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时调周法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2022-12-06周惠芳
冯 华,周惠芳
(1.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康复医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8;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高催乳素血症为现代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甚则闭经,可伴随出现嗜睡、骨质疏松、肥胖及尿崩症临床表现[1],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1]。目前西医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主进行治疗[2],其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3],对患者影响较大。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催乳血症引发的月经紊乱疗效确切[4-6],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近年来在中医“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理论指导下,应用循时调周法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文章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提供指导。
1 高催乳素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高催乳素血症引发患者月经紊乱甚则闭经不孕,属于中医学“月经病”范畴。中医认为月经病的病因在于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部分患者可因体质虚弱引发月经失调,其发病原因不外乎虚实两端,实者多为邪气阻隔,冲任受损,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虚者多因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空虚,无血而下所致[7]。因此,月经病的关键病机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二脉损伤所致。
许昕教授认为该病好发于女性,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女子以血为本,气血为冲脉之要,因此气血冲脉之气上逆为该病的发病之本[8]。王旭教授认为情志因素是形成高催乳素血症的关键病因,肝失于疏泄,气逆逆乱导致冲任失调、肾阴不足,另一方面,女子经带产各阶段,均易耗伤阴血,肝血不足而疏泄失常也会引发本病,因此肾虚肝郁为本病的关键病机[9]。王嘉梅教授认为女子肝为先天之本,七情太过引发肝失疏泄,气血逆乱于上,引发冲任失调,肝失疏泄日久可导致肝郁化火,虚火损伤阴血则好发此病;另一方面肝肾同源,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失疏泄则精血不能互生,月经不能如期而至,因此肝失疏泄为发病的关键病机[10]。谢春光教授认为高催乳素血症为外感、情志、体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肝郁为发病之本,冲任失调肾虚为发病关键因素,兼有痰瘀等病理因素[11]。此外,陈慧侬教授、王秀霞教授均认为肝郁肾虚为本病关键病机,疏肝解郁为关键的治疗原则[12-13]。
综上,中医认为高催乳素血症属于月经病范畴,其病因为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致,肾脏、肝脏为发病的关键脏腑,最终导致冲任失调客于胞宫而发病。
2 “肾-天癸-冲任-胞宫”理论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可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月经产生的关键机制,任一环节出现病变均会导致月经不调甚则闭经。丘维钰等[14]对这一生殖轴进行综述,发现该生殖轴与女性生殖病关系密切,对月经周期的产生、月经病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高燕等[15]认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理论是月经来潮及女子妊娠的重要理论,肾藏精,精气化生肾阴肾阳,肾精充盈肾气盛,天癸充盛则月经来潮,经血下则胞宫虚,肾藏阴精,胞宫藏而不泻则阴长阳消,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冲任调而气血旺盛,充盈胞宫达到重阴状态,重阴必阳,肾阳鼓动则氤氲之时而排卵,因此该生殖轴理论对于女性月经及妊娠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林琪明等[16]认为该生殖轴的作用机制是肾精溢泄,冲任通畅,天癸运行周身,为气液之宏观道路,以此调节女性的经带胎产。
综上,在“肾-天癸-冲任-胞宫”这一月经产生理论中,肾气作为起始部分,是月经产生的关键脏腑,肾气化生的天癸对于促进月经产生有推动作用;冲任二脉受肾脏等脏腑气血的濡养,并在天癸的作用下聚于胞宫而使胞宫血海满盈,血满而溢于胞宫,产生经血月经来潮。任一环节出现病变则会导致月经不调,即引发西医的高催乳素血症。
3 循时调周治疗大法
