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宜红茶的起源

2022-12-06曹绪勇

中国茶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福茶区工夫

曹绪勇

宜都市农业农村局,湖北 宜都 443300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鄂西南武陵山茶区的红茶生产以五峰和鹤峰为核心,产区还包括长阳、宜都和湖南的石门,所产红茶品牌是“宜红茶”,又称“宜红工夫茶”。所以,宜红茶产区跨越湖北、湖南两省,各相关县市的红茶生产历史都是“宜红茶”史的一部分。2014年以来,笔者潜心研究红茶史,在宜红茶起源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方面有些新的成果,谨此与大家分享,以抛砖引玉并希望澄清一些谬误。

1 宜红茶起源的时间

红茶是因外贸而生的,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概莫能外。民国10年(1921)版《湖北通志》记载:“《崇阳县志》(1866)云:……道光季年,岁商群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炒,阴雨则以炭焙干,收时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茶箱,贮内包裹薄锡,往外洋卖之,名红茶。茶出山则香,俗呼为离乡草。[1]”江西、湖南两省的很多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志等史料都记载,道光季年,以幕阜山为中心的茶区开始生产红茶,即中国第一个工夫红茶(红茶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宁红”诞生了[2]。

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先生研究了这段历史后,在1964年发表的《湖南茶业史话》一文中写道:“可知广帮来到内地试制红茶的时间应在五口通商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后,咸丰三年(1853)即太平天国攻陷南京以前。[3]”茶学界、农史界还有很多学者,如庄晚芳教授、朱自振研究员等都持相同的观点[4]。所以,中国工夫红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工夫红茶产生于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已成定论。

1.1 宜红茶产生时间误说的原因

1992年版《湖北省志·贸易》载:“1824年(清道光四年),广州茶商钧大富、林志诚、泰和合先后带领制茶技工,来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红茶(俗称工夫茶),行销英国、俄国。[5]”1994年版《五峰县志》载:“道光四年(1824),广州钧大福、林子成等茶庄商人先后带江西技工,来渔洋关传授采制红茶技术。[6]”此后,宜红茶产生于1824年就被以讹传讹,影响甚大。因1610—1732年间诞生的小种红茶,仅限生产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的武夷山茶区。我国1958年才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开始生产红碎茶,《湖北省志》《五峰县志》(以下简称两志)所记载的红茶应均指工夫红茶,而1824年工夫红茶还未产生,自然也没有江西的“宁红”,又哪来生产红茶的“江西技工”呢?所以,1824年鄂西武陵山茶区就有宜红茶生产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导致以上两志出错的原因可能在于,20世纪80—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不久,文史工作者人手不足,条件艰苦,在全国上下修志热、任务重的大背景下,两志负责茶叶方面的编者对江荻君发表于1950年的文章《宜红区毛红茶产销调查》[7]中“前清道光年间”和鄂南茶区“道光季年”红茶大兴的史料没有加以甄别,简单将“季”以伯、仲、叔、季做次序理解为第四,而道光四年刚好是1824年,并据此成文从而造成失误。“季”的另一种解释为末或晚,显然工夫红茶产生于“道光季年”应理解为道光末年,或者道光晚年。

因江西省的修水、铜鼓等县古属义宁州,在道光季年产生“宁红”后其生产技术很快传到同属于幕阜山茶区的鄂南通山、崇阳、羊楼洞和湖南平江、岳阳等邻近县交通便利的茶区,但以下原因推迟了红茶在鄂西武陵山区的生产:一是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强大。尽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但洋货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国人接受,进入国内市场的数量受限,因国际贸易平衡的需要,中国工夫红茶出口增速放缓;二是1851—1864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长江流域茶区历时14年的社会动荡不安,严重滞阻了工夫红茶生产区域的扩大;三是武陵山茶区山高路险、交通运输极为困难等客观原因也阻碍了红茶生产技术的传入。清末,我国另两种工夫红茶的产生也与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和国内政局稳定程度等息息相关,坦洋工夫红茶因原产地在福建沿海地区,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较小,诞生时间为咸同年间,即1851—1874年间[8];安徽祁门红茶则诞生于光绪初年,即1875年[9]。

