪的抗体转阴前后进行首免和二免。
要掌握每种疫苗产生免疫抗体的时间及抗体的有效期,做到及时、科学地接种疫苗;但不能滥种疫苗,以免适得其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7.3 猪舍定期消毒
要订立、执行规范的消杀毒流程,平时要定期对猪的活动场所、喂养设施消毒。在疫情高发的夏秋季节争取带猪消毒2~3次/周,每隔15 d做1次大范围全面消毒。尽量轮换使用种类不同的消毒药水,以免同类药水长期使用导致毒株产生耐药性。适时调节饲养密度,保持猪舍洁净。在夏季要定期清理猪粪、猪尿,清扫猪舍,清洗饲养器具,为猪打造出干净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要采取降温散热、通风除湿等措施,以避免猪舍长时间高温、高湿。要严格把控病猪流向,对病死猪要及时填埋、火焚,以免病毒逸散。要对猪舍加盖纱网防蚊、防鼠及定期灭蚊、灭鼠,以防蚊鼠将疫情向周边传播蔓延。
7.4 科学合理饲养
选用正规大公司生产的能量高、配比科学、营养全面的优质青绿饲料进行喂养。购回的饲料要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防受潮霉变。对病猪可提高饲料中维生素和铁、钙、硒、锰等矿物质的比例,平衡饲料中的氨基酸,以增强猪体的免疫力。
7.5 加强病猪监测
要随时掌握蓝耳病在猪群中的进展情况,定期对感染猪蓝耳病的所有猪体的猪蓝耳病毒进展状况及免疫抗体进行采样监测,各次采样、监测间隔应在120 d左右,如果连续4次采样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基本不变,说明病情相对稳定;若某次阳性率明显上升,就要从卫生环境、饲料品质、接种免疫、管理消毒等方面去找出问题,亡羊补牢。
7.6 主动防疫,对症医治
目前还没有针对猪蓝耳病的特效药和特效疗法,因此应当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地去预防蓝耳病的感染和传播,除对猪群进行及时、科学的接种免疫外,还应当在饲料中按比例混合拌入免疫增强剂、抗毒消炎药(如阿莫西林、泰万菌素等)、抗应激药物等,以增强猪体的抗病免疫能力。
猪体如果感染发病,应当及时对症医治以控制病情,尤其要对用药的种类、剂量控制恰当。若滥用抗生素、任意加大用药剂量,则不仅无法减轻病情,而且会对猪的心、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增加死亡风险。对妊娠母猪可饲喂阿司匹林退热、降低流产率;或联合肌注圆环毒杀、蓝耳康、专门平喘注射液。母猪分娩前后饲喂支原净和金霉素防喘,降低继发感染。对感染的仔猪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口服清解和剂,肌注聚肌胞或土霉素等。对于大龄病猪,可服用安乃近退热,注射抗生素防继发感染。临床经验表明,将复方花青素、阿司匹林、牛磺酸、饲料按1:1:2:1 000比例混合喂养病猪,对蓝耳病有着非常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