从“肾-天癸-冲任-胞宫”这一理论机制中可以看出,肾气在女性生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补肾是治疗关键,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肾主纳气,肾精化血,气血参与月经生理活动,是冲任经脉维持胞宫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失调引发各种疾病,脏腑化生气血,与冲任关系密切,除肾外,肝、脾与冲任在经络上和功能上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藏血而司血海,脾司中气而统血,肝失调达则疏泄无度,脾气不足则血失统摄,都可影响冲任功能而发病,因此疏肝养肝、健脾和胃也是治疗月经不调的辅助治疗方法。因此,基于“肾-天癸-冲任-胞宫”理论依据,治疗此病应“补肾气、调冲任”,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冲任,达到治疗目的。
循时调周治疗大法是基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这一生殖轴理论基础上进行,也是人工运用调周的治疗方法,针对月经周期中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阴阳消长变化,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治疗方法,用药思路在于经后期多为血海空虚,癸水癸阴不足,治疗上注重滋肾益阴;在经后期通过益肾滋阴,达到重阴必阳之后,在经间期应健脾疏肝,调理冲任,为排卵孕卵提供动力;经前期为阳生期,阳气升阴血充沛,达到阴阳平衡,以促进排卵达到孕育要求,因此温肾助阳为治疗的重要方法;行经期为重阳转化期,血海满盈而溢下,治宜补肾益气,推动气血运行,活血化瘀,子宫排经得以通畅,月经来潮。
3.1经后期-滋肾益阴 黎烈荣教授认为经后期血海空虚,血虚则不能濡养胞宫,卵子不能排出,同时女子月经物质基础为肾阴,滋补肾阴可改善血海空虚,促进卵子排出[17];另一方面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此佐以滋补肾阳的药物,阳气足,阴阳互用则阳生阴长,精血充溢,天癸至,任冲盛,月事至。因此滋补肾阴在治疗经后期中发挥重要作用。夏桂成教授认为经后期为月经周期中的关键时期,此时阴长阳消,提出了“五阴学说”,认为五阴在气血生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据五阴学说,认为经后期治疗应滋补阴液,一方面经后期血海空虚,须通过滋补阴液以补益癸水,使血海再次充满,另一方面精卵的再次发育成熟也需要癸阴的滋补;肾藏精,主生殖,癸阴癸水的充盈依赖于肾阴的滋补,因此经后期需滋肾益阴以改善月经不调[18]。黄素英教授治疗月经过少认为经后期即卵泡期以补肾养阴为主,选用茯苓、生地、路路通、降香、麦冬滋补肾阴,同时运用淫羊藿、制黄精、怀牛膝以阳中求阴,达到补肾调经的治疗目的[19]。任青玲教授运用滋阴补阳序贯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与高催乳素血症均属于中医月经不调范畴,任教授在经后期采用滋肾生肝饮,以补肾阴为治疗大法,同样认为癸水不足,血海空虚为经后期的关键病机,因此通过滋肾益阴可调理月经,恢复如常[20]。孔凡圆[21]基于经后期阴长理论指导下,采用养阴奠基汤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养阴奠基汤可充盈血海,提升肾阴癸水水平,促进精卵发育,明显改善月经状况,治疗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18%,可改善患者月经状况。陈霞教授依据经后期阴长理论,治疗上注重经后期肾阴的恢复, 以滋肾养阴为治则,取得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22]。
综上,经后期多为血海空虚,癸水癸阴不足,治疗上注重滋肾益阴,佐以阳中求阴,达到调理月经的治疗目的。
3.2经间期-健脾疏肝 许小凤教授从生殖轴“肝肾-天癸-冲任-胞宫”论治,认为肝肾同源,肝郁则损伤肾阳,肾阳不能鼓舞推动气血运行,导致排卵障碍,同时肾精亏虚则肝血亏虚,气血失于调和则冲任失和,胞宫失养,则进一步导致排卵障碍,因此治疗上采用了加味四物汤加减治疗,此方补血治肝肾,调冲任,恢复女性生殖功能[23]。门玉娟[24]采用疏肝健脾方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不孕症,临床观察发现疏肝健脾方可控制血清泌乳素水平,提高排卵率,并认为经间期脾胃为生化之源,运输水谷精微,脾胃运化衰退,则引发气血不和,同时肝郁也会引发气机失调,肝脾功能上密切相关,肝郁脾虚则引发此病,经间期治疗应疏肝健脾,调和冲任。时燕萍教授经间期重阴必阳,阳盛阴虚则不能涵养肝木,肝火旺盛则迫血妄行,肝火旺克脾土,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脾不摄血,冲任失和引发月经不调,治疗上用清利方加减以健脾疏肝补肾,达到治疗目的[25]。刘云鹏教授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经间期出现出血情况,并认为经间期为氤氲之时,机体阴阳不相协调,冲任受损,血海不固所致,肝体阴而用阳,经间期重阴必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气可横逆犯胃,因此治疗以养肝疏肝、健脾和胃为原则,疗效显著[26]。李彩桃[27]研究发现,定经汤加减治疗肾虚肝郁型经间期出血疗效显著,因经间期为重阴转阳的关键时期,此时肾阴不足,阳气则盛,阴阳失调,冲任失调,胞宫受损引发出血,治疗上应疏肝补肾健脾,固冲调经止血,定经汤同治肝肾,扶人体正气,肝气得舒,肾气得补,血归于经达到治疗目的。王小琴等[28]研究发现百灵调肝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临床效果确切,认为经间期患者肝脾失合,肝失疏解,肝气横逆犯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气上逆则冲任失调,脾虚则血海空虚,血不能下注胞宫,引发月经不调,治疗上疏肝健脾,采用百灵调肝汤,疗效确切,有效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王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同样认为肾虚肝郁是关键病机,治疗应补肾疏肝健脾,达到治疗目的[9]。