1.2 史料记载宜红茶产生时间是1876年

目前发现明确记载鄂西生产红茶的最早史料是光绪十一年(1885)版的《鹤峰州志》:“红茶:邑自丙子年(1876),广商林子成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州中瘠土,赖此为生计焉。[10]”该志同时记载:“矿:归流后,封禁百余年矣,近年招商局禀准,委员设局于九台乡等处,开采引苗鬯旺,已有成效,硗确之区,亦成利薮。”这里的“招商局禀准,委员设局”是指1884—1886年间林子成在鹤峰州开矿的事。林子成,本名林朝登,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人,生卒年月不详。这两个史料记载同一个人办的两件事,是可互相佐证的。

民国十五年(1926),长阳人胡清濂在《重修县志四区采访册》中记载:“木桥,星岩坪裕安桥:星岩坪产茶最多……咸同(1851—1874)而后中外通商,始有广东红茶客来五峰、长阳茶山办茶。首先来星岩坪者林君子成……广东茶商号牌名太(泰)和合,林君为太(泰)和合总经理,出庄王润堂处……宅前不远有溪河一条……林子成君既目击灭顶之惨,复虞商务妨碍,心焉惕之,爰商之王润堂、褚铭三诸绅首,愿捐巨金,建修大桥……桥落成,林王诸君互相道贺称谢,命名曰裕安桥,远近交通,其利甚溥,民到于今称之。桥成之年月日,邑贡生雷焕勋有记。”以上史料证明,清朝宜昌府所辖武陵山茶区的鹤峰、五峰、长阳等县,生产红茶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1876年,也就是宜昌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城市的时间,只是宜红茶并不是直接通过宜昌海关出口的。

2 宜红茶的首创人员

清光绪十一年《鹤峰州志》记载,丙子年(1876)林子成来鹤峰州采办红茶,泰和合等茶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10],因“州中瘠土,赖此为生计焉”影响巨大。五峰、长阳等县的史料上也有类似记载,可互为佐证。林子成为贩运红茶,1880年始建驮路,捐资改修了鹤峰州城经五里坪、白果坪、南北镇至湖南石门泥沙的人行道为驮运路[11],并出资修筑前坪经莫家溪、树屏营、湾潭、九门至南北镇的驮运道[12],这些驮运道的部分石板路如今尚存。

此外,《鹤峰州志》等史料还记载,1884—1886年林子成在鹤峰九台山等地开矿炼铜,因地脉纠纷致死2 人,官司打到了朝廷。北京清史馆还保存有光绪皇帝于十三年(1887)十二月初十日御批的湖广提督裕禄和湖北巡抚奎斌,联名上奏的鹤峰州铜矿官司奏折。1886年底,林子成因官司缠身而避隐,“身隐”五峰、长阳深山茶区,收购红茶潜心改制。他的同乡、铜矿司账卢次伦(1842—1929)开始接手泰和合茶号,走到了贩运红茶的前列。卢次伦于1890年前后在湖南省石门县泥沙(也称宜沙、宜市,现石门壶瓶山镇)建泰和合茶号加工厂,以宜昌府所辖的鹤峰、五峰、长阳等县的毛红茶原料为主,开始红茶的精制加工,孕育出“宜红茶”品牌。1917年,随着泰和合茶庄的关闭歇业,宜红茶的集散、精制加工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12],1951年后又被水陆交通更为便利的宜都县陆城替代[13],这是后话。

如今,泰和合主楼仍存,2011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门县志》[14]以及旅居台湾的石门人吴恭亮1961年所著《卢次伦传》[15]一书,均记载有卢次伦创制宜红茶之事。

因“溪河水阻……目击灭顶之惨,复虞商务妨碍,心焉惕之”,林子成还于1890年在长阳县星岩坪(现属五峰采花乡)的泗洋河上捐建裕安屋桥,其修桥所立“并寿河山”记事碑现仍存。该桥年久损坏,后又多次维修,1994年改建成水泥拱桥。

以上史料充分证明:林子成、卢次伦等广东茶商于1876年开始在武陵山茶区创制了宜红茶,可以说林子成是“宜红茶之父”,如果要论“宜红茶之母”的话,那就是卢次伦。

3 宜红茶起源的两个误传人物

在很多关于宜红茶起源的文章中,都认为钧大福或高炳三是宜红茶的创始人,但笔者考察认为这是误传,其原因如下。

3.1 钧大福

中国茶业公司宜红区收购处是宜都红茶厂(后更名宜都茶厂)的前身,该收购处在1950年5月16日给上级单位的《宜红茶区情况总结》报告中写道:“渔洋关是宜红茶区一个较大的集镇,为五峰、鹤峰、长阳、石门等四县茶叶的集散地。产茶之丰,占全省半数,品质之佳,居全国第二位。因此,在前清光绪年间,广东茶商即带来大批江西籍的制茶技术工人,到此地开设茶号,精制红茶。第一个设立茶号的为钧大福,次为林子成、泰和合。[16]”当时,在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后改为湖北省茶叶公司)工作的江荻君,参考《宜红茶区情况总结》和《1950年上半年总结》这两份报告材料,写作《宜红区毛红茶产销调查》[7]一文,发表在1950年11月的《茶叶通讯》杂志上,其文中将“前清光绪年间”的钧大福改为“前清道光年间”,并明显错误地把林子成创建的茶号“泰和合”当成茶商,后被广泛引用而成为这一误传的源头。

江荻君,1925年生于山西省原平县,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9月被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录用为工作人员,1950年12月调至宜都红茶厂任秘书。1952年因泄漏国家机密、工作消极、行为散漫而被开除厂籍。1955年调至英山县农技站任技术员,后调至英山县国营长冲茶厂任技术员,1985年在英山县蚕种场退休,1995年在英山病逝[16]。

《鹤峰州志》是宜红茶区最早记载宜红茶的地方志,但因为地域所限,一直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而《宜红茶区情况总结》为内部报告,长期不为社会所知,导致后来对宜红茶区“钧大福”的所有转载,不论是“人名”还是“茶号(庄)名”,均源自《宜红区毛红茶产销调查》一文。此后的几十年来,宜红茶区茶文化工作者多方考证找到了林子成、卢次伦等多方面的史料,但一直未能发现关于钧大福的其他任何点滴史料。因此,《宜红区毛红茶产销调查》一文所述钧大福为宜红茶的创始人属孤证,其严谨性、真实性存疑,据此认定钧大福是宜红茶的创始人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是明显不妥的。

3.2 高炳三

光绪十一年续修的《鹤峰州志》[10]载:“容美贡茗,遍地生植……现生产更饶,咸丰甲寅年(1854),高炳之同众公议,遂创首请示设栈,多方经营,由是远客鳞集,城乡悉食其利,而财源渐开矣。录之以为兴利者劝。”很明显,高炳之是容美本地人,经营的是“容美贡茗”,也就是绿茶。1990年版《鹤峰县志》[17]也明确其为“县人高炳之”。

1985年发行的《湖北茶叶贸易志》[18]载:“咸丰甲寅年高炳三及光绪丙子年(1876)林子成等茶商(均为广帮)又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通过渔洋关运汉出口,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而1993年出版的《鄂西农特志》[19]又将其误记为“广商高炳芝”。据此,“广商高炳三”创制宜红茶的言论被广泛转载,成为这一误传的源头。

猜你喜欢

大福茶区工夫
四川主要茶区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茶的那些事儿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大福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中国茶的四大茶区
一只粗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