综上所述,经间期生理特点为重阴必阳,通过经后期的阴长阳消之后,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转为阳进入经间期,在重阴必阳的影响下,气血得以运行调和,进而可排出精卵,因此在经后期通过益肾滋阴,达到重阴必阳之后,在经间期应健脾疏肝,调理冲任,为排卵孕卵提供动力。
3.3经前期-补肾助阳 郭志强教授认为经前期为阳长期,进一步补肾助阳,达到行经和孕育目的,治疗上自拟两固汤,以巴戟天、覆盆子、锁阳、淫羊藿等补肾助阳,同时为防止单味补阳所致独阳不生,根据阴中求阳的理论基础,加用熟地黄、牛膝等滋肾阴之药,阳得阴则生化无穷,最终达到阴阳调和的正常状态[29]。俞凡等[30]对国医大师夏桂成运用中医治疗不孕症经前期方药的特点进行解析,发现经前期夏教授主要以补肾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并认为经前期为阳长期,阳气盛有助于温煦胞宫,促进女子排卵及孕育,用药以续断、杜仲、巴戟天、菟丝子补肾助阳为主。夏亲华教授以补肾调周法治疗经前期病变,认为经前期应阴阳俱盛方能达到孕育目的,以补肾助孕方加减治疗,方选鹿角霜、续断及菟丝子补肾助阳,温煦胞宫以维持黄体功能,促进孕育,同时配合女贞子、墨旱莲之品以阴中求阳,达到助阳目的,最终达到经前期应有水平[31]。谈勇教授依据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疗法,同样认为经前期应补肾助阳,方能改善黄体功能,促进卵泡发育,利于妊娠[32]。张辰晖[33]运用补肾促卵方治疗女性高催乳素血症,疗效确切,方中以菟丝子、续断等补肾助阳君药为主,有效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妊娠率,张辰晖等[34]学者进行meta分析,研究发现补肾中成药在治疗高催乳血症中疗效确切,降低该病复发率。段祖珍等[35]在高催乳素血症性不孕的中医药干预策略中提出,肾虚为该病不孕的根本原因,肾精充足是孕育的基本条件,肾精不足肾阳不能温煦胞宫,则不能触发排卵,因此提出在经前期这一阳长期,以滋补肾阳为主,促进黄体成熟,调和冲任,为孕育或下次月经来潮做准备。
综上所述,经前期为阳生期,阳气升阴血充沛,达到阴阳平衡,以促进排卵达到孕育要求,因此温肾助阳为治疗的重要方法,作为阳生期,加强温阳药物的使用,但不可一味滋补肾阳,以免孤阳不升,遵循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达到温肾助阳的治疗目的。
3.4行经期-补肾益气、祛瘀生新 梁齐桁等[36]从中医周期疗法论治行经期治疗,认为行经期当活血化瘀,瘀血去则新血生,选用桃红四物汤治疗,促进经血通畅。张文红教授认为行经期当补益肾气、活血化瘀,使得下一周期的阴阳转化更有活力,补肾活血汤以杜仲、续断等补益肾气配合活血化瘀药物,最终达到经血通畅治疗目的,调理月经周期[37]。高修安等[38]采用温肾化瘀祛痰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认为行经期肾虚则肾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气化失常水液停聚而成痰湿,痰湿组织而成血瘀,同时肾阳虚而致寒客胞宫,血海不溢,则月经不调。治疗上温肾化瘀汤补肾以推动肾阳,促进气血运行,瘀血去而新血生,改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月经状况,恢复女性月经周期的阴阳气血变化。尤昭玲教授运用补肾活血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认为行经期为泻而不藏时期,治疗当祛邪为主,获选与同时补肾益气,维持胞宫温煦,调和冲任,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临床上取得不错治疗效果[39]。国医大师夏桂成调理经期用方中指出,行经期意味旧的月经周期结束,新的月经周期开始,在月经周期的行经期,以“除旧”为主,祛除体内的水液湿浊,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以保证新的月经周期到来[40]。
综上所述,行经期为重阳转化期,此时血海满溢而下,治疗上补肾益气,祛瘀生新,鼓舞肾气推动气血运行,经血通畅、通则不痛。
4 讨论与展望
目前,高催乳素血症的中医药治疗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月经病、不孕症的范畴,发病的关键病机为肝失疏解、肾失濡养、脾失健运所致,治疗方法循时调周法依据“肾-天癸-冲任-胞宫”这一生殖轴作为理论基础而来,根据月经周期及其规律进行周期治疗,经后期以滋肾益阴,经间期以健脾疏肝,经前期以补肾助阳,行经期以补肾益气、祛瘀生新,为中医药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提供了临床经验,为临床辨证论治治疗该疾病提供思路与方法。
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对于高催乳血症的治疗多停留于教授经验为主,而以患者为中心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较少,缺乏循证学依据,未来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对该治疗方法进行佐证,同时也需要依据网络药理学、荟萃分析等探索高催乳血症的用药规律,也进一步提供循证学依据,以确保能够更大程度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同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催乳血